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根據世界發展格局,高瞻遠矚地提出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要貫徹軍民融合的方針,并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設立了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親自擔任委員會主任。在此我想,用軍民融合發展的方針建設新青藏, 宣傳柴達木,也是再恰當不過了。實際上,我們也是一直這么做的。
在青藏高原貫徹軍民融合的方針,更有其特殊的意義。因為這里與內地有許多不同之處,不少地方和城鎮是新誕生的,是軍民共同開發的。無數事實告訴我們,青藏高原的建設,柴達木的開發,離不開部隊的參與;格?;ǖ拈_放,青稞的豐收,少不了軍人汗水的澆灌。請看,作為青海省第二大城市、青藏交通樞紐、新興工業基地的格爾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還一直被人們稱為“兵城”,為什麼?不僅因為這里的第一代創始人慕生忠將軍是個兵,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格爾木的“居民”一直是兵多民少,在街上走一走,到處都是穿軍裝的,老百姓則寥寥無幾。軍人不僅開拓了這里,建設了這里,也保衛了這里;青藏線上的不少地方,都是部隊先扎下了根,然后才慢慢聚集起了民眾,比如格爾木市唐古拉鎮鎮政府所在地沱沱河,最早的人家是沱沱河兵站,然后,才一家兩家,一個單位又一個單位,慢慢向這里集攏,最后形成了一個熱鬧的小鎮。
縱觀青藏線和柴達木一些重大工程的建設,無一不是軍民融合發展的結果。比如,青藏鐵路的建成,西寧至格爾木這一段是鐵道兵完成的,108名戰員為此犧牲了年輕的生命;而格爾木至拉薩這一段則是鐵路工程局完成的。又比如,被稱為天路的青藏公路是慕生忠將軍率領廣大軍民共同完成的,而改造提高公路質量、使之成為國家二級柏油路的,其主力則是基建工程兵;幾十年來,為使公路暢通無阻,地方的養路工人和武警交通部隊,長年累月奮戰在千山萬水間,共同維護著這條交通大動脈的暢通。還比如,為了解決青藏線及西藏地區的軍政民商用油問題,部隊經過三年多的奮戰,建成了格爾木至拉薩的1080公里的輸油管線,可以輸送柴油、汽油、煤油等油品,而這些油品源頭則是柴達木的採油隊、煉油廠,等等。這些都無一例外地證明了軍民融合發展的巨大威力。正可謂: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既然,青藏高原的開發建設靠的是軍民融合的強大威力,那么,宣傳柴達木、研究柴達木,也必須走軍民融合的道路,既反映地方的發展變化,建設成就;也表現部隊作出的貢獻、軍民融合的巨大潛力和前景。這樣,才能更全面的挖掘高原人的力量所在、精神風貌和偉大的開創精神、拼搏精神。正是本著這種想法,十幾年來我向《柴達木開發研究》雜志寫了一些文章,盡了一個老高原的微薄之力。
作為一名老軍人,我寫的絕大部分文章是有關軍隊內容的,并且是與高原開發建設密切相關的一些重要和重大題材。
穿越柴達木的青藏公路,是一項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對建設青藏和支援西南邊防發揮著無法估量的重大作用。但它究竟是怎么發端、怎么建成的,是許多讀者急需了解的。為此,我經過詳細采訪和搜集素材,寫出了近2萬字的《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將軍》一文,在2003年的《柴達木開發研究》上兩期連載,引起了強烈反響?!陡駹柲救請蟆酚媒鼉蓚€月予以連載,格爾木文學期刊《格爾木》和德令哈文學期刊《巴音河》及海西州政協的文史叢書等也都先后刊載,內地也有幾家刊物進行了刊登。
繼青藏公路之后,1080公里長的格拉輸油管線,是我軍按黨中央的部署,在青藏高原建成的又一重大工程。它可以源源不斷地向西藏輸送4種成品油,其經濟價值、軍事價值、社會價值及戰略意義,都難以用金錢來計算。為了使讀者了解這一工程的立項、修建、桶油、輸油及維護情況,透視廣大指戰員為此作出的努力和犧牲,我寫了《油龍騰舞進拉薩》一文,在2004年《柴達木開發研究》發表后,讀者反響強烈。此文在全國國防建設征文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1956年春,陳毅副總理率領龐大的中央代表團去西藏參加自治區籌委會成立大會,當車隊經過剛通車一年多的青藏公路時,嚴酷的高原反應擊倒了不少人,一位年輕的女文工團員馬寶燕竟被高原癥奪去了生命。陳老總對隨行的軍隊領導人說:“這個地方的病蠻兇喲,要趕緊放個部隊醫院來!”。 不久,蘭州軍區第二門診部奉命從西安來到昆侖山下的格爾木,在戈壁灘上扎下了五頂帳篷——這便是今天扎根格爾木已半個多世紀的第22醫院。它擔負著東起日月山、西至柴達木盆地的冷湖鎮,北抵甘肅敦煌,南到西藏拉薩的駐軍的衛勤保障任務。同時,也是搶救青藏公路交通事故傷員的指定單位,是領導干部來高原的保健單位。他們在堅持為兵服務的同時,每年都要派出醫療隊,騎馬進帳篷,到道班,深入公路沿線和農牧區為各族群眾送醫送藥。他們曾在日月山下的農家炕頭上,為69歲的回族婦女張春芳成功摘除了46斤重的巨大瘤子;在昆侖山上的帳篷里,為藏族青年婦女巴珠摘除了35斤重的肝包蟲囊腫。大家稱他們是青藏公路沿線各族人民群眾的生命維護神。根據他們的事跡,我寫了《紅心白衣映昆侖》一文,在《柴達木開發研究》上進行了宣傳,解放軍《后勤》雜志和《解放軍健康》雜志也給予報道。進一步擴大了22醫院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
另外,我還向《柴達木開發研究》寫了《唐古拉山上的25晝夜》 《長江源頭第一橋》等一些文史兼備的通訊,向外界展示了高原軍民的戰斗風采,也希圖為有關方面留下一些有價值的史料。
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希望柴達木各報刊在今后的宣傳工作中,進一步加強軍民融合力度,振翅高翔,飛向一個新的高度!
作者簡介:竇孝鵬,陜西扶風人。1958年應征入伍,歷任解放軍七十六團汽車駕駛員、文化教員、政治處宣教干事、汽車連副指導員,解放軍青藏辦事處政治部新聞干事,總后勤部通訊社記者、編輯,總后勤部文化部創作室專業作家及后勤雜志社編輯、副社長,金盾出版社副社長,后勤雜志社副編審,編審。1958年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中篇報告文學《昆侖魂》獲1993年青海省文聯、作家協會優秀作品獎,報告文學《世界屋脊有一群軍人》獲總后勤部第二屆軍事文學獎,短篇小說《路》、散文《心連在線上》、報告文學《十萬里路見忠心》和《他,沒有躺倒》均獲解放軍總后勤部歷次優秀作品獎。1985年畢業于北京語言文學自修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