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金玲
摘 要:科舉制度的出現,對于我國進行人才的選拔具有重要的影響,并在我國歷史的不斷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科舉制度是在隋唐時代興起的,就我古代來說應該算是人事行政制度的最高成就了,不僅為以后幾個朝代的人員選舉奠定一定的基礎,同時也被西方文官制度所模仿。雖然對于科舉制度的創建,是為了滿足中央集權的需要,但這也是選士制度不斷發展所形成的必然結果。科舉制度的產生,與大多數事物的出現一樣,都具有雙面性,因此,需要對科舉制度的利與弊進行全面分析。
關鍵詞:科舉考試;歷史發展;利與弊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4-018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4.113
考試,對于我國進行人才的選拔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在我國幾千年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科舉考試就扮演著對于人才進行選拔的重要角色。科舉制度從一方面來說,具有公平公正的原則,其不僅是當時非常具有權威的測試,同時也是寒門學子走向仕途的唯一機會,同時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中也使得貴族階級的統治地位逐漸被庶族階級所取代。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說,科舉制度的出現,學士們對于知識的學習受到一定的限制,從而使得其思想得到束縛,并限制了學術的自由,從而導致思想的不斷發展以及進步,這對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也產生了巨大的阻礙。下面,筆者對科舉考試的利與弊進行以下分析。
一、科舉考試的歷史及其發展
在魏晉時期,大部分的官員都是來源于高門權貴的子弟,而且對于權貴子弟的學問素質并沒有太多的要求。對于大多數有才能的寒門學子卻不能到中央或者是地方進行為官,對于自身的才能以及滿身的抱負卻無處發揮。面對這種狀況,隋朝時期開始對這種情況進行改變,隋文帝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來進行人才的選舉。并在隋煬帝時期,朝廷就設有進士科,通過考試成績來選拔人才,也就是科舉考試制度在我國正式出現了。科舉制在我國歷史中具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從隋朝大業元年開始,一直到清朝的光緒三十一年終止。科舉制度是隨著社會的變化不斷進行發展的,從隋朝時期,科舉制度在我國古代出現;唐朝階段,其不斷地進行完善;宋朝時期,我國的科舉制度受時代的影響進入改革階段;元朝時期,我國的科舉制度處于停滯不前時期;明朝時期,科舉制度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清朝時期,隨著西方制度的沖擊科舉制度滅亡。
二、科舉考試在中國歷史中的積極影響
(一)人才選拔途徑得以拓展
科舉考試的創立,從根本上使得中央或者地方的官員來源于全國各地,使得貴族壟斷的局面徹底瓦解,同時也使得統治階級的政權更加的穩固。由于科舉考試是憑借自己的真才實學來進行人才選拔,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則,因此不會受到裙帶關系的影響,這樣就使貴族觀念被拋棄,且考生不限制身份,只要有才學都可以參加考試。“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種現象在科舉制度出現以后大致是存在的。總之,科舉制度出現后我國的統治階級開始由原先的貴族階級向窮門寒士轉移,統治階級的相關政權也逐漸擴展到更多人的手中。
除此之外,科舉制度的出現,不僅使選拔的官員具備了一定的文化基礎,同時還會使得官員的素質得到提高,且通過科舉考試所選撥出來的官員大多是具有才能的人,也是的國家擁有了更多的棟梁之才。
(二)人才選拔制度更加完善
在科舉制度出現之前,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度,其也是一種考試,這種考試主要是考官根據考生的聲望以及德望進行考察,沒有具體的評判標準,大都是憑借考官的印象進行決定。但是隋朝出現的科舉考試主要是以試卷為標準,這就是對于考試的最大完善,同時也是的科舉考試具備了一定的依據。在科舉考試不斷進行發展中,對于考試的科目也有所增加,除了秀才和進士之外,進而還增加了明經、明法、明算等,而考試的內容包括《孝經》《論語》《春秋·左傳》《禮紀》《詩經》《周禮》《儀禮》《尚書》等儒家經典[1]。考試范圍不斷進行擴張,對于考生所考察的知識面也更加廣泛,這對于考察考生的真才實學具有很大的幫助。與此同時,考試科目的增多,對于考生的要求也逐漸增多,因此考試的標準也在逐漸完善,不僅設定了考試的標準,同時還增加了許多的考生違規后的處理。
三、科舉考試在中國歷史中的消極影響
(一)科舉考試難以獲得德才兼備的人才
對于考試來說,大多數人認為考試只能夠考察學生的才學,對于學生的德行卻不能進行考察。北宋時期的司馬光曾對士人進行描述:“雖有顏、閡之德,茍不能為詩賦論策,則不免遭擯棄,為窮人;雖有拓、躋之行,茍善為詩賦論策,則不害取高策,為美官。”這就提出科舉制度的選拔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只能看到所選拔的人才對于詩詞歌賦的策論,對于考生的德行的優劣卻不過問,這并不符合我國對于德的重視。在進行考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才能,還應該具備德行,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德才兼備的人才[2]。
(二)科舉考試易埋沒人才
科舉考試,可以改變窮苦人的命運,因此就會使得大多數學子進行參與考試,但是由于科技考試所選拔的人才有限,考生一旦中榜,就如同鯉魚躍龍門,一生榮華富貴,但是落榜的考生則會窮盡一生的努力學習,從而導致許多的考生浪費自己的青春年華。也正是因為科舉考試制度的設立,導致大多數人認為金榜題名是自己一生最大的價值,從而使得很多人沒有發現自己真正的才能,對于自己所擅長的事也沒有進行了解,從而埋沒了自己的才華,導致窮苦潦倒一生。除此之外,由于科舉制度的創立,就會使得人們對于自己的所學以及所受的教育都依賴于科舉考試。這也使得學生所受到的教育受到了限制。
總而言之,科舉考試在我國歷史不斷地發展中,是一把雙刃劍,對于科舉考試來說,其所形成的傳統文化對于我們民族的發展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同時也是我國文化傳承中的的一個包袱。正是這些文化遺產以及精神遺產,使得中國出現考試,同時使中國成為一個注重考試的大國,并且使中國的各個土地上都開始盛行考試熱。但是,對于考試所產生的影響不論是在當時還是現代,都是利大于弊的。對于考試,不論是古代的學子,還是現代的學生,考試都是他們成就未來的最平等的途徑,因此對于考試制度應該在不斷地發展中進行完善。
參考文獻:
[1] 尹曉紅.談科舉考試的利與弊[J].新課程(下),2013(6):170.
[2] 鄧建國.科舉制度的倫理審視[D].湖南師范大學,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