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維平
白銀市第二人民醫院骨科,甘肅白銀 730900
踝關節骨折后,其踝穴完整性容易受到破壞,且關節穩定性會隨之降低甚至消失,導致足外移位、足向后,并出現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狀,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較大的影響。而踝關節骨折后,其功能的恢復主要取決于踝關節解剖結構是否得到正確的復位[1]。該文選取該院2012年1月—2013年11月期間期間收治的踝關節骨折患者56例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踝關節手術入路及復位固定順序,現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所選取的56例研究對象均為該院接收的踝關節骨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5 例,年齡在 18~61 例,平均年齡(38.7±3.26)歲。Lauge-Hansen分型為:旋后-外旋18例,旋后-內收16例,旋前-外展9例,旋前-外旋型10例,垂直壓縮3例。針對入院后存在明顯移位、脫位患者均予以簡單復位,并在短腿用石膏托固定,對患側肢予以抬高,并進行消腫治療。
針對雙踝骨折患者,首先選取腓骨后外側,進行縱直切口,并于內踝前方行弧形切口,對外踝骨折予以復位,并用鋼板內固定,之后再對內踝進行復位拉力螺釘、克氏針固定。針對三踝骨折患者,需要選取腓骨后外側做一個弧形切口,并于內踝前方行弧形切口或是踝關節后內側切口。在骨折復位中,首先要進行后踝與外踝的復位,再進行內踝、下脛腓韌帶的復位,并在跟腱與外踝處行腓骨后外側的弧形切口。由于腓淺神經及隱靜脈位于切口外側,因此在切開復位時要注意對其保護。在手術過程中,還需要將腓骨長短肌腱向前外側牽拉,拇長屈肌要向內側牽拉,必要時,還需要對拇長屈肌腓骨起點處予以剝離,以便更好的顯露出骨折位置予以復位。若是后踝骨折塊大于關節面的1/4,則需要進行復位固定,首先將脛骨遠端后緣骨膜予以切開,觀察三角骨折塊,在不打開關節囊基礎上,把三角骨塊向遠端予以翻開,并通過骨塊的間隙,將無法復位的小塊軟骨片取除,把帶關節軟骨的大骨折塊予以復位,之后行三角骨折塊復位。在復位過程中,要結合骨折塊大小,用空心釘從后向前或是從前向后予以固定。在這個過程中,若是切口無法有效顯露骨折端,或是固定后踝較為困難,則需用從內踝側選取后內側弧形切口,以便更好的顯露后踝,在骨折復位中,要采用3.5 mm的重建鋼板將其置于腓骨遠端后外側予以固定,當然也可以采用腓骨遠端解剖鋼板予以固定。同時,還要在C型臂X線機的透視作用下,對后踝、外踝的解剖復位效果進行觀察。在手術完成后,用石膏后托功能位固定3~5周,并在拆除石膏后,在不負重狀態下進行主動屈伸鍛煉;術后8周進行拄拐負重下地活動;術后3個月取除固定螺釘,并進行負重行走鍛煉。
隨訪1年,采用Baird-Jackson評分標準對患者的踝關節功能狀況予以平均,包括踝關節穩定性、疼痛狀況、活動狀況、行走能力、跑步能力等。其中,分值在100~96分之間為優;分值在95~91分之間為良;分值在90~80分之間為中;分值小于80分為差,優良率=(優+良)/組例數×100%。同時,記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該次數據均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其中(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而計數資料則用例數表示[n(%)]表示組間率,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術后均進行1年隨訪,并在末次隨訪中采用Baird-Jackson評分標準對其踝關節功能進行評分,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術后Baird-Jackson評分情況[n(%)]
所有研究對象經過不同的手術治療后,其并發癥發生率為7.14%,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術后并發癥發生狀況[n(%)]
由于外踝長度會對對踝關節骨折復位效果造成較大的影響,尤其是腓骨短縮、外旋及外側移位更容易對距骨關節面壓力造成影響。加之外踝存在10~15°外翻角,在短縮后易發生踝穴增寬、距骨外移,并出現創傷性關節炎并發癥。所以,在骨折后要按照解剖復位原理進行,通過鋼板、螺釘固定,以便更好的恢復腓骨長度,并維持正常外翻角度,以免踝穴變窄[2]。
而針對后踝骨折,由于后踝與外踝間存在下脛腓后韌帶連接,因此兩者間通常存在同時移位現象,在外踝解剖復位中,可對后踝骨折予以同時復位。而針對大骨折塊,則需要進行手術內固定。而這種內固定中,因后踝位置較深,解剖結構相對復雜[3]。所以,在復位、固定時,可采用腓骨后外側弧形切口,以便更好的顯露骨折狀況,便于復位。對于較小的后踝骨折塊,可采用空心螺釘從后向前予以固定,而針對較大的骨折塊,則要從后向前或是從前向后予以固定[4]。在三踝骨折固定中,要按照后踝、外踝、內踝、下脛腓韌帶順序依次固定,并以腓骨遠端后外側弧形為切口,將后踝骨折快所連接的關節囊、韌帶、后踝骨折等進行更好的暴露出來[5]。從該研究結果可看出,不同類型的骨折患者經過不同手術入路及復位固定順序治療后,療效優良率達到94.64%;而并發癥發生率僅為5.36%。
綜上所述,在踝關節骨折手術中,要采取正確的手術入路方法,并遵循復位固定順序及外踝解剖復位原理,以確保手術治療效果。
[1]李建軍,張宏斌.前內側與前外側入路內固定治療C型pilon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外科,2014,7(6):502-505.
[2]陳玉宏,高翔.經內踝截骨空心螺釘內固定治療距骨體部骨折[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5,23(4):355-360.
[3]宋國全,汪洪波.術中改換體位應用后外側手術入路治療三踝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5,30(4):425-426.[4]段來寶,畢宏政.采用外-后-內踝復位固定順序治療三踝骨折的療效[J].足踝外科電子雜志,2015,2(3):32-33.
[5]張俊,沈燕國.不同手術入路與體位在三踝骨折內固定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29(6):565-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