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業大國,我國一直對農業發展給予很大的支持,糧食補貼也成為了農民種地收入的一部分,曾經糧食補貼針對所有種地的農民一視同仁,根據統一標準發放。但是隨著農民種地模式的改變,糧食補貼也進行了調整,將更多的資金和政策補貼方向做出了調整。政策不再傾向于零散種植的農民,而是傾向于進行特色,規模化種植戶。
1 種植大戶
農場主:土地流轉的加快,使得農村會出現很多種植大戶、農場主等進行規模化種植,這部分人群符合國家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標準,也符合未來農村土地種植的主流模式。所以達到一定種植面積的種植戶即可向當地管理部門申請相關糧食補貼。
2 特色農業補貼
比如具有特色的農產品以及農產品加工,旅游觀光等休閑型農業等。因為過去農業種植呈現的地域性,單一性特點很明顯,所以糧食蔬菜在季節性階段性呈現出供過于求的特點,而且國家去年取消了糧食托市的政策,很多農民種地賠錢。那么近一兩年來國家鼓勵發展特色農業,調整種植結構,豐富農產品等政策。
所以有關于特色農業發張項目的,可以申請相關補貼,而且未來國家對特色農業的補貼率會非常高,可以達到30 %~40 %左右。
(摘自《惠農網》,2017-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