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斌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者越來越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相關的研究也在不斷增多,很多研究成果已被應用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醫學生由于專業特點,面臨的學業、就業及所處的環境壓力較大,關注并促進醫學生心理健康是醫學教育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心理健康;醫學生;護理專業學生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4-001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4.009
本文通過收集有關醫學專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的文獻,總結分析研究進展情況,提出改善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概念界定及常用評價量表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健康概念的界定中,已將心理健康列入個體健康的三要素之一,健康的人須有健全的心理。各類文獻對心理健康的概念描述很多也有所差別,但大同小異。總結起來,心理健康是指個性特征完善、自我調控能力良好,認知、情緒、意志、行動狀態積極,適應環境發展[1]。比較公認的心理健康標準:無心理疾病;人格健全;行為合理;人際關系和諧;環境適應力強、個人生活發展完善[2]。
了解個體心理是否健康需要進行有效的評價。目前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中應用最廣泛的評價量表是癥狀自評量表(SCL-90)。SCL-90之所以被應用最多是由于其具有較高的真實性和信度[3],重測相關系數0.52-0.76,效度系數0.77-0.99。該量表涉及內容多,反映癥狀全面,能準確評估個體自覺癥狀特點,并且可以從不同側面反映各類群體心理健康狀況。研究者對于SCL-90 使用評價普遍良好。除SCL-90外,根據不同的研究方向還可選擇其他有效量表進行調查,量表選擇以信度和效度較高為原則。為保證調查信息準確,應采取有效的質量控制方法。如:調查前針對調查內容與方法須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嚴格的培訓,合格后方可進行正式調查。調查員應使用統一指導語,說明研究的目的和意義以及填寫注意事項,并著重向調查者強調調查結果的保密性,獲得調查對象知情同意后,在其自愿的前提下組織獨立完成,盡量減少調查過程中的信息偏倚。
二、醫學生群體心理健康研究現狀
關于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目前國內外主要集中在對心理狀況的描述性研究,既有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也有針對特定群體學生的研究。
綜合各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醫學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約占 10%-50%;存在心理問題學生與年級有關呈低—高—低的分布狀態,本科生三年級心理問題存在人數最多也最嚴重,一、二年級次之,四、五年級最輕,各個因子得分均有顯著性差異;醫學生心理健康還存在性別差異;醫學生焦慮、抑郁的發生與個性特征有關聯;通過一定心理干預后,醫學生特殊群體(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優于沒有心理干預的大學生。這些研究結果為進一步尋找有效對策,改善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三、護理專業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現狀
護理專業是醫學一個重要分支,醫療機構中大量的工作需要護理人員承擔。護理專業學生在醫學生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斷升高,護理專業學生女生所占比例較高,即將從事的繁重護理工作對于她們將是嚴峻的考驗,護理專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尤其是女生已被很多研究者關注。護理專業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研究主要針對群體、不同層次、不同年級、不同生源等多個方面,并在調查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對策。
群體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專業學生普遍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心理異常檢出率達3.8%-35.2%。護理專業學生中存在人際關系不和諧、抑郁、強迫、焦慮、敵對、偏執較為常見。
不同層次護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結果顯示,中專層次學生存在記憶力差、缺乏完成任務信心、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等問題。本專科層次學生存在記憶力較差、缺乏自信心、情緒控制不良、孤獨、易受傷害、人際關系敏感、責任感不強等問題。
護理專業學生不同年級心理健康狀況也存在差異:新入校學生由于不適應新環境能力較差,出現許多心理問題;實習前學生面臨實習就業壓力,心理問題出現增多。新生、實習前期學生需要較多的關注和心理輔導。
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常模,較常見的心理問題有:人際敏感、強迫、抑郁癥狀。心理健康狀況與年級、生源、專業層次等影響有關,其中三年級學生、中招生以及農村學生的心理問題相對較為突出。
護理專業學生總體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不同層次、不同年級存在的心理問題又有所差別。心理問題的產生以及差別與很多的影響因素有關。通過研究發現,學習壓力、學習成績、同學及宿舍關系、專業的認同程度、對學校滿意程度、學歷層次、學習階段、戀愛狀況等方面對其的心理健康水平都起到不同程度且相互作用的影響。一方面,由于專業認同程度和學校滿意度低使得護生容易出現學習倦怠現象,從而對他們的學習壓力和學習成績產生顯著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必定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年齡、學歷等因素使護生的同學及宿舍人及關系很容易出現問題,這同樣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面;第三,一些其他因素如學習階段、戀愛狀況等也是影響護理專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可忽視的方面。影響因素的研究,對于明確護理專業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原因,提出改善對策及心理指導至關重要。學校在培養護理專業學生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熟練技能的同時,可以通過創建良好的宿舍人際環境,對學生進行人際交往訓練,注重培養護生健全的人格、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等方面加強心理教育,從而進一步改善護理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逐步建立良好的心理教育模式。
四、研究展望
綜上所述,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很多,但是研究結果多集中于整體狀況的研究,影響因素研究較少,對各個層次研究也不夠深入,不利于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直接影響良好心理輔導模式的創建。為更好掌握醫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規律,促進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還需對影響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并針對影響因素提出有效的改善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對策,逐步建立良好的心理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43.
[2] 鄭林科.大學生心理病態分析與心理健康對策[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1995(4):44.
[3]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