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兆臣 葛永凱
摘 要:在現代化生產的過程中,能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動力源泉,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需要的能源也越來越多,存在能源的利用率低、消耗大,能源環境嚴重惡化的狀況。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節能減排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現如今電力行業的能耗非常高,其節能減排的潛力也是非常大的?;诖?,本文就能源與動力工程在電力行業節能減排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首先闡述了能源與動力工程;其次闡述了節能減排的必要性;最后闡述了電力行業的節能減排。
關鍵詞:能源;動力工程;電力行業;節能減排
引言
現如今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卻犧牲了環境,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的轉型期,將高能耗的產業轉變成新能源產業,生產方式也逐漸從過去的粗放型向節約型轉變,這是新時代全國人民的呼聲。所以,必須要重視節能減排工作,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
一、能源與動力工程
能源即具備能量的資源,是大自然中本身具備的形式以及能量的具體彰顯,礦產和物質等資源完全具備轉換成生產需要的能量,它們就可作為能源形式來存在。能源的使用推動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在21世紀的發展中也會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與我們普通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夠推動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動力工程的研究就是專注于能源的轉化、傳輸和利用理論技術的研究,以及致力于能源利用率提高的研究,在減少一次能源消耗以及污染物質排放減少的情況作出的研究,所謂的能源與動力工程,指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傳統的資源,并且還要結合新能源進行使用,這對于我國今后如何高效使用新能源,更好地做好我國的節能減排工作,其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二、節能減排的必要性
(一)節能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在世界經濟中占據的比例越來越大,發揮的作用也更強,消費結構也悄然升級。雖然我國的生活能源主要是煤炭,但是電力和煤氣,乃至液化石油以及其它新型能源進入普通百姓的生活。為了推動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升我國的消費結構,能源的消耗不斷的增長,因此必須要降低能源消耗,這樣才能保證經濟能夠得到更大程度的發展?,F如今,我國使用的能源大部分都是非可再生資源,很少使用可再生資源。
(二)減排的必要性
能源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在開采和運送乃至加工,或者轉換以及消費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能源對地球的物質平衡以及能量平衡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現實中,能源污染的方面很多,比如光污染、聲污染,以及放射物污染等。此外,我國所消耗的能源是以煤炭為主的。而煤燃燒的主要產物是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乃至產生很多粉塵,非常容易污染我們的生活環境。被污染的環境不僅會給人們帶來病痛的折磨,還會給國家發展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
三、電力行業的節能減排
(一)電力行業的狀況
現如今,我國的電力企業主要通過火力來進行發電,其發電量占到了全國的四分之三,新能源發電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因此,在我國的能源發展中,很多現象都是不合理的,應該大力提升我國一次能源轉化為電力的比重。在電力行業中,應將發電所使用的能源轉變為不污染環境的新能源。
(二)及時更新生產方式
發電企業應充分優化設計電廠,在火力發電機的系統優化設計中,不斷的參與和匹配設備資源,要做到淘汰落后的生產力,及時更新現有的生產模式,有效關停小電機組,實現超臨界機組,這樣才能更換高效的發電裝置,提高發電的效率以及能源的使用率。
(三)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要加強控制現有的生產管徑,才能減少能源的消耗,才能提高使用煤炭資源的效率,減少浪費情況的發生。假如煤炭的質量非常好,鍋爐就能安全的運行,才能提高運行的效率,不然就會破壞鍋爐,因此,加大資金投入用以清潔煤炭的研究,這樣才能從源頭上解決污染問題。提升鍋爐的燃燒效率,并且減少相關損失。在汽輪機的運用效率上,也應該注重汽輪機內部的損失,增強汽輪機的運行效率,減少排煙造成的損失。在使用可燃氣的過程中,要做到充分燃盡可燃氣,這樣才能減少能源的損耗,只有加大資金的投入用以開發清潔能源,并且重視各種損失,才能更好的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更傾向于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大力發展高效能的產業和能源運作方式。電力行業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就目前來看,電力行業的節能減排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在電力行業進行節能減排工作,其意義的十分深遠的。必須要充分的了解與能源動力的相關知識,并采取正確的方法,減少電力行業的能源消耗,最終將減排目標實現,而且在實現節能減排的過程中,采取科學的方式方法,實現能源的良好供應。要想更好更快的實現節能減排工作,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推動我國能源行業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田澤,嚴銘,李楠.碳約束下江蘇省節能減排效率時空演化及分異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6)
[2]編輯部.《“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全方位解讀[J].石油石化綠色低碳.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