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揮互聯網、新媒體宣傳推介的獨特優勢,提升“中國農民豐收節”的知曉度、參與度和影響力,營造濃郁的節日氛圍,經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辦公室會同有關單位精心籌劃,“中國農民豐收節”官方網站(以下簡稱網站)于8月23日正式上線運行。網址為http://nmfsj.moa.gov.cn
網站以農民為主體、以豐收為主題、以節慶為主線,圍繞“慶祝豐收、弘揚文化、振興鄉村”的辦節宗旨,突出“節日性、展示性、服務性”。網站設置了新聞資訊、時代農民、美麗鄉村、豐收成果、活動集錦等欄目,通過聚集力量、整體運維、集體發聲,實現一網匯聚“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全過程、全方位、全區域信息,是集信息資訊、活動集錦、互動交流、宣傳展示、信息查詢等功能為一體的“中國農民豐收節”官方窗口和權威平臺。
(據農博網)
起源于南方的水稻如何適應北方相對低溫的氣候條件?我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耐低溫基因bZIP73在水稻北移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該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研究組通過對美國農業部收集的202份代表世界不同水稻種植區的水稻微核心種質資源群體進行低溫耐受性鑒定,并與低溫耐受性相關的bZIP轉錄因子進行關聯分析,結合群體遺傳學和進化生物學方法對相關位點進行秈粳分化和進化選擇分析,發現了一個與粳稻苗期低溫耐受性關聯又在進化中受到強烈選擇的耐低溫基因——bZIP73,并闡明了耐低溫的分子機理及其進化歷程。
研究發現,在秈稻和粳稻的原始祖先野生稻群體中bZIP73基因蛋白質編碼區只有1個核苷酸差別。實驗顯示,含有秈稻型bZIP73基因水稻對低溫敏感,而含有粳稻型bZIP73基因水稻對低溫具有耐受性,證明就是這一個核苷酸的差異決定了秈粳稻的分化及低溫耐受性差異。
(董瑞豐)
日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組織有關專家,在尋山集團有限公司對國家藻類產業技術體系(CARS-50)和泰山學者特聘專家計劃等項目資助培育的耐高溫海帶新品系進行了現場驗收。驗收專家組聽取了課題組的工作匯報,查閱了生產和試驗記錄,并進行了現場測量,認為培育的海帶新品系高溫耐受性狀突出,在8月高溫季節仍可生長,藻體完整,無爛邊,色澤鮮亮,只有少量個體形成孢子囊;與當地主要生產品種相比,新品系長度和鮮重分別增加了138%和84%。
耐高溫海帶新品系有效延長了孢子體的生長周期,為淺海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新模式構建提供重要資源,也為生態修復提供了有潛力的增殖種質;海帶采收期延長,將有效減輕集中收獲期的勞動力壓力,也為高溫期養殖鮑魚提供優良的食物來源;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未來包括我國的海帶養殖區水溫將持續上升,新品系的高溫耐受性狀為耐高溫品種培育奠定了重要遺傳基礎,有望擴大海帶適養海域和季節,有力推動我國海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據農民日報)
“傳統水稻育種需要8至10年,現在有了這個水稻基因組智能育種系統后,只2-3年即可選育出育種家需要的水稻品種。”近日,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健康谷的武漢雙綠源創芯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看到,由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育種專家、雙綠源研究院院長周發松博士研發出來的全國首個水稻基因組智能育種系統面世。他們團隊正在將植物全生育期智能育種工廠同綠色基因芯片相結合,打造并推出全新的水稻基因組智能育種系統,它的推廣應用將大幅度提高育種效率。
這套全國首個水稻基因組智能育種系統主要由育種基因芯片、LED人工光源、全生育期育種工廠三大板塊組成,基因芯片相當于整個智能育種工廠的大腦系統,由它通過大數據掃描來判斷培育出來的種苗是否符合育種家的需要。這種育種基因芯片的研發成功再加上LED人工光源、全生育期育種工廠的配套,極大地提高了育種的效率和精準度。
(據長江日報)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代謝調控與營養強化創新團隊在高花青素玉米種質創制方面取得新進展,創制了高花青素紫玉米種質,該工作是雙向啟動子研究和紫胚種質創制工作的延伸,為花青素的功能性食品制造和著色劑生產拓寬新資源。相關成果發表在植物科學類雜志《植物與細胞生理學(Plant&Cell Physiology)》。
花青素是天然存在的黃酮類物質,不但是強效抗氧化劑,而且能夠提高人體對維生素的吸收利用率。在糖尿病、肥胖癥等疾病預防及治療、功能性食品制造和食品著色劑具有廣泛應用。與其他產花青素植物相比,玉米具有生物量大,耐儲運等優勢。但目前紫玉米種質中花青素僅在生物量有限的種皮或糊粉層細胞中(單層細胞)積累,含量約為200毫克/千克干重。
(據中國農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