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秋
南京中醫藥大學沭陽附屬醫院骨傷科,江蘇沭陽 223600
對于受車禍、機器絞傷的患者而言,骨質及肌腱會外露,大多會有軟組織缺損出現,對于該類患者,單一的皮膚移植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以往臨床上常以帶蒂皮瓣展開修復,如外踝上穿支的皮瓣、腓腸神經營養皮瓣等,但對于前足、中足處軟組織的缺損,該類皮瓣難以實施修復[1]。近年來,軟組織缺損治療中游離皮瓣被廣泛應用,為對下肢、足部軟組織缺損患者治療中的經股前外側對皮瓣實施游離移植展開修復的臨床效果進行進一步的探討,該研究對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間收治的21例患者用以上方法實施修復的過程與結果進行回顧分析,現報道如下。
該研究納入的對象一共有21例,均為因下肢及足部軟組織出現缺損后進入該院接受治療的患者,男12例(57.14%),女 9 例(42.86%),年齡 27~45 歲,均值(36.4±4.7)歲,缺損面積均值是(13.4±3.5)cm×(12.3±3.1)cm,5例單純肌腱外露,16例骨質外露,17例由車禍傷所致,4例由機械傷所致。所選患者均明確下肢及足部有軟組織缺損存在,已將機體有嚴重疾病合并,對皮瓣游離移植術不能耐受者排除。
對于合并骨質的患者,先行骨質內固定術,并常規對創面細菌實施檢驗,以VSD(負壓引流術)對創面實施覆蓋,將感染、壞死的組織清除干凈,1周對VSD敷料進行1次更換。以超聲對雙側下肢展開檢查,行CT血管造影,對股前外側皮瓣穿支的位置實施定位,做好標記。兩組手術者同時對下肢創面準備、切取皮瓣的工作進行開展,以生理鹽水、稀釋的碘伏對傷口實施反復的沖洗,將傷口周圍壞死組織切除干凈,對解剖區的血管實施清理,注重周圍神經的保護,以50 U/L的肝素鹽水對血管管腔進行反復的沖洗,直至未見絮狀物,對血管動脈血流的噴射情況進行觀察,明確噴血消失后,再次對血管管腔進行沖洗。將骼前上到髕骨外緣處的連線劃出,在連線中點周圍5 cm將圓形范圍劃出。以受區面積為依據,取大于2 cm左右的范圍,在內側皮瓣的穿支處,順劃線將皮膚、皮下脂肪、闊筋膜切開,向外側翻出皮瓣,對穿支位置實施銳性的分離與探查。注重肌間穿支、肌皮穿支的保護,順穿支在肌肉中實施分離操作,直至旋股外側的動脈處。依據患者實情,對切取的范圍、血管蒂的長度進行確定,對皮瓣血管實施分離,經外側將皮膚、皮下脂肪、闊筋膜切開,實施分離,到穿支位置,對皮瓣穿支周圍的組織實施游離,完全離斷皮瓣,以肝素鹽水對動靜脈管腔實施沖洗,隨后對皮瓣進行修整,將其固定在皮瓣受區,以8-0的Prolene線實施端端吻合,對皮瓣血運進行觀察,若良好,將皮瓣拉攏,對創面實施縫合。術后,對引流管進行防治,以抗生素展開抗感染治療。
該研究的21例患者,皮瓣切取面積是15 cm×15 cm~25 cm×15 cm,3例出現并發癥,占 14.29%(3/21),見表1。經隨訪,皮瓣均成活,畸形、愈合障礙未出現,外觀良好,顏色與正常接近,下肢活動恢復到良好狀態中。

表1 21例患者并發癥出現情況與處理
股前外側的皮瓣屬于主要的供血動脈皮瓣之一,降支主要是旋股外側的動脈,上世紀的八十年代,有研究者[2]對股前外側皮瓣的解剖學進行了報道,并提出對此處皮瓣實施游離的設想。經多年研究和實踐,股前外側皮瓣現階段已經廣泛被應用。此處皮瓣依據帶蒂情況,可分為游離的股前外側、帶蒂的股前外側皮瓣兩種,后一種一般被應用在膝關節附近、會陰處皮膚的修復中,前一種則在頭頸部、四肢軟組織缺損修復中被廣泛應用。對于四肢,尤其是小腿、足部皮膚或軟組織缺損的修復,股前外側皮瓣有諸多優勢。①此處皮瓣的皮下組織較厚,與下肢、足部修復所需符合,可對足部皮膚的耐磨性進行滿足。②股前外側的皮瓣實施切取時,隨意性較大,及時需進行大面積的修復,也可切取。③股前外側皮瓣切取時刻對部分肌肉進行選擇,以便于對死腔實施填塞,對神經實施修復,而下肢、足部的組織對感覺支配有較高要求,股前外側皮瓣可使這一要求得到滿足。④股前外側皮瓣供區閉合可實現,可使供區免受二次損傷。但為了促進修復效果的提升,展開修復時,需注意以下事項:①股前外側皮瓣血管的變異不多,在穿支部位存在不恒定性,術前需以超聲對實施血液檢查,對肌皮肌支進行標記,隨后再參考此展開皮瓣設計工作。②此手術最為關鍵的點是肌皮的動脈穿支進行尋找,明確其進入到皮瓣中后,再對血管蒂、皮瓣實施分離,對肌皮穿支實施分離時,需最大限度將減少對血管造成的刺激,以血管痙攣得以避免。③于深筋膜、肌膜間對皮瓣實施分離時,可先把深筋膜縫合在皮膚上進行固定,以免對血管網造成損傷,從而引發皮瓣缺血。④對皮瓣實施切取時,需確保切取皮瓣比缺損面積大約2 cm,以對縫合時因張力過大導致的皮瓣血供受影響進行避免[3]。⑤應盡量將皮瓣缺血時間縮短,可以利多卡因(2%)對血管的管蒂實施濕敷,使其充盈并擴張,確保受區相關準備做好后,再斷蒂,對血管實施吻合時,應確保血管蒂不受扭曲,以對皮瓣的供血、靜脈的回流提供保障。⑥完成手術后的72 h內,需對血管危象進行防范,嚴密對皮瓣顏色、溫度、毛細血管情況進行觀察,有異常時,及時展開手術探查,并處理,以促進修復成功率的提升。總之,骨前外側的皮瓣有較大的切取面積、血供較為充分,將其應用在下肢、足部軟組織缺損的修復中,修復成功率高,且可促進下肢功能的恢復。該研究對21例下肢、足部軟組織缺損患者以股前外側皮瓣游離移植展開修復的過程進行回顧,結果顯示,21例患者手術均成功完成,共切取15 cm×15 cm至25 cm×15 cm皮瓣,14.29%出現并發癥,經處理后恢復,所有患者移植的皮瓣均成活,畸形、愈合障礙未出現,外觀良好,顏色與正常接近,下肢活動恢復到良好狀態中。
綜上所述,對下肢、足部軟組織缺損的患者實施修復時,臨床上可積極對股前外側皮瓣游離移植進行應用,以實現良好的皮瓣存活率,使修復效果提升,從而促進患者下肢、足部相關功能的恢復。
[1]劉偉,肖軍,鄭佐勇,等.腹股溝皮瓣游離移植聯合負壓封閉引流修復脛前大面積軟組織缺損[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18):2921-2926.
[2]季相祿,田立杰.游離皮瓣移植修復患者四肢皮膚大面積軟組織缺損的效果分析[J].貴州醫藥,2017,41(1):59-61.
[3]梁運海,董明,劉東,等.足背皮瓣移植手部皮膚軟組織缺損:成活率和成功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29):4657-4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