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燕
1962年,焦裕祿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初到蘭考,時值該縣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堿三害,導致嚴重的災荒,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的最低水平。滿目瘡痍和群眾愁苦的面容讓焦裕祿心急如焚,他來不及休息,當即決定對蘭考縣進行全面的摸底考察。
“不用去了,這里有以前的考察報告。”身邊的工作人員拿出一摞資料對焦裕祿說。焦裕祿擺擺手拒絕了,說:“那些資料不行。”工作人員收起資料,心里卻犯嘀咕:“沒看怎么就知道不行?”似乎察覺到對方的不滿,焦裕祿認真地說:“我不是說資料本身不行,而是我們做工作,必須要親自去考察,別人的資料再詳盡,都不如實地體驗更有用。”
焦裕祿發現,當地一些干部的工作態度不積極,存在得過且過的情緒。于是,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祿帶著縣里的干部們,去火車站看望那些因生活困苦而準備離開蘭考的群眾……大家的內心再次被深深觸動了,每個人都充滿了干事動力,下定了帶領群眾擺脫貧困的決心。這時,焦裕祿又給大家講了實地考察的必要性,還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話:“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而這句話在他后來身患嚴重的肝病時又說了無數次,也踐行了無數次。
做工作親力親為、身體力行,力爭做到完美,甚至連整理考察報告時一個小細節不太確定,都要親自再去實地查看……焦裕祿事必躬親的作風讓身邊的工作人員敬佩不已,同時也給他們留下了一個印象:焦裕祿是一個“講究”的人。
但后來眼見的事情,又讓大家對這個判斷產生了“懷疑”。
焦裕祿辦公室里的桌椅都是在縣委大院初建時買的,使用多年已破損不堪。工作人員知道焦裕祿是個“講究”人,便主張換一套新的,但焦裕祿不容置疑地拒絕了。而且,焦裕祿所有的生活用品都非常破舊,他常常穿著打著補丁的衣服,用過的一條被子上有42個補丁,褥子上有36個補丁;大部分的衣、帽、鞋、襪都是拆洗很多次,補了又補、縫了又縫的。“這哪還有一點‘講究的樣子?分明就是在‘將就嘛!”身邊的工作人員又在私下里嘀咕。
不過,焦裕祿生前對自己做的最后一件事卻又“講究”起來。臨終前,焦裕祿對組織要求:“死后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灘上,我活著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這件“講究”的私事卻分明是心系黨的事業、心系百姓啊!
“講究”和“將就”看似毫無關聯的兩個極端,卻在焦裕祿的身上得到了統一,甚至能夠自如轉換。對革命、對人民,一定要講究,因為人民的事情容不得一點馬虎;對個人、對家庭,能將就則將就,因為群眾生活還有困難,不允許自己講究吃穿用。這是一種高度自律、傾力奉獻精神的極致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對焦裕祿同志這樣評價:“焦裕祿同志是縣委書記的榜樣,也是全黨的榜樣……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永遠是億萬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永遠是鼓舞我們艱苦奮斗、執政為民的強大思想動力,永遠是激勵我們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不會過時。”無論是“講究”,還是“將就”,可能體現為多種表象,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唯一宗旨。所以,每一名共產黨員都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努力提高政治素養和思想理論水平,方能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