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4歲的彭良柱,如今是信陽市羅山縣柱龍養殖合作社的社長。他的養豬場,已經銷售生豬數千頭,通過不斷追加投資,目前總資產已近600萬元,成為當地遠近的大學生豬倌。2007年,剛畢業的彭良柱來到浙江義烏找工作,被當地前店后廠的經營模式所觸動,決心回家鄉創業。
從父母處借來10萬元起步資金,彭良柱卻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思來想去,眼前有條件、現實的創業方式應該是養豬。”彭良柱一有這個想法,自己也覺得可笑,沒經驗、沒技術、沒人幫,雖然生在農村,但養豬這種又臟又累的活,自己也從沒干過。不過,當時對養豬實行免稅補貼,收購價也理想,彭良柱心一橫,硬著頭皮就上了。讀了幾年大學的“柱伢子”回家養豬了!鄉親們一聽說這事,也都覺得可笑,不少人甚至當著他的面說:“肯定是大學里啥都沒學會。”面對各方的質疑,彭良柱不僅充耳不聞,反而經過一番鉆研,越發覺得自己選對了方向。他開始選場址,請施工隊,把亂崗地推平,挖溝、建水槽、建廠房,簽合同、貸款……
整個前期籌備工作,自己都一手包干了。經過大半年的折騰,養豬場的批60多頭生豬出欄,彭良柱給前來運豬的3輛大卡車披紅掛彩,鄉親們爭著來看熱鬧。“批豬賣了8萬多元。”彭良柱的生意從此開始紅旺起來。
但少有人知道,為了賣出這批生豬,彭良柱南下武漢北上鄭州,前后跑了好幾趟才算找到了買家。眼下,為了拓寬生豬的銷售渠道,彭良柱正忙著籌建自己的商務網站,“在大學學的就是電子商務,這下正好派上了用場”。養豬不僅僅是技術活,更需要打出名氣來。彭良柱說起對事業的規劃,充滿了信心:不僅要建網絡的銷售渠道,還要逐步發展生豬產業鏈,上到飼料種植和加工,下到生豬屠宰、肉制品加工和銷售,要把這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一條龍做下來。雖然他的養豬場已經做到了當地數一數二的規模,彭良柱仍表現得十分謙遜。
他說,自己的事業只能算是萬里長征剛邁出了步。如今他一年收益在60萬元左右,總資產600多萬元。
(據中國畜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