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蓮 ,余孟英 ,羅鳳 ,左春芳
1.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護理部,四川南充 637000;2.川北醫學院護理學院,四川南充 637000
手足口病主要由于機體內腸道病毒所致的傳染性疾病,較多發生與5歲以下小兒,此癥狀潛伏期在2~10 d[1],普通病例起病較急,患兒出現發熱、厭食、口痛、口腔黏膜處出現散在皰疹或潰瘍等,常見于舌、頰粘膜或硬額處,以手、足、臀部、臂部、腿部等部位出現斑丘疹表現。重癥病例患兒病情發展迅速,危險性較高,可在1~5 d左右進展至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等[2],嚴重者可能存在致死可能性[3]。治療此癥狀若無并發癥,預后效果一般較好,于對癥治療一周即可痊愈,在此期間仍需注意對患兒進行隔離、消毒、口腔護理、更換衣物、修剪指甲、保持患處清潔干燥、服用抗病毒藥物等,重癥患兒則需嚴密監測病情變化,主要以腦、肺、腎等重要器官功能,在此基礎上給予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等,維持血壓穩定[4]。此癥狀的臨床護理干預需正確選擇,相關報道認為[5],在重癥手足口病患兒中給予綜合性、系統性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提高治療安全性。基于此,該次研究將2015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86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為研究對象,觀察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實施綜合性、系統性護理,評價其護理效果,為臨床護理選擇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將該院收治的86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入院均符合2010版《腸道病毒(EV71)感染診治指南》中重癥手足口病診斷標準,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3例患兒,其中對照組患兒,男29例,女14例,年齡5個月~5歲,平均年齡(3.1±1.1)歲,平均心率(139.5±36.8)次/min,患兒平均收縮壓(106.9±17.9)mmHg,平均舒張壓(67.8±15.9)mmHg,(1 mmHg=0.11 kPa); 根據患兒臨床體溫表現分為:>38℃41例,體溫不升2例;根據患兒皮疹分布位置為:四肢部位皮疹17例,臀與肛部周皮疹14例,口腔黏膜皰疹12例;根據患兒精神表現分為:萎靡者36例,嗜睡者17例,頭痛或嘔吐者14例,易驚者11例,抽搐者3例,肢體無力者8例,昏迷者1例,肌張力增高者9例,病理征呈陽性者21例;根據患兒呼吸系統表現分為:伴有咳嗽者37例,伴有呼吸淺促者21例,伴有呼吸節律改變者4例,肺部有痰鳴音與濕啰音者16例;根據患兒血常規顯示:中性粒細胞>71%者 41例,白細胞>15×109/L者 42例,血糖>6.7 mmol/L者40例;經X線與腦電圖檢測顯示:雙肺水腫者3例,腦電圖異常者13例,雙肺伴有間質變化者26例。觀察組患兒,男27例,女16例,年齡5個月~5歲,平均年齡(2.9±1.5)歲,平均心率(140.3±37.1)次/min,患兒平均收縮壓(107.3±18.1)mmHg,平均舒張壓(68.3±16.1)mmHg,(1 mmHg=0.11 kPa); 根據患兒臨床體溫表現分為:>38℃40例,體溫不升3例;根據患兒皮疹分布位置為:四肢部位皮疹19例,臀與肛部周皮疹11例,口腔黏膜皰疹13例;根據患兒精神表現分為:萎靡者33例,嗜睡者19例,頭痛或嘔吐者16例,易驚者13例,抽搐者2例,肢體無力者6例,昏迷者2例,肌張力增高者6例,病理征呈陽性者23例;根據患兒呼吸系統表現分為:伴有咳嗽者35例,伴有呼吸淺促者19例,伴有呼吸節律改變者3例,肺部有痰鳴音與濕啰音者15例;根據患兒血常規顯示:中性粒細胞>71%者 40例,白細胞>15×109/L者 41例,血糖>6.7 mmol/L者38例;經X線與腦電圖檢測顯示:雙肺水腫者2例,腦電圖異常者11例,雙肺伴有間質變化者30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即基礎護理、用藥指導、病情變化監測、健康宣教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患兒綜合性、系統性護理,內容主要包括如下,①監測體溫護理:患兒入院后及時給予體溫觀察并監測,側重于發熱體征及變化趨勢,其中對肛溫38~38.5℃者日均行4次測量,對≥38.5℃的患者日均給予≥6次測量,根據患兒體溫情況表現酌情調整次數,在測溫后給予患兒物理降溫護理,同理根據患兒體溫表現情況給予正確、有效的退熱藥服用降溫,如交替口服乙酰氨基酚混懸液10~15 mg,1次/d+布洛芬5~10 mg,1次/d。采用服藥間隔4~6 h行二次給藥原則,期間應注意對患兒高熱出汗后的衣物給予及時更換,避免患兒出現虛脫等不良反應,加強給予水分補充。②神經系統觀察護理:患兒在入院1~3 d左右,護理人員需時刻注意患兒病情變化,提高重視力度,尤其對≤3歲未完全具備準確表達能力,對自身自覺癥狀無法清晰描述,如心慌、惡心頭暈、頭痛等,此時護理人員應重視患兒瞳孔、意識、生命體征、頸抗程度、肢體活動度等表現,對患兒有無神經系統病變早期癥狀或體征進行觀察、識別,此外部分患兒表現嘔吐樣,應及時給予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使其呼吸通道順暢,清除口腔內殘留物,避免誤吸,同時對患兒嘔吐物性質、量等指標進行檢測。③呼吸系統監測護理:加強對患兒呼吸系統的觀察,側重于監測其呼吸頻率、形態、有無呼吸淺快表現、血氧飽和度降低、三凹征、節律不規、呼吸困難等指征,對其中存在呼吸系統或循環系統功能障礙者,即出現急性呼吸困難、心率加快、進行性低氧血癥、呼吸淺且急促、血壓升高者應考慮神經源性肺水腫發生的可能性,對此類情況患兒需給予嚴密監測,及時匯報醫師,制定處理措施。