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越
當今世界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很大程度體現于科技與人才的競爭、教育的競爭。我國教育部在2010年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綱要中明確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在音樂教育領域,我國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希望同樣責無旁貸地落在音樂教師的肩上。要提高音樂教育的質量、提升全民的音樂文化素養,一支與此相匹配、相適應的音樂教師隊伍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條件。音樂教師隊伍的素養及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是決定國家音樂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學校音樂教師的綜合音樂素養
在學校音樂教育中,音樂教師所需具備的音樂素養必須滿足于學校音樂教育階段學生培養目標所需具備的素養要求。什么是學校學生應具備的音樂素養呢?通常音樂課程,要求在校學生能夠參與到諸如表演、編創、即興創作、排練、聆聽與評價等諸多音樂活動中。為此,一線音樂教師面對上述具有實踐性的學校音樂教學要求,必須具備在教學實踐中所需要的鋼琴(鍵盤)即興伴奏能力、音樂綜合理論知識、聲樂演唱、合唱隊與樂隊的排練指揮能力,以及在課堂音樂教學中對諸多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等能力。同時,我國許多音樂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計劃也都是依據學校音樂教育對音樂教師音樂素養的要求而設計的。當前基礎教育階段學校音樂課程主要授課形式為由學校統一安排,全班學生坐在音樂教室中聽課的形式;有些招生政策特許的學校雖有通過特招生組建的管弦樂隊、民樂隊、合唱隊等藝術實踐團體,教學管理也由音樂教師承擔,但其實質上與學校其他大多數學生的音樂學習沒有直接關系。對于多數學生而言,坐在音樂課堂中統一聽課的形式才是學校音樂課。這類音樂課程其實是一個離散實體的現象,即沒有實體樂隊、管弦樂隊、合唱團和其他任何實體表演形式。在美國,這類教室聽課的音樂課程形式通常作為選修課出現在學校音樂課程群中,修學音樂課的學生通常沒有太多參加演出活動的經歷。然而音樂教室中的音樂教育也能激發沒有音樂實踐基礎或音樂能力較弱學生的音樂才能。其意義在于可以將學生看作反思性音樂的實踐者,在課堂的師生“對話”中進行音樂實踐。
教師需要在課堂音樂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發現、理解并解決音樂中的問題,調整學生對音樂的思維方式與認知。在我國雖然學校音樂課程以強制性的方式存在于學校課程中,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態度與其自身的興趣、滿足感、校外音樂學習經驗聯系在了一起。因此出現有些學生在某些方面對音樂體裁的喜好程度高于音樂教師,其對感興趣的內容專研與熟知程度也高于教師的現象。如果說這種現象在小學階段出現的概率還不多,那么在初中到高中階段就會更加突出。如果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鼓勵學生,去發現自己喜歡的音樂,那便是學生在音樂課上最享受音樂的時刻。然而對于音樂教師,課堂“主導權”的概念迫使他在應對學生提出新的音樂學習要求時,需要具有面對角色轉換、主導權轉移的勇氣。英國國家創造力與文化教育咨詢委員會有一篇題為“我們所有人的未來”的報告中提出培養青年一代創新能力和行動能力的教育方式,以及如何讓學生積極面對日益復雜與多樣化的社會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教育方式。該報告強調了“好”的教學對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其能夠平衡教師給予的教學內容、技能與學生通過自由探索、發現問題、嘗試實踐并表達自己思想觀點之間的關系。雖然該報告試圖函蓋綜合教育范疇,但就學校音樂教育而言,讓學生擁有更多音樂學習個人參與的空間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愿景,這也與艾略特的實踐哲學不謀而合。
為了適應學生對有價值、有意義音樂知識學習的需求,客觀上對學校音樂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參與到學校音樂活動中,通過學校音樂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機會。同時,音樂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學校音樂課程應該教授學生什么?其意義何在?音樂教師自身必須了解每個音樂作品的具體細節、創作背景等內容,從而才能教會學生如何細致地、系統地聆聽音樂;此外,教師還須教會學生如何用評判性思維聆聽音樂作品,使學生具有對音樂的判斷能力。音樂能力的形成在于將音樂經驗的積累過程視為學生音樂才能構成的核心。當今時代,流行音樂已充斥
了學生日常的文化和學習生活,面對這類學生普遍感興趣的流行音樂內容,音樂教師需要積極探索合適的教學方法將其融入到音樂課堂中,因勢利導,而不是采取回避的態度。無論古典音樂還是流行音樂往往都是通過影音媒體、網絡媒體傳播的,這也使得作為聽眾的學生對它們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流行音樂的內容在現今的學校音樂課程中,往往不被視為正式內容出現在教材中,課堂教學也并沒有從教育學的角度考量流行音樂對音樂學習過程的作用。
二、適應社會音樂教育需求—教師的成長空間
由于我國目前并沒有官方統一的針對從事社會教育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音樂教育領域亦是如此。現有全國統一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音樂教師資格,以及中等職業學校、高等院校教師資格考試對于學校音樂教育具有明確的分類。社會音樂教育師資來源于藝術類高校、普通高等院校和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在讀生及“靈活就業”的畢業生、在職及退休教師、各類藝術院團演職人員、任教于少年宮、文化館、群藝館這些公辦社會音樂教育機構的專職教師等。這些師資基本構成了目前我國各類公辦、民辦社會音樂教育機構、早教機構的專職或兼職教師隊伍,其共同特點是具有某一項或多項器樂或聲樂專業的學習、演奏與教學經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然而,其中除部分音樂教育專業師生有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學科知識外,多數對教育學相關學科知識缺乏了解,對社會音樂教育的認知存在差異。由于我國始終沒有建立針對社會音樂教學師資的準入及考核評價體系,致使教師隊伍良蕎不齊,教學內容缺乏統一標準。一些較大型的公辦或企業連鎖性質的社會音樂教育機構,會以師資的學歷、學科背景或其它類型教師資格證件為門檻,配合教學能力當場考核等方式作為審核。
參考文獻:
[1]李仲泉.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審美范式的審視[D].南京師范大學,2004.
[2]卜撣娟.普通學校音樂教學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11:25-26.
[3]崔忠艷.在音樂教學中契入“情”和“美”[J].考試周刊,2013,2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