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 要】隨著我國區域差距的不斷擴大,區域協調發展逐漸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新疆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處于特殊的重要戰略地位,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新疆區域協調發展問題涉及到人口、生態、環境、社會以及經濟問題等各個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戰略性。基于此,文章闡述了區域協調發展的概念,介紹了新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模式構建的原則,研究了新疆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新疆區域;經濟差異;協調發展
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不斷實施的大背景下,新疆經濟發展迅速,經濟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其發展質量卻存在一定的問題,區域經濟差異日益明顯。現階段,在國家實施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過程中,推進新疆經濟跨越式發展的背景下,相關政府部門應正確分析各地州市之間的區域經濟差異,不僅要針對新疆地區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協調區域發展,還應該探索西部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策略。
一、區域協調發展的內涵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主要是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既要保持國民經濟的高效運轉和適度增長,還應該實現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保證區域間的經濟差異保持在合理、適度的范圍內,形成各區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這就需要從效率和均衡角度開展,既要不同于區域均衡發展,也不同于非均衡發展的一種區域經濟發展模式。
二、新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模式構建的原則
1.效率與公平兼顧的原則
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縮小區域經濟差異,促進各區域共同發展也不能僅僅看作公平原則,而增加欠發達區域或落后區域的投入,尤其是基礎設施與基礎產業的投入,在提高新疆國民經濟整體效益和促進國民經濟增長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努力縮小區域經濟差異和懸殊的居民收入差異,能夠保持全社會比較充分的消費傾向,以持續、快速增長的旺盛需求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就業,這是極其重要的宏觀經濟效益。
2.適時適度傾斜與區域補償相結合的原則
政府相關部門應妥善處理好重點區域與非重點區域、當前重點區域與未來重點區域的關系,統籌安排好重點區域在時序上的相互銜接和地域上的逐步轉移。為了避免區域經濟差異擴大,自治區政府應針對一些落后區域,尤其是貧困區域,在資源分配和政策投入上給予必要的支持和補償,逐步建立健全區域補償政策體系,其主要涉及到發展規劃、財政支持、經濟開發、政策優惠和咨詢服務等方面。
3.承認差異并努力縮小差異的原則
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但新疆的經濟發展狀況,還無法達到馬上縮小區域經濟差異的目標,近期應使區域經濟差異被控制在社會可容忍的限度以內,遠期則應逐步縮小區域經濟差異,實現共同富裕。
4.公平競爭與優勢互補的原則
政府要為各區域的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充分發揮出各個區域的優勢,在優勢互補中促進區域經濟合作,在合作中取長補短,在發展中相互協調,縮小經濟差異。
5.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原則
新疆是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地區,如果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注意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而造成的生態退化、環境惡化的后果需要花費很大的代價。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要堅持經濟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促進人地關系協調發展。
三、新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可采取的具體措施
1.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區域傳遞機制
促進新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應從新疆區域經濟差異的客觀實際出發,既要遵循區域傳遞逐級發生的內在聯系規律,在廣泛開展資源互補式區域傳遞基礎上,推進產品互補和產業互補的區域傳遞,又不能拘泥于逐級發生的形式,而要以產業互補式的區域傳遞為突破口,形成區域傳遞中的高級形式對低級形式的帶動機制,加快發達區域的內部性外部化和不發達區域的外部性內部化進程,實現新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2.強化政府職能作用
新疆在未來的發展中,可以通過健全區域補償體系,利用政府的轉移支付,制定以縮小區域差異為目標的區域發展政策,對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的利益進行再分配,提高欠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發展的積極性,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并建立區域差異擴大與社會穩定的預警機制。對各地區間經濟的差異和發展的不平衡,在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應健全和完善政府的宏觀調控體系,制定適合不同地州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的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
3.加快區域的交通千線建設
加快區域的交通干線建設,可以為區域間的經濟往來提供便利,也利于信息和現代社會觀念、技術在地區間的交流,推動各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現階段,解決新疆交通線長,運輸時間長,成本高的解決辦法是提高公路等級,這樣既可以節約時間,也可以降低成本,這主要依靠新疆政府及中央政府的投入,同時也可考慮申請世行貸款等其它靈活的融資方式,實現高速公路的發展。
4.消除絕對貧困
新疆的絕對貧困人口大主要集中在南疆西南部區,北疆西北部區,且少數民族人口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消除這些貧困人口能夠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增強落后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加強對貧困地區基層組織的管理,提高其組織管理水平;第二,積極鼓勵教育、文化、新聞等機構開展文化扶貧,信息扶貧工作;第三,組織部分素質較高的貧困人口到發達區域的各領域進行工作、學習,以培養其發展經濟,改善生活的意識、能力;第四,變直接的扶貧救濟為勞務扶助。開展貧困地區的道路,水利設施建設,組織貧困人口參與建設,按其勞動績效,利用扶貧資金,給予高于一般水平的報酬,以起到示范作用。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已從加快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出發,對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生產力布局進行了重大調整,利用東部地區的區位優勢和較雄厚的經濟發展基礎,實施了區域非均衡經濟發展戰略,這在很大程度上縮小了新疆區域的經濟差異,逐漸實現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白黎東.淺談新常態下的新疆經濟[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5(12):125-126.
[2]李如.“五大發展理念”促進新疆區域協調發展[J].山東紡織經濟,2017(07):11-13+25.
[3]郭曉宇.新疆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實證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3(0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