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松
采菊黃山下
今年51歲的杜春平是安徽淮南市八公山人,1992年進入成立不到5年的華為公司,是華為元老級成員之一。他從基層一線技術員做起,直至升任深圳華為公司最為核心的研發交換機的技術部副總。退休后,他們本想去美國當陪讀,可是旅居美國,生活環境與文化背景與國內大相徑庭,也沒有朋友可以暢談,陪伴兒子又似乎起到了“反作用”,于是杜春平和妻子又回到國內。
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兩人并不喜歡,他們非常向往自由隨性的田園生活。2011年夏天,夫妻倆和幾個朋友皖南游玩,當他們來到黃山腳下風景迤邐的古徽州千年古村落西溪南村時,杜春平心里樂開了花: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里不正是自己理想的夢中家園嗎?于是,杜春平和妻子決定在這個皖南小山村定居。
2012年夏天,杜春平再次來到西溪南村時,看見許多古民居面臨拆毀,于心不忍的他便買下了一棟民居,改造成自己的新家,妻子取名為“悠然居”。妻子酷愛花草,見縫插針地撒種播綠,小院里的花草很快長勢蓬勃。他們還在自己的小農場里養了兩頭牛、一群雞和幾只鵝。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偶遇干完農活歸家的村民,杜春平總不忘上前寒暄幾句,再謙恭地討教種養經。晚上睡覺前,杜春平開始在朋友圈中記錄下務農的點滴,曬曬自己回歸田園的生活圖片與感悟。不到半年,杜春平和妻子已成這個千年古村的新村民。
小民宿帶動一村人
令杜春平沒想到的是,因為改造出了典雅別致的“悠然居”,夫妻倆一下子成了村里的“名人”。村干部慕名來找他咨詢一件大事:原來因為拆遷問題,西溪南有許多爛尾樓,如何處置很棘手。杜春平是徽州迷,不愿看到自己定居的桃花源出現一道道殘垣斷壁和觸目驚心的“疤痕”,索性冒險買下了8套爛尾房開始重新打造。歷經700多個日夜,杜春平夫婦投資3000萬元的改造之旅終于結束,他們給改造完的鄉村民宿取名“清溪涵月”。
本來只是想尋處桃花源安享晚年,卻一不小心投資了民宿。為了讓自己和客人吃上放心的純天然良心菜,杜春平流轉了90多畝土地引導村民種植有機蔬菜,讓10多名古村留守婦女在家門口拿上了工資,實現安居樂業。杜春平對農場員工只有一個要求:我們靠天吃飯,堅決不噴農藥,不施化肥和除草劑。雖然第一年蔬菜大多喂了蟲,產量極少,但杜春平堅持讓員工們鋪墊農家肥,作物間混合種植白三葉等植物,因為這種草根部有根瘤菌,能固氮、增加土壤肥力,利于修復土壤生態。
到了次年,小農場生機綻放,菜地里蚯蚓、青蛙多了起來,白頭翁、灰喜鵲來吃害蟲,小環境內的生態平衡了。菜地拒絕大棚反季節蔬菜,一切都是露天種植,讓食客吃到果蔬的本真風味。
借助“清溪涵月”民宿這座平臺,杜春平無償給古村里誠實守信的農民種養的綠色安全農作物找到銷路。杜春平意在讓老實人多掙點錢,好人有好報,在樸素社會公德的支撐下,古村村風步入良性循環了。
做好環保主人翁
但回歸田園的生活并不全是舒心美好,杜春平也會看到不和諧。管還是不管?在短暫的糾結后杜春平下了決心:既然自己是古村的一員,就當盡責盡力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杜春平的第一個目標鎖定護漁。他記得剛到西溪南村時,河床底部密集生滿了皖南石斑魚。古村的石斑魚在菜市場上一斤能賣近百元。在利潤的驅使下,一年四季瘋狂電魚成為許多村民斂財的方法。尤其是夏天,一到晚上,不少村民穿著膠靴亮起燈,大肆電擊野生河魚,連拇指粗的小魚也不放過。這種毀滅生態竭澤而漁的做法,讓野生河魚的種群密度從滿目皆是銳減為寥寥無幾。寢食難安的杜春平多次找當地農委和公安部門反映,一次次正告電魚對生態環境的極端破壞,一次次溝通改進遏制的方法。
為杜絕隱患,經過摸排,杜春平說服了村里幾家經常電魚的農戶,以每組電池高于原價200元的代價,花了數千元回收電池后銷毀,并在自家酒店和農場優先安排這些漁民就業。經過4年多努力,當地農委終于將捕魚納入高壓執法打擊范疇,一旦發現非法電魚、炸魚等破壞生態的不法行為,視情節嚴重程度進行罰款。
自此,古村再沒有發現一個非法電魚者,“小橋流水人家,魚蝦驚躍竹排”的絕佳生態美景再度回歸。至此,杜春平逢人便欣慰地說:“生態環境是公共產品,大家都要努力多付出一些,一定會喚醒鄉愁,讓古村煥發新姿,讓所有人都受益。”
有了禁漁的成就感與獲得感,杜春平又主動參與村里鄉規民約的制定,村民們的家長里短、糾紛和發展都要找他參謀籌劃。
杜春平將酒店交給妻子打理,每天便在村里大街小巷溜達,當起了生態文明勸導員。“老鄉,你這個院子里的花真好看,如果院子外面也適當種一些,一年四季開著花,看著就更舒心了。”“大嫂,溪水清澈洗菜也方便,我們如果把菜根菜葉扔到垃圾箱里,水就會越來越干凈。”“老鄉,西溪南是一個古村落,我們要保護式開發,平常要多騎自行車,盡量不要開車。”“孩子們,紅薯葉子上生了蟲是好事,它們吃葉子是正常自然現象,不影響土壤里紅薯的品質。地球村需要萬物共生才能維持多樣平衡性,葉子生蟲證明沒有噴灑農藥,既不污染土壤,又沒被雨水沖刷進溪流中荼毒魚兒的家園。”“小朋友,垃圾不可以隨便亂倒,在倒之前我們要對垃圾進行分類,不同的垃圾要放到不同的垃圾箱……”
這些婉轉易懂的話,都是杜春平在西溪南古村落從早到晚不厭其煩、經常重復的語句。不僅如此,杜春平尤其愛管閑事,常提醒村民少用塑料袋,愛護村莊環境。村民們不但理解了他的行為,每當節假日游客增多,還紛紛加入杜春平的生態維護聯盟。
杜春平最大的心愿是:把環保、友愛、平民化的理念,通過自己的行動影響當地村民,提升他們的素質,在建設美麗鄉村的同時,讓村民的行為更加文明。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