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明
“年終算一賬,心里直發慌。一年血汗錢,幾乎都花光。家家想過事,戶戶都效仿,巧立名目辦,形成壞風尚。”這是新年來臨之際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樹掌鎮樹掌村63歲的馮剛寫下的順口溜。生動描述了當地人情風盛行的危害,“人情風不剎,脫貧沒辦法”。
這些年,在不少農村貧困地區利用各種名目辦慶典收禮金的現象依然存在。生日宴、上榜宴、慶生禮等等各種“禮錢”壓得農民喘不過氣來,使整個家庭一年近四分之一收入用于“人情往來”。可見,“因禮致貧返貧”已成為當下精準脫貧的一大絆腳石,只有花大力氣破除陳風陋俗,倡導勤儉節約,在幫助群眾增收致富的同時“守”住錢袋子,才能讓群眾真正脫貧致富。
在農村,除了婚喪嫁娶之外,孕婦生產、孩子升學、建房修房,甚至工作轉正、搬家暖房等等,只要沾喜沾喪都要擺上宴席,親朋好友、鄉里鄉親就都得去隨份禮。這份禮金也是“水漲船高”,五十、一百元成了不分親疏的“大家禮”。如此陳風陋俗成為農村一大“痼疾”,群眾無奈無助,卻又不得不隨波逐流,不僅極大地增加了農村家庭負擔,同時也助長了攀比、浪費、奢侈、迷信等歪風邪氣,不僅不利于農村形成文明的鄉風民風,更阻礙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脫貧不易,鞏固脫貧成果、做到任憑“風吹雨打”不再返貧,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貧困和周圍的環境有絲絲縷縷的關系,單打一恐怕不行。擺脫貧困,必須是增收、節支一起抓。在削減畸高的人情消費工作中,一方面,我們要大力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做好群眾思想政治工作,倡導節儉之風,凝聚農民群眾堅決破除陳風陋俗的新共識。另一方面,要加大鄉村紅白理事會的監督力度,加大對黨員干部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的問責處理力度,切實通過建章立制、規范村規民約等剛性制度狠剎農村不良之風,真正為文明的鄉風民風筑起一道“防護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