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淇
摘 要:新的國際經濟發展形勢在為中國提供一定的經濟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重要挑戰,縱觀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歷史,可以發現一定的經濟發展規律和趨勢。本文主要以國際形勢和國際經濟背景為切入點,對中國近年來經濟形勢的發展態勢做出歸納和總結,同時結合改革開放依賴中國經濟的結構類型和發展特色,從宏觀角度歸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主要走向。
關鍵詞:國際經濟背景;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市場化
前言:“新常態”是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特征描述方法,所謂“新常態”經濟是指中國經濟環境正處于全新的均衡狀態、積極謀求新的轉型趨勢的經濟發展時期。但是從宏觀經濟和客觀經驗規律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事實上并未完全形成,當前中國經濟態勢正處于“老常態”與 “新常態”之間的過度時期,這一時期的中國經濟體量、經濟發展態勢,都十分特殊。
一、現階段中國經濟的整體態勢
(一)中美貿易戰下中國經濟的應對態勢
2018年出現的中美貿易戰,是中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環境中遭遇的重大挑戰,同時也是前所未有的危機。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中國經濟環境和經濟態勢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國際經濟環境所表現出的“大分工”趨勢,也是中美貿易戰環境當中所產生巨大影響的主要因素。美國國內的經濟環境表現在政府債務和國內就業市場遇冷等多個方面。美國政府為了能夠降低貿易赤字,采取了高勞動成本制造業為導向的經濟策略,這種經濟策略下的市場競爭,引到了中美貿易戰的形成,但其本質與一般經濟學原理相違背。其表現出的竭澤而漁的姿態事實上是為了打壓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優勢,中國政府深刻認識到了美國經濟決策背后的險惡用心,因此在2018年,中國政府發表白皮書正式表態,“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表明了中國的態度[1]。
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中國經濟政策將會出現幾個方面的轉變。首先,國內貨幣政策會朝向流動性方向發展,政府部門會依托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實現降準降息。受到政策影響,國內樓市和故事會出現小幅度的波動,但是政府部門會給與一定支撐。同時人民幣會出現貶值,并實現出口規模的促進;其次,財政政策會進行積極轉變,具體表現在減稅和政府財政支出增加,其中基礎建設方面的投入會進一步增加,如果出現國內經濟遇冷,政府將會放寬宏觀調控,以穩定國內經濟;其三,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國內企業會開始采取緊縮戰略,不斷收縮戰線穩固實力,避免經濟形勢的下滑。從整體經濟發展的過程和經驗來看,中美貿易戰所帶動的國內經濟環境變化和應對政策措施的出臺,呈現總體利好狀態。
(二)“新常態”經濟形勢下的產業發展
“新常態”的國內經濟環境的穩態運行,保證了國內大部分產業能夠擁有發展空間和發展動力,從而帶動國內經濟環境和產業結構調整朝向多元化發展。筆者結合2016-2018年以來的國內產業結構和產業形勢分析總結了“新常態”時期國內經濟環境中的產業特點。其中,服務行業、文化產業、新能源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以文化產業當中的電影行業為例,據統計,截至2018年11月低,國內電影票房收益突破600億大關,打破2017年記錄;新能源產業方面,頁巖氣、太陽能等能源結構調整戰略也處于如火如荼的發展階段,產業發展處于“新常態”穩態增長階段。
此外在新興產業方面,互聯網行業、人工智能行業等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互聯網行業當中的大數據服務、云計算服務等,已經成為國內經濟環境當中的主要產業構成之一,隨著資源整合時代的開啟,由互聯網技術所引領的“萬物互聯”物聯網也將成為國內經濟環境當中的重要構成部門,打造國內經濟的內生力量的重要環節。
二、中國經濟形勢在未來的宏觀走向分析
(一)“去杠桿”下的中國經濟風險
中國當前的宏觀經濟主要任務是“去杠桿化”,縱觀世界經濟史可以發現,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當中的“去杠桿化”都是十分痛苦的,同時受到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去杠桿化”經濟發展對于國家經濟影響劇烈。自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爆發以來,歐美發達國家開始積極謀劃“去杠桿化”,從而應對居高不下的債務危機,但事實上除了美、德兩國之外,其他國家所開展的“去杠桿化”無一例外都以失敗告終,部分國家甚至出現了反趨勢,即“去杠桿”開展越深入,導致的經濟“杠桿”越高[1]。
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在“新常態”環境當中,仍然需要面臨“去杠桿化”這一過程的“陣痛”,從風險性上分析,中國的“去杠桿化”與西方國家在債務風險方面有著本質區別,但是在政府流動性風險方面卻存在一定的可比性。數據統計可以看出,政府收入和債務本息之間的結構不匹配,造成了低效率投資相對普遍。最惡劣的影響結果為經濟資源的過度擠占,同時無法實現效益創收。這一現象在國內產業環境中屢見不鮮。受此趨勢影響,地方財政能夠完成的可支配收入低于20%,遠不足以支付利息,這一結果無疑為今后國家經濟流動性和政府信譽度帶來了巨大挑戰。
(二)經濟增速與國際關系
經濟學研究者表示,在今后的一至三年期間內,中國經濟增速應當維持在6.5%左右,CPI可以被穩定控制在3%以內,國內企業需要積極進行人民幣貶值、黃金下降等風險的預防工作。預計到2019年年底,國內經濟體量正式反彈,并在2020年全面回暖。GDP增速保持穩定狀態,預計在2027年前后全面趕超美國。
經濟實力和經濟發展趨勢決定了國家在國際博弈當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目前的世界經濟環境為中國的和平崛起提供了條件,中國的經濟發阿展應當在軍事、科技以及外交等多個層面持續發力,打造軍事優勢、科技優勢,從而更好地應對世界發展格局。
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目前所處的國際經濟環境十分復雜,同時中美貿易戰的展開也為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宏觀的國際環境背景之下,中國繼續要保證“新常態”下經濟增速和經濟發展的相對穩定,同時有應當借助國際競爭和國際合作,積極控制所面臨的經濟風險,穩定經濟地位和國內經濟環境。在今后的國內國際經濟發展當中,中國應當積極調整態勢,以此來應對紛繁復雜的經濟形勢變化。
參考文獻:
[1]韓秀云,文壽松.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在2018全國民營企業合作大會上的演講[J].光彩,2018(11):24-25.
[2]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中國經濟金融研究課題組.當貿易戰遇上“六穩”,中國經濟如何嬗變——中國銀行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2018年第四季度)[J].國際金融,2018(10):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