④其他:在患兒體征發熱期間,護理人員應協助并指導家屬對其給予溫水飲用,在進食方面需指導以易消化、清淡、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為主,避免攝取刺激性食物,而對于存在意識障礙患兒可直接給予禁食處理,給予服用流質與半流質食物。此外,患兒在進食前后,護理人員需給予使用生理鹽水或溫水進行漱口,并提醒家屬應盡量保持口腔內衛生環境,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治療效果與癥狀消退時間,其中患兒治療效果根據患兒臨床中癥狀與體征表現進行評估,即顯效:經治療7 d后患兒臨床癥狀或體征均消失;有效:患兒臨床癥狀或體征明顯消失;無效:治療超過7 d,患兒癥狀未出現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該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采用(x±s)與[n(%)]表示,分別采用 t檢驗與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兩組患兒統計分析發現,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8.37%,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62.79%,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兒臨床癥狀消退時間均顯著快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療效與癥狀消退時間比較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薩科奇病毒與腸病毒所致,以≤5歲患兒為主要發病對象,常見表現為四肢處、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現皰疹、皰疹、潰瘍等,重癥患兒具有伴發無菌性腦膜炎、神經源性肺水腫、急性弛緩性麻痹癥、神經源性心肌炎等嚴重癥狀[6]。相關報道認為[7-8],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提供綜合性、系統性護理干預可明顯縮短患兒臨床癥狀或體征持續時間,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
給予手足口病患兒皮膚、肢體、口腔等護理是具有必要性的,通過使用無菌棉簽蘸取生理鹽水對其感染部位進行消毒,維持其病變部位衛生環境,可預防患處導致糜爛[9]。綜合性、系統性護理干預在此護理基礎上更加細致全面,從其結果處可以看出,通過對兩組患兒統計分析發現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8.37%,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62.79%,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兒臨床癥狀發熱與皮疹消退時間分別為 (2.02±1.03)、(4.26±1.09)d 均顯著快于對照組發熱消退時間(3.41±1.42)d、皮疹消退時間(5.75±1.2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此提示,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提供綜合性、系統性護理干預,確有顯著改善其臨床癥狀與體征效果,增加了治療安全性[10],因此臨床治療效率得以提升。
綜上所述,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實施綜合性、系統性護理應用效果顯著,可明顯提高患者治療效果,縮短患兒臨床癥狀消退時間,具有重要臨床應用與推廣價值。
[1]郭丹.小兒重癥手足口病的綜合護理效果探究 [J].中國醫藥指南,2017,1(1):242-243.
[2]方麗琴.以家庭中心護理模式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父母負性情緒的影響[J].浙江醫學教育,2017,1(6):22-24.
[3]吳琳琳.重癥早期預警護理干預在手足口病患兒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6(3):157-158.
[4]李賽.重癥早期預警的護理策略在小兒手足口病中的影響[J].中醫臨床研究,2017,3(11):64-65.
[5]尚貴花.重癥手足口病患兒應用前瞻性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觀察[J].疾病監測與控制,2017,3(5):242-243.
[6]顧志霞.靜脈丙球治療重癥手足口病的觀察與護理[J].當代護士,2017,1(7中旬刊):42-44.
[7]肖敏恒.重癥手足口病的護理措施 [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7(8):178-179.
[8]曾倩,劉經飄,曾秋月.重癥早期預警的護理策略在小兒手足口病中的影響[J].現代醫院,2017,3(13):461-463.
[9]楊獻玲,李麗景.血液凈化在重癥手足口病患兒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及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5(1):67-68.
[10]馬釔求.重癥早期預警護理在手足口病患兒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2(8):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