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山東農業大學教授牟志美、崔為正等完成的“顆粒飼料養蠶技術的研究與示范”課題通過專家鑒定。用顆粒飼料養蠶,成本比蒸煮飼料降低19.8%~68.2%,經濟效益比用傳統桑葉提高近30%。
山東省是全國優質蠶繭基地,栽桑養蠶是許多地區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但傳統的蠶桑生產技術豐產速度慢、生產環節多、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嚴重制約蠶業的發展。近年來,環境污染、蠶病給養蠶生產造成了嚴重危害。國外和我國科研人員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對家蠶人工飼料進行了研究,但此前國內外研究的人工飼料都屬于粉體蒸煮飼料,不僅成本高、加工和喂蠶方法繁瑣,而且容易變質,難以保存和運輸,加之我國農村養蠶條件簡陋,缺乏適應性蠶品種等,所以難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
為解決傳統人工飼料存在的不足,山東農業大學的科研人員開展了家蠶膨化顆粒人工飼料的研制,系統地研究了家蠶對人工飼料攝食性差異的生理機制和相關基因,分析了顆粒飼料養蠶的方法和飼養環境對蠶生長發育的影響,并研制出適合常規蠶品種的小蠶用顆粒飼料配方,研發出微波干燥技術加工桑葉粉的新方法,建立了我國首個家蠶顆粒飼料加工車間,批量生產出合格產品。
這一新的研究和應用結果表明,家蠶顆粒飼料加工工藝簡單,可以實現大規模工廠化生產,而且具有便于儲存和運輸、不易污染和變質、給餌喂蠶方法簡單等優點,可以提高養蠶工效8~10倍。目前這一成果已在山東、江蘇、浙江、陜西等蠶區進行了示范推廣,綜合經濟效益比傳統全齡桑葉養蠶提高29%,獲得經濟效益2 100余萬元。
(據獸藥飼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