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彥
摘 要: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本文在回顧建國后我國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發展歷程的基礎上,指出現階段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農村;公共服務;供給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迅速,但是隨著現代化步伐加快,城鄉發展差距日趨增大,城鄉二元格局日益明顯,農村與城市的公共服務供給顯現出極其不平衡的情況,因此,研究我國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現狀,分析出現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我國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水平,有助于縮小城鄉貧富差距,改進農民生活水平,促進農村的經濟和農業發展。
1 我國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發展現狀
農村的公共服務是指為農民日常活動,農村社會發展和農民經濟生產供應的所有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我國的農村公共服務主要包括醫療,文化,體育,養老和運輸服務等。發展農村公共服務有利于滿足我國農民的需要,創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使得農民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務待遇從而減少城鄉之間的差距,達到社會公正的目標,促進和諧杜會的建設。
自1949年以來,中國農村的公共服務供給主要經過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56-1983年):1949-1956年,我國在社會性質和政治權利方面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出現了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情形。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向。一是農村公共服務的提供者開始多元化,基層政府和公共機構是主要的供應者;其次是提供農村公共服務的籌資渠道主要以政府發放資金和農村自己籌集資金為主。1956-1982年,提供農村公共服務的主體變為生產隊和各級政府、社區。農村公共服務資金主要來自集體經濟組織。
第二階(1983-2006年):農村公共服務的提供者主要是政府、還有基層鄉村自治組織等。在這個階段的公共服務供給籌集資金的主要途徑是通過集體資源收入、集體經濟收入以及政府補助及村民籌資。
第三階段(2006年-現在):提供農村公共服務的主體開始呈現多樣化。主要包括政府、自治組織、社會組織和農戶。中央在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中的地位開始下降,而自治機構的地位開始提高,但還是以政府為主導。在籌資方面,主要籌資渠道包括中央政府對新型合作醫療專項資金、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中央財政向省、市、縣轉移支付等,以提高財政收入和農村公共服務。
在公共服務供給的發展過程的不同時期取得了不同的成就。這使得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顯著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也明顯提高。但城鎮公共服務相比,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仍有很大不足,成為現今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問題。
2 現階段我國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存在的問題
2.1 我國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單一,供給效率低下
中國農村的公共服務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由政府幫忙提供的。這種政府主導的供給狀況與效率原則是不一致的。一旦政府決策失誤,資源的有效配置就會受到影響。導致農村公共服務效率低下的因素有很多:一是農村公共資金浪費、挪用公款、公款使用率低。此外,政府機關的一些工作形式、項目建設項目缺乏科學管理,一些公共服務項目的質量難以保證,加重了財政負擔。另外,大多數的公共服務都由政府主導的,缺乏必要的競爭。供應的服務明顯低于民辦機構提供的公共服務,使得公共服務的供應效率低下。
2.2 我國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失衡
長期以來,中國受到城鄉的二元結構影響,城市和農村生活水平的差別不停擴大。城市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社會保障制度如城市醫療、養老等,相對健全,涉及面廣,補貼水平遠高于農村。然而,與城市相比,農村交通不方便,醫療和養老條件不能改善,公共服務設施不健全。再加上農村居民人口與城市相比分布更為不均衡,在一些偏遠地區或山區更加不利于推廣農村服務。山區的居民和外界缺少聯系,醫療水平很難達到正常水準,教育設施更加簡陋,這些不足導致村民的生活更加不便利,城鄉供給更加不平衡。
2.3 供需結構失調
一直以來,我國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存在重城市發展、輕農村建設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導致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長期滯后。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生產性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另一方面,需求較少的公共服務供給相對過剩。原因是“自上而下”的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使得地方政府部門的決策者主要是根據政績和利益的需要,對公共產品供給做出決策。他們往往樂于選擇那些容易出政績的短期“硬性”公共產品,而很少選擇農村教育及公共衛生這些“軟性”公共產品。這些行為導致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在總量嚴重不足的同時,又存在供給結構失衡的問題,這樣就容易造成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與農民需求之間產生較大的差異。
3 完善我國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對策和建議
3.1 構建城鄉結合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
經過長期的經濟發展,中國逐步形成了城鄉二元格局。因此,要想加快城鄉公共服務的供給進程,就要逐步減少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差距。完善政府間的轉移支付體系,制定城鄉之間公共服務的一體化政策。提高各級政府提供基礎設施和其他公共服務的能力,提供相對公平的城鄉公共服務。建立城鄉結合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使農民享用與城鎮人民同等的公共服務。
3.2 多個實體參與農村公共服務供給
首先,我國還是要體現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想辦法推動市場和社會資金更多地投資到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建設中。政府要鼓勵社會組織和市場力量參加到農村公共服務的供應中,例如:采取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促使農村的公共服務往多元化發展,以此來滿足人們對于公共服務需求的增長。
其次,要推動我國傳統農村社會向現代農村社會資本轉變,傳統社會中農村的發展不受重視,更別說農村公共設施的建設,更是天方夜譚。因此要推動我國農村社會改變,促進農村教育和法律發展。是農民在參與農村公共服務的途中能夠有相同于城市的教育,同時要有依法保障。
再次,應該積極擴充鄉村的社會網絡,培育鄉村社會組織,提升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水準。
3.3 因地制宜地提供農村公共服務
在農村的公共服務建設下,公共服務水平較高的國家通常采取適合當地情況的措施。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存在地區差異性,農村公共服務要與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相適應。
在提供公共服務供給時,政府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差異性,采取不同的供給政策,避免“一刀切”的供給政策;對于欠發達地區,要適當提供生產致富類的公共服務;而對于發達地區,應該掌握公共服務需求的成長態勢,為農民提供更高層次的農村娛樂和公共服務;我國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要尊重中國國情,尊重地方實際,因地制宜地提供農村公共服務。
3.4 政府注重全面履行其服務供給職能
各級政府強化服務意識,全面履行服務職能。同時明確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中的主導作用,努力為農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巨大支持。除此之外,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同時,要注重帶動市場和社會機構的活力,共同為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貢獻力量,使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更有效率,推動城鄉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