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華
江蘇省興化市人民醫院骨科,江蘇興化 225700
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變快,老年人因骨質疏松、肌力減退、股骨脆弱容易導致股骨頸骨折,因而股骨頸骨折在臨床上的發病率也有所升高,給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帶來嚴重影響,同時還損害了患者的心理健康。股骨頸骨折的治療原則主要是積極治療、的加速康復,從而改善全身狀況[1]。康復護理是提高股骨頸骨折治療效果的重要輔助治療方式,對降低患者致殘率作用明顯。此次研究為分析系統的康復護理對股骨頸骨折術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步行能力的影響,選取該院收治的6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現報道如下。
將該院在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股骨頸骨折行閉合復位空心釘內固定術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經臨床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股骨頸骨折,排除合并有其他嚴重的軀體性疾病患者、精神障礙、意識不清患者[2]。按照術后康復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早期康復組,各組30例。早期康復組中男性18例,女性 12 例;年齡 61~75 歲,平均年齡(65.5±2.5)歲;包括新鮮骨折26例,陳舊骨折4例;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 13 例;年齡 62~74 歲,平均年齡(66.5±2.5)歲;包括新鮮骨折24例,陳舊骨折6例。對照組與早期康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按照股骨頸骨骨折術后按常規進行護理。早期康復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系統康復護理,主要內容包括:①在患者手術后0~1周,此時患者處于炎性反應期,早期康復主要以減輕疼痛、消退腫脹、提高肌力、避免粘連及肌肉萎縮為主。以靜力練習、主動活動加被動活動為主,將患者患肢外展,主要是將患肢膝關節下墊起,使髖、膝關節屈曲,其他關節活動和活動幅度按照循序漸進、逐量增加的原則從無痛的可動范圍開始,直至產生微痛感為止。②在患者術后2~4周,進行術后初期康復訓練,目的是增加關節活動度及提高肌力,指導患者逐漸由被動活動過渡到主動活動,指導患者主動伸屈膝活動,緩慢的神膝、屈膝,動屈膝屈髖要達到最大限度,保持10 s后緩慢伸直,同時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同時,指導患者下床扶拐不負重行走,步行距離控制在5 m內,隨著關節活動范圍的逐漸擴大,肌力的逐步提高,增加耐力鍛煉。③待患者術后5周~3個月時,繼續強化關節活動度,改善關節的穩定性,根據不同患者的骨折愈合程度,可在平板稱上讓患腿負重,逐漸增加步行距離,距離控制在6~10 m為宜,至達到患側單腿完全負重站立。④在患者術后4~6個月,需要強化患者肌力,保持關節穩定。對骨折完全愈合患者,可激勵患者恢復日常生活各項活動,日常活動動作要緩慢、用力、有控制;加強腿部肌力練習,通過抬腿練習、俯臥位抗阻屈膝、抗阻伸膝練習等增強患者的活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3]。
①采用FIM評定量表對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估,共需完成8項生活自理活動,可獨立完成所有活動,計10分;需要有人監護或身體方面的幫助完成活動,計7分;需要他人準備支具或物品等進行活動,計5分;完全依賴無法完成活動,計1分。②采用六分鐘步行試驗測定患者的術后步行能力。6 min步行距離<300 m,Ⅰ級;300~375 m,Ⅱ級;375~450 m,Ⅲ級;>450 m,Ⅳ級[4]。
應用SPSS 14.0統計學軟件對該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患者年齡、性別等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表示,比較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分別為(58.6±7.22)分、(85.6±8.6)分;對照組術前FIM評分、術后3個月FIM評分分別為(59.4±7.32)分、(78.6±7.3)分。早期康復組術后FIM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相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早期康復組早期康復組患者術后步行能力好于對照組,兩組相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早期康復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術后步行能力[n(%)]
股骨頸骨折是因骨質疏松骨折中最為常見的骨折類型,多發生于60歲以上老年人,多數發生原因與老年人骨質疏松、肌力減退、行動遲緩、穩定性差存在密切相關性。對股骨頸骨折患者行閉合復位空心釘內固定術的患者很長時間里,都需要接受康復護理,術后康復護理需要在系統的康復訓練和指導下完成,以保證手術效果,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6]。系統的早期康復護理是在手術完成后,循序漸進的運用多項康復措施恢復患者關節和肢體功能,使血液回流加快,減輕水腫,從而促進骨折早期愈合。在此次研究中,早期康復組患者在術后應用系統的康復護理,逐步改善患者的屈伸功能,以滿足日后生活需要,相對于常規術后護理,早期康復護理組術后生活自理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且早期康復護理組患者術后步行能力好于對照組,兩組相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也可說明對股骨頸骨折術后行系統康復護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對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7]。
綜上所述,系統的康復護理對股骨頸骨折術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步行能力恢復有重要作用,可加速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1]李妮妮,仉培武.老年股骨頸骨折股骨頭置換術后綜合訓練對行走能力的影響 [J].陜西醫學雜志,2016,23(5):597,616.
[2]姜迎萍,孫云豐,周益凡.基于表面肌電評價術前康復護理對單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 [J].康復學報,2015,11(3):43-45.
[3]沙蕉,顧茜,劉芳,等.早期減重步態訓練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下肢步行功能的影響 [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9(2):138-142.
[4]成敏潔.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心理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 [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44(29):3733-3734.
[5]黎堅,林鐵琴,紀志華.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患側髖關節置換術后步行能力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11,56(12):2451-2452.
[6]蔣競杭,毛容秋.踝足矯形器配合康復護理對腦癱患兒步行能力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1(7):817-818.
[7]張勝利,楊欣建,謝玲霞.不同時間接受康復護理對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FIM評分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08(29):27-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