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林
1923年,革了一輩子命的孫中山萬念俱灰,發現自己以前的辦法全錯了,而他以前并不重視的俄國共產黨卻取得了比他想象中還要好的成功。為了學習經驗,看看人家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決定派自己最核心的人馬去蘇聯。蔣介石這時正因為“永豐艦事件”成為孫中山眼中的大紅人,他敏銳地看到了孫中山戰略抉擇的變化,這個去蘇聯的差事他一定要搞到手,這樣就對以后的政策會有優于他人的解釋權了。心情迫切的他趕緊給孫中山寫信:
為今之計,舍允我赴歐外,則弟以為無一事是我中正所能辦者……如不允我赴俄,則弟只有消極獨善,以求自全。
這封信大概是蔣介石寫過的最萌的一封信,為了要到差事,干脆直接撒嬌,就像一個小兒子威脅父母說“你要不給我,我就去墮落!”
人家都撒嬌撒到這個地步了還不答應,孫中山可沒那么狠心。他同意了,并且讓蔣介石擔任赴蘇考察團的團長。
就這樣,36歲的蔣介石來到了蘇聯。此前他只去過日本,對共產主義完全沒有概念。這里的一切都太新鮮了。莫斯科紅場的雄偉,人民的蓬勃朝氣,到處都在急速發展的工業讓蔣介石不僅印象深刻,簡直都被震驚得發抖。據后來解密的資料,蘇聯方面負責陪同的官員在給上級的絕密報告中如此描繪蔣介石參觀紅軍團隊后發表講話的情況:“(他)情緒很高,也很激動,講話時充滿著熱烈而真摯的感情。他在結束講話時幾乎是在吼,雙手在顫抖。”36歲的蔣介石尚且如此,后來17歲的蔣經國深深折服于蘇聯和共產主義就不奇怪了。也許正是在這一點上蔣介石能夠體諒兒子的心境。
代表團此行不是外交訪問,而是要做綜合的社會考察,所以一待就是3個多月。在這段時間里,他們先后與軍事人民委員托洛茨基、外交人民委員齊采林、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加里寧等領導人見了面。蔣介石以前在國內和日本學的都是軍事,對于真正的治國之道并沒有涉及,蘇聯的見聞對他來說是一個遲到的教育。蔣介石用心記錄了他的學習體會,“俄國革命成功的原因有三點:一是工人接受革命之煽動;二是農人亦然;三是準各族自治,組成聯邦制”。在國家建設方面,他認為蘇聯“有三點顯著現象:一是兒童教育嚴格;二是工人皆受軍隊教育;三是小工廠租給私人”。
蔣介石帶著考察團見到了很多蘇聯高層,但唯獨沒見到他們最想見的那兩個人:列寧和斯大林。列寧當時已經生病,接見外賓有困難,但蔣介石堅持認為這是列寧故意冷落自己,要知道,蔣介石畢竟是代表孫中山來的,列寧冷落自己倒沒什么,冷落他的偶像孫中山可不行!蔣介石越想越氣,決定哪里也不去了,要求蘇聯方面給他找個療養院住院休養。接待人員把情況報告給了高層,但高層還是沒能讓蔣介石實現愿望,這讓蔣介石和蘇聯人之間產生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心結。
蔣介石的這次蘇聯之行對他有很大的影響,甚至于第二年就把自己兒子送去了蘇聯。蔣經國在蘇聯一待就是十三年,包括宣布和父親決裂的十年。在這里,蔣經國度過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青年時代,而且鍛造了和父親不一樣的世界觀。后來,他雖然重新加入了父親的陣營,但他治理國家的方式在精神乃至外形上都和社會主義有很大程度的相似。
蔣介石離開蘇聯沒多久,列寧就去世了。二人再也沒有見面。但蔣介石一直保留著和斯大林見面的愿望。弱國無外交,蔣介石這個愿望要靠中國自己的國力提升來實現。蔣介石最有希望見到斯大林的機會是在二戰結束前夕。已經在國際社會擁有前所未有的影響力的中國終于可以和歐美列強平起平坐了。在埃及開羅,蔣介石迎來了他人生最絢爛的時刻:他和羅斯福、丘吉爾在煦暖的陽光下排排坐,夫人宋美齡也在身邊。這本來可以是中、美、英、蘇四國首腦之間的會晤,如果實現,將是蔣介石和斯大林的最佳見面機會,可是,這一次,愿望又落空了。原因倒不在中國方面,而是蘇聯仍然沒有對日本宣戰,擔心見面會影響蘇聯自己的利益。于是乎,一次四國會晤裂解成了兩次,一次是有蔣介石的,一次是有斯大林的。
也許這也算是命中注定吧!蔣介石和蘇聯就是這么大一點的緣分,想多也多不了。
(摘自《黑白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