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
一個人的一生就算再精彩、再輝煌,也終究會走到盡頭。于是,有人費盡心思研究延續生命的辦法,甚至提出了“活在電腦里”這一概念。
是一種能延續生命的形式嗎
自古以來,人類對靈魂是否存在的猜測從未間斷過,也沒有得出任何準確的結論。
如果把人的大腦信息上傳到電腦里保存起來,對人的意識和記憶進行備份,這算不算靈魂的一種存在方式呢?
之前,俄羅斯的一名富豪懸賞上千萬美元,試圖找到把自己的大腦上傳到電腦里的方法,他認為這樣的話,在自己逝世之后,大腦仍然可以以無形的方式,存在于電腦程序中。
假如這位富豪真能實現他的這一愿望,雖然沒有了身體和觸覺,但是仍然能看網頁,打游戲,發郵件,寫代碼,炒股,聊天……基本上一個正常人能在電腦上做的事,他也能做。最重要的是,他無須再吃飯、睡覺,也永遠不會生病。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實現了“水生”。
這算不算“靈魂脫離肉體繼續存在”的表現呢?這是一種能延續生命的形式嗎?
能否實現將人腦上傳到電腦
劍橋大學神經學家漢娜·克里什洛表示,現在的科學技術已經有能力將人腦上傳到電腦里,從而讓人們繼續“活在機器里”。
漢娜·克里什洛認為,人的大腦就像一個復雜的電路板,如果有一種電腦可以運行100萬億次,那么人們就可以把大腦改寫成一個電腦程序,然后上傳到電腦里。
我們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過去一直有一種說法,認為人類只使用了大約10%的大腦,其實人腦和電腦的工作原理類似,通常以節能模式運行,某些區域只有在需要時才用得上。盡管大腦重約1.5千克,只占據身體約2%的重量,但是大腦需要消耗大約20%的能量。
從理論上來說,將人腦上傳到電腦應該是可行的。人類可以模仿人腦的物理、化學和電子結構,將人腦所有的細節都輸入電腦,從而產生與真實的人腦相似的輸出結果,比如控制虛擬的肢體、五官和其他器官。
不過,以現在處理器的運算能力,可能還無法實現將人腦程序上傳到電腦中。
并且,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還存在這三方面的困難:一是我們還無法足夠細致地掃描人腦,以便完美再現人腦中的所有“電路”;二是我們還不了解大腦控制所有神經元和腦細胞的工作原理;三是我們還沒有足夠強大的運算能力去運行整個仿真大腦系統,因為人腦的復雜程度比目前最好的處理器要高得多。
人類現在還遠遠達不到上述三項要求中的任何一項?,F在的科學家們連一只小蟲子的大腦都模仿不了。有一種被稱作“秀麗隱桿線蟲”的小蟲子,它的大腦中有302個神經元,相比之下,人腦中共有860億個神經元。
根據以上三個問題所涉及技術的進度來估算,我們至少要到2070年才能仿真人腦。
但是,即便有朝一日我們能夠仿真人腦,它會跟真正的人腦一樣嗎?它是否會有自己的意識呢?這些都還是未知數。同時,這些問題也會引發倫理上的擔憂,甚至人們要面臨一個哲學上的問題:意識是否能脫離肉體而存在?
這樣的“人”,算不算真正的人
活在電腦里的“人”,會有什么樣的感覺?他們究竟算不算真正的人?
假如人腦真能存在于電腦中,先天的限制卻決定了這樣的“人”會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比如,他們很可能再也辨認不了外界的顏色,也聽不到真正的聲音。因為在電腦程序里,圖片的顏色和音樂的音頻文件都只是一些代碼而已。最不幸的是,各種食物的美味也基本就與他們絕緣了。因為,從來就沒有任何程序能夠虛擬出食物的香氣和味道。
按照科學家們的定義,這樣的“人”其實就是一個超級人工智能,只不過它擁有的是某個人特定的記憶和思想。換句話說,這就好像你制造了一個機器人,再把你大腦里的東西放到它的腦子里。它實際上就成了你的一個“替身”,但并不是你本人。
人類的某些行動不完全是出于理智的。比如,平時我們看見了朋友和熟人,在和他們打招呼、閑聊的過程中,會因為覺得有趣而哈哈大笑。這些是我們出于感情形成的一些行為習慣,是人工智能很難模仿的。
人類還有另外一些習性,人工智能就更沒辦法理解了。例如,有些人愛吃甜的東西,有些人愛吃辣的東西。有些人喜歡吃臭豆腐,有些人見了臭豆腐就躲得遠遠的。有些人喜歡養貓,有些人喜歡養狗……這些喜好可能是沒有理由的。要讓人工智能來選擇這些問題的答案,對它來說比下圍棋下贏世界冠軍還要難上好幾百倍。
還有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上傳了自己的大腦,把自己變成了一個電腦程序,那么,當另外一些人下載這個程序的時候,豈不是就把這個“人”復制成了好多個副本?這些副本中,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原型”呢?這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看來,把自己變成“電腦人”的設想,目前來說還是科幻。不過,這是不是意味著應該放棄上傳計劃呢?當然不是。因為從長遠看,這項技術對保存我們的物種還是有利的。比如,一場全球性的災難讓地球變得不再適于生物居住,到那時,“上傳大腦”可能是保存人類歷史和思想的唯一途徑,即使這樣保存下來的并不是真正的人類。
此外,誰知道將來會不會出現一種更高級的智能生命,成為我們的繼承者呢?我們對自己的未來還是應該要有點信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