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綠水青山,江蘇省駱馬湖數千漁民為生態“讓湖”!不過,一個現實問題不能回避,長期從事漁業的村民身無長技,離湖離不開漁。沒有了駱馬湖,他們如何務漁?
令人欣喜的是,漁民離開了湖,“漁飯”照樣吃得風生水起。劉宅村是駱馬湖漁業大村。在江蘇省扶貧辦和當地政府支持下,村集體在遠離湖區的低洼地,建設起密度養殖基地。“這些低洼地,平時也種不了糧。建成動水養魚場,漁民離湖不離水,繼續發揮老本行。”孟旭說,一期已建成100畝(1畝約為666.67平方米),全部建成,面積共有500畝,完全滿足村里所有漁民需求。
劉宅村村民世代以漁為生,該村最高時有近500戶村民從事湖面養殖。而新沂市2017年對駱馬湖水域漁業養殖進行摸底統計,從事池塘、網圍、網箱等傳統養殖的從業戶超過1 300戶;其中,池塘、網圍面積超過9.5萬畝,網箱近300萬平方米。新沂市漁政監督大隊大隊長劉兵介紹,近年來對駱馬湖進行整治,漁民生活用船全部撤離到指定地點停靠。截至3月,已清理網箱82萬平方米,其中棋盤鎮35萬平方米、窯灣鎮47萬平方米。到10月,整治工作可全部完成,漁民全部上岸。
7月24日,氣溫高達36度,在劉宅村標準化水槽前,近1萬尾草魚擠得密密麻麻,歡動跳躍著等待飼養員喂飼料。村支書孟旭正在組織村民提水增氧,加大換水頻率。“這方水槽,長26米,寬5米,面積僅130平方米。”學會動水養魚新技術后,村民和孟旭一樣,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每個水槽可養草魚1萬尾,鯽魚3萬尾。這片面積100畝的‘廠房’,可養殖100多萬斤。若用傳統的池塘、網圍、網箱,最多也只能養10萬千克。產量足足提升了5倍!”
由于采用了現代漁業新技術,漁民享受了遠超湖面養殖的效益,環保問題也得到解決。孟旭啟動按鈕,氣體推動水槽內水體移動。“每個槽日消耗飼料一噸,定期投放益生菌,使氨氮含量保持較低水平。所有的水處理后,內部循環利用。”孟旭說,每戶漁民計劃分得兩個水槽,年收入可超過10萬元。“工廠化養殖效益明顯,捕撈5 000千克鮮魚,以前需要20個人拉網一天,如今電動設備一勺可打撈750千克,僅需要4個人工作半天。”
劉宅村不遠處的腰莊村,有一處百畝蛙田,幾十個用紗網籠罩的養殖池引人注目。這是鄧和平三兄弟合伙搞起的青蛙養殖基地。“我們三兄弟,半輩子經歷恰逢駱馬湖幾段變遷。”鄧侯平說,年輕時合伙采砂,后來承包1 800畝水面圍網養魚。最高時,一年收益近百萬。
“湖區推動漁民上岸。我們和水產打了一輩子交道,鎮村干部建議我們,繼續做足水文章。”三兄弟尋找符合新沂特色的綠色農田養殖項目。經過考察,鄧和平引進湖廣地區的食用青蛙養殖項目。與當地水槽精養不同,他們決定在稻田養殖。青蛙吃害蟲、糞便為稻田施肥;泥鰍吃飼料殘渣、凈化水質;稻米為青蛙和泥鰍遮陽。百余平米的養殖方內,形成了閉合生態環。
鄧品良算了一筆賬,2018年青蛙畝產可達1 500千克,明年有望突破2 500千克,按照最低售價25元/斤計算,青蛙一項每畝純收入3萬元以上。泥鰍每畝收50千克,純收入1 000元。綠色無公害水稻,售價更是高達30元/千克。“今年,基地里畝均純收入有望突破4萬元。”
上岸后的漁民,路越走越寬。沿沂河一路向北,20千米外的合溝鎮稻田漁業方興未艾。在青石橋村,大戶楊云峰帶領著村民,流轉了450畝地開展稻蝦混養項目。環繞駱馬湖的新店、草橋、棋盤等鄉鎮,正在打造稻蝦、稻蟹、稻魚生態共養基地,通過公司化運作,打響“駱馬湖稻蝦米”、“駱馬湖水產”等農業品牌。
走訪駱馬湖,記者看到漁民上岸后,湖里淘金卻并未因此停下腳步。當地推出漁獵文化旅游,組織漁民開展野釣、鸕鶿捕魚、撒網表演,吸引了省內及上海、山東的眾多游客,成為漁民轉型致富的新增長點。僅劉宅村已吸引投資1.5億元,全力打造蘇北休閑觀光旅游漁村,每年可接待游客2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