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郯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發展逐步邁入新常態,公共管理方面也迎來了相應的調整。為了更好的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工作,對新常態下的公共管理展開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主要以目前我國公共管理的背景--新常態為切入點,通過對我國當前經濟、政治、社會、環境、文化等多個方面的新常態進行深入的剖析,從而發掘出我國公共管理在這種大環境下面臨的各種問題,并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新常態;公共管理;困境;出路
新常態一詞一經出世,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許多學者不約而同的對其進行分析和研究,而習見平同志更是對我國的新常態進行全方位的闡述,可以說是我國實行新型治理方式的一個里程碑。本文著眼于新常態的概念發展,從不同的角度對其展開深入的解讀,分析我國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以期為我國公共管理進一步發展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一、新常態的概念演變及內涵
新常態的重點是“新”,是對傳統模式的改革,并將改革更進一步的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在我國,“新常態”起初也是對經濟狀態的一種描述,黃益平是首位運用新常態來描述我國經濟的學者,其在2012年發表了關于我國新常態的文章,并通過低水平的經濟增長狀況、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率、更能夠體現社會公平的分配方式、經濟結構相對平衡、市場經濟競爭更為激烈等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解讀。
2014年5月,習近平同志再次提到了“新常態”一詞,從此這一詞開始廣泛應用于我國政府的言論中。習近平同志也多次對新常態的有關內容進行補充,使其更加的完善。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對經濟新常態進行了全面的解讀,并表示其正處于九大發展的變化之中,這是我國有關新常態的內涵特征越來越完善又一標志。
二、我國新常態的內涵
(一)經濟方面的新常態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發展機制、發展趨向、發展理念等方面,對我國經濟的新常態進行了全面的解讀,并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貿易收支、產業模式、生產要素、市場競爭、環境控制、風險、資源分配這九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描述。此次會議明確了我國經濟方面新常態的重要內涵,既推動經濟穩步增長,優化產業結構,強化政策的落實。
(二)政治方面的新常態
目前,我國各種建設工作都是以實現治理現代化為總體目標的。因此,我國政治方面的新常態可以概括為依法治國,全面提升我國的治理水平,最終實現現代化治理。治理水平能夠體現出一個國家的政治狀態,高水平的國家治理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是有完善的法規制度,各項公共權力在行使的過程中都有法可依;二是凡事從公民的角度出發,處處體現以民為本;三是杜絕行政主體濫權,全面實現法治化。為了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要多個方面協同并進,只有實現法制化,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國家治理的水平。
(三)社會方面的新常態
法制社會是改善社會環境,增強民族凝聚力,推動全民建設的前提。在社會治理過程中,應當以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識,加強整個社會的法治建設力度為中心。因此,我國社會的新常態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通過不同的措施來全面提升人們的法治意識,從而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二是建立全民參與的社會治理體系;三是加強法制建設,保障各項社會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環境方面的新常態
之前“先發展,后治理”的策略,使得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十分嚴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居民的生活水平持續下降,限制了整個社會的發展速度。同時,相關部門針對環境治理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斷加大,為各級政府帶來了沉重的財政負擔,但是即使投入那么多的成本,環境問題仍然不容樂觀,短時間內根本無法解決。因此,加快生態文明方面的各項制度建設,成為了我國環境方面的新常態。
(五)文化方面的新常態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進,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誕生了很多新的文化形態。國內文化領域正在向著多元化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不斷改變,很多人都存在偏離正確價值認識的現象。因此,我國文化方面的新常態,應當以全面提升公民的道德意識水平為主,進一步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及力度。
三、當前我國公共管理面臨的困境
(一)現代化治理目標與當前現狀差距過大
實現現代化的治理目標,應當從制度、科技、民主、法治等多個方面入手。當前我國社會相對穩定,從表面上看為實現現代化治理的目標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然而實際上,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例如我國的法治化與民主化程度還不夠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制度,公眾參與治理的方式沒有詳細的規定,各個治理主體間的權責劃分不夠明確等,這些都是我國實現現代化治理目標的重要阻礙。
(二)技術力量與操作方式存在問題
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離不開技術的支持,隨著現代公共管理技術得到了更多的認可,政府的治理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現代公共管理技術涉及的領域較多,導致全國各地只有少數地區的政府部門使用了現代公共管理技術。很多地方政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以傳統的模式為主,管理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下。
四、新常態下擺脫公共管理困境的策略
(一)強化主體的治理能力
政府、公眾與各種社會組織都是公共管理的主體,不同的治理內容對治理主體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政府部門應當著眼于全局,大力推進體制改革,優化內部的人員結構,全面提升人員的素質水平;公眾應當積極的參與民主建設,并進行自我約束好自我;社會組織應當增強自治能力,與其他主體做到有效的監督與協作。只有各個主體之間相互合作、共同推進,才能真正提升我國的治理水平。
(二)加強創新
加強創新,是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必不可少的措施。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多方面的技術創新為公共管理帶來了更加有效的技術保障。政府在治理過程中不能墨守成規,應當積極采用新的技術手段,將互聯網、物聯網、計算機等多方面的技術結合起來,使其為提升管理水平而服務。
(三)構建各項落實機制
中央部門應當出臺一些相關的指導意見,引導和督促各地方政府選擇科學的治理模式,以及構建有序的運行機制。治理模式是整個治理工作的成敗的關鍵,必須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另外,還要加強體制方面的建設,明確社會組織自治的合法地位,從而實現各種自治主體的密切協作。
(四)突出核心價值理論體系
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構建科學的核心價值理論體系,可以幫助公共管理主體樹立正確的價值認識,確保公眾利益始終處于首位。只有從道德與法制等多個層面出發,全面加強宣傳與教育工作,才能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整個社會范圍內得到順利的推行。
參考文獻:
[1]楊娜, 羅文寶. 新常態下的公共管理的困境與出路研究[J]. 現代商業, 2016(16):72-73.
[2]丁杰. 新常態下的公共管理:困境與出路[J]. 北方文學, 2017(20):146-147.
[3]劉仲清. 新常態下的公共管理的桎梏與出路探索[J]. 商, 2015(38):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