劉洋

2014年10月20日,創刊57年、幾經起落的純文學刊物《奔流》在我省復刊。在純文學期刊的社會影響力與經濟效益均日漸式微的當下,此舉在全國文壇激起一片漣漪。
再次擎起純文學大旗的《奔流》能否如眾人期待般引領純文學“潮起中原,奔流不息”?
曾經的夢:培養文學大家的沃土
捧著由魯迅題寫刊物名的《奔流》(復刊號),省內外眾多作家唏噓不已。作為一本發現和培養一大批河南文學名家的雜志,它的重生勾起了很多人的青春夢想。
1957年1月,《奔流》在省文聯誕生,成為我省創辦最早的文學期刊。如今蜚聲省內外的作家李佩甫、田中禾、喬典運、張一弓、張宇、鄭彥英、邵麗等大多是從這里起步并走向全國的。“我的處女作《仙丹花》就是由《奔流》雜志編委丁琳先生推薦才發表的,我也從此走上了文學道路。”回憶往事,田中禾感慨良多。
作為純文學雜志,《奔流》曾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最具影響力的文學雜志。曾在該雜志做小說編輯的中國作協會員劉學林說,《奔流》在全國文壇頗有影響力,在《奔流》上發表的小說大部分都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等選載。“它的復刊,對于河南文學事業來說是一件好事、幸事。”
真實的夢:純文學期刊的新陣地
文學期刊的困境并不是新話題,純文學的生存危機也一直被學界所探討。純文學是文學期刊賴以存在的理由,文學期刊的瀕危,其實只是純文學“門庭冷落”的體現之一。
《上海文學》主編趙麗宏就見證了一些純文學期刊走大眾化娛樂路線卻因不懂市場而自毀生命的事件。他曾表示,重要的純文學期刊既是國家的文化名片,又是幾代中國人的文化記憶,還擔負著豐富地方文化生活、培養地方優秀文化人才的重任,如果它們倒掉了,那將是文學界的損失、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損失。
據該雜志編輯部主任白銀花介紹,復刊后的《奔流》將堅持走純文學路線。她說,《奔流》每月16日出版,欄目開設靈活,設置有“奔流故事”“小說坊”“散文界”“詩陣地”“報告文學”“文壇新論”等,以滿足不同層次和不同欣賞風格的讀者需求。同時成立的奔流文學網將廣泛收集文學作品,挑選精品力作在紙質刊物上刊發。
“有夢的青春是幸福的。”《奔流》副主編游磊說,“《奔流》復刊給所有熱愛文學的人們提供了一個能夠觸碰夢想的平臺和機會。”
未來的夢:期待《奔流》不再斷流
盡管令人振奮,但《奔流》依然面對著國內其他文學期刊同樣的難題。接過這塊燙手山芋的《奔流》社長、總編張富領說:“復刊不是簡單的重新印刷出版。如果還采用傳統文學刊物的運營模式,《奔流》還會斷流。”
對于剛剛重獲新生的《奔流》,張富領有自己的想法。他說,在保證刊登作品質量的情況下,《奔流》雜志社要成立事業發展中心、作家培訓中心和創聯中心,通過一系列活動重鑄“奔流”品牌,與省文學院、各地市作協以及愿意投身文學公益事業的企業家聯合,扭轉文學刊物死氣沉沉的局面。
“單靠一本《奔流》解決純文學期刊的生存現狀是不現實的。”省文學院院長何弘說,“好作品是永遠的王牌,但也需要政府對純文學刊物實行適當的扶持和保護性政策。”
“如今并不是文學期刊的黃金時代,一本刊物要想見效益需要一定的時間。讓我們拭目以待吧。”張富領信心滿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