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英,張之齊,黃堯
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中醫醫院骨科,甘肅張掖 734500
隨著關節鏡技術的進步,關節鏡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也更加廣泛。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在臨床較為常見,是膝關節內骨折的一種,若不能及時得到有效處理,不僅會給患者的關節穩定性造成較大影響,而且容易引發各種并發癥。因此,對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進行及時有效治療至關重要,為了解關節鏡下應用帶墊片空心拉力螺釘治療該類骨折的效果,該文選取了2014年5月—2017年4月期間收治28例的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患者進行研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該研究共選取患者28例,在該院就診的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經詳細檢查確診為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0例,均為閉合性新鮮骨折。患者年齡為19~48歲,平均(30.5±4.2)歲。 致傷原因為車禍傷 14例,運動損傷10例,其他原因4例。Meyers Mckeever分型為Ⅱ型18例,Ⅲ型8例,Ⅳ型2例。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14例,兩組性別、年齡以及分型等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臨床對比要求。
入院后,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手術治療,研究組給予關節鏡下帶墊片空心拉力螺釘治療,具體為:①給予患者麻醉后,取標準膝關節鏡內外側入路,對患者的關節內以及半月板損傷情況進行檢查,了解患者的骨折情況,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損傷情況確定手術方式。將骨折斷端的滑膜、破損的半月板等進行仔細清理,并應用探鉤將撕脫的骨折塊,實施骨折復位。屈膝90°,將直徑為2 mm的克氏針經髕骨旁刺向骨折塊,并對其進行臨床固定,然后向脛骨與骨折塊中央結合部鉆入導針,導針與脛骨平臺的角度約為45°在該操作過程中應注意掌握鉆入的方向,應從外前上方向后內下方鉆入。使用空心鉆進行鉆孔,然后使用直徑為3.5 mm的帶墊片空心拉力螺釘進行固定,長度為30~40 mm,擰入螺釘時應控制好力度,避免過松或過緊。如果患者存在粉碎性骨折的情況,可按照上述方法多使用1枚空心螺釘進行固定。完成骨折復位和固定等處理后,反復屈伸膝關節,觀察有是否存在髁間窩撞擊和骨折塊移位的情況。沖洗關節腔,用可吸收內線縫合切口,用彈力繃帶對患肢進行包扎,并使用可調節支具對其進行外固定。術后指導患者及早進行功能鍛煉,對于復位和固定良好的患者,可于術后1周開展膝關節主動有限屈伸活動,2周后適當可扶雙拐下地活動,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增加活動量和活動范圍。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骨折愈合情況,使用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標準對兩組治療后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定,總分為100分,以評分≥90分評定為優,評分為80~90分為良,評分為70~80分為尚可,評分<70分為差,說明患者膝關節功能狀態差,比較兩組治療后的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
將該研究所收集資料數據錄入SPSS 19.0統計學軟件,(x±s)與(%)分別表示計量與計數資料,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后,該研究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未出現骨折不愈合或移位的情況,切口均I期愈合。研究組治療后的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平均為(94.5±2.4)分,對照組為(85.9±3.8)分,對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2.86%,對照組有效率為85.71%,略低于研究組,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未出現切口愈合延遲、感染等情況,對照組中感染1例,切口愈合延遲1例,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4.29%,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n(%)]
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在臨床較為常見,作為前交叉韌帶的重要附著點,脛骨髁間棘骨折若處理不當,會對患者的膝關節穩定性以及膝關節活動功能造成較大影響。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往往會并發半月板損傷、膝關節內軟骨損傷等,采用傳統手法復位和內固定治療的效果較為有限,對患者膝關節運動功能的影響較大[1]。隨著現代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關節鏡技術的發展為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極大地提高了臨床對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的治療效果。
將骨折復位并有效固定是臨床治療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的基本原則,有研究報道,在關節鏡下,對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患者應用克氏針進行固定,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2]。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關節鏡下內固定治療該疾病的方法也在不斷改進,并在臨床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關節鏡能夠提供較為清晰的視野,有助于準確了解患者的骨折損傷和復位與固定情況,就目前來看,應用于骨折內固定的方法較多,每種方法均具有各自的優劣勢[3]。帶墊片的空心拉力螺釘固定操作簡便,且能夠較為準確地固定目標,帶墊片的拉力螺釘能夠增加對骨折端的把持力,安全性和穩定性更高。
吳利軍等[4]研究學者通過對16例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患者實施關節鏡下帶墊片空心拉力螺釘治療發現,患者治療6個月的后的Lysholm評分平均為(96.5±1.8)分,且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無膝關節松弛、切口感染和撕脫骨塊移位等情況發生,證實了該手術方法在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治療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該研究中,通過對研究組患者采用關節鏡下帶墊片空心拉力螺釘治療,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和膝關節恢復優良率顯著與常規手術治療的對照組相當,且無明顯并發癥發生,說明關節鏡下采用帶墊片空心拉力螺釘治療給患者造成的創傷小,治療效果顯著,且并發癥少,患者術后恢復快,具有較高安全性。
綜上所述,對于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患者,臨床應用關節鏡下帶墊片空心拉力螺釘治療,能夠在微創條件下進行更有效的復位和固定,有助于減輕對患者的創傷,提高臨床療效,加速患者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吳新基,鐘少華,張朗儀,等.關節鏡輔助下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的手術治療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10):97-98.
[2]王雷,李文輝,毛宇徑,等.關節鏡手術治療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的效果觀察[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3):482-483.
[3]顧春江,陶初華,俞鈺賢,等.關節鏡下雙隧道非可吸收線固定治療前交叉韌帶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療效觀察[J].浙江臨床醫學,2016,18(3):499-500.
[4]吳利軍,盧翔,楊峰,等.關節鏡下空心釘治療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療效觀察[J].浙江臨床醫學,2016,18(5):90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