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
摘 要 對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重點、難點的作了分析,并結合教學理論和實踐提出了重點、難點的制定依據。
關鍵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教學重點是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在對教材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而確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學內容。教學難點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易理解的知識,或是難以掌握的技能技巧。因此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是是教師組織教材,連貫全局,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節點,是學生形成知識結構中起關鍵作用的知識和技能。通常教師解決了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就能促進學生連貫知識,自主建構知識網絡,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但是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不是等同的,如有的內容是教學難點,但不一定是教學重點。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如何制定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呢?
1 教學重點的分析與制定
1.1 依據生物學課程標準
教學重點是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內容,是理解該部分教學內容的關鍵,也是教學內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和技能,是教學中必須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著重點。教學重點通常包括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觀點。教學實踐中,一節課的教學重點只適宜有一個,可以是一個基本系統觀點,也可以是技能的系統訓練。生物學課程標準是規定生物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因此,教師制定教學重點時,首先要分析課標中的相關要求。
如關于“植物種子萌發”一節的教學重點的制定,《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課標)中對該部分的要求見表1。
根據課標的具體內容,再依據本節課是蘇教版生物“綠色植物的一生”這章的內容,且為第一課時,教學目標中的知識目標為了解水平,因此教師挖掘素材,將“描述種子的結構” “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作為教學重點。根據課標中的活動建議,教師要注重開展探究性教學,因此教學重點還要重點落實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探究種子的萌發和描述種子的結構。
又如,“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一節,課標要求:“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食譜。收集食物營養成分的資料,制訂合理的膳食計劃。”教師根據該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舉例說明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而不是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2 依據學生情況和教科書的知識結構
教科書是教學的材料,是師生進行互動的媒介,而不是教學的綱領,因此教材的重點也不一定是教學的重點。教科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它的重點往往是體現的是共性問題。如探索生命的器具,教材很大篇幅都是講解顯微鏡的結構、功能和使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不可能成為教學的重點,因此教師只有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合理整合教科書等教學材料,確定針對性的教學重點,才能增強教學有效性,提高教學效果。
如關于“人體感知信息(第一課時)”教學重點為“了解眼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過程”。教師在分析“人體感知信息”內容,充分考慮內容的知識結構。本節教學主要內容是通過前面神經調節、激素調節的學習, 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人體是通過什么器官來感受外界光的刺激,視覺形成與它的結構有何密切關系。在此基礎上,學生需要識別眼的基本結構,說出結構中各部分的主要功能以及和視覺形成的關系。本節課力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學生對所探究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以達到課標的要求和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的目的。通過探究性實驗,激發學生因渴望了解而產生探究的愿望,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對問題的分析處理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態度。本案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狀況。在初中階段對神經調節、神經元結構、功能層次的要求為概述,對條件反射也是概述。限于學生生物學知識和認知水平,光對眼刺激的反射弧、視覺形成的原因等知識應放在高中學習比較合適,結合現有知識和能力,以“了解眼的基本結構及視覺的形成”作為重點很恰當。
2 教學難點分析與制定
2.1 教學難點分析
教學難點是教學中學生難于理解、難于掌握的內容,也是學習阻力大,難度高的內容。有的內容抽象、復雜,有的比較深奧。有的教學重點就是難點,有的不一定是難點。
如“神奇的微生物”一節中,筆者制定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如下:教學重點:通過對資料的閱讀、圖片的觀察及實驗探究獲得病毒、細菌、真菌主要特征的知識;教學難點:微生物的結構及主要特征;收集、運用信息資料,闡明微生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該教學難點包括學生難學和教師難教兩個因素。因此教師確定難點一定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重視對學生心理的分析,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重視學生思維障礙的表現與成因。
2.2 教學難點的制定
教學難點的制定依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學情、生物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和教學目標。
(1) 重新認識教學難點。
傳統教學普遍認為教學難點是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內容,現代教學提倡“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教學難點不僅僅局限于知識了,涵蓋了生物科學素養的各個方面,只要是學生新學習的內容與其認知結構存在落差就是教學難點。如在以前的教學中,“光合作用”一節一般是光合作用的實質、公式可能是難點。而現在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探究綠葉在光下產生淀粉”則成為了教學難點。又如關于“人體感知信息(第一課時)”一節中,以前教師會認為教學難點是“概述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取信息”是難點,但是現在從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出發,教學難點增加了“調查班級學生的近視率,分析其原因”。
(2) 根據學情制定教學難點。
教師制定教學難點時,要在分析學生的學習盲區、認知缺陷、能力缺陷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來確定。另外,由于學生學習的差異性,在不同的學生群體中,教學難點也會有差異。因此教師要區分共性和個性的教學難點,尋找大多數學生都感到困難的學習內容,利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加以突破。
例如,“植物的呼吸作用”一節內容,教師要依據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分析教學難點。初一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過科學,只知道生物有呼吸的現象,而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一個復雜的化學過程,因此在本節課的生物學知識支撐上有比較明顯的不足和薄弱。“植物的呼吸作用”一節內容中,因此確定教學難點為“描述呼吸作用的本質”比較適合學生實際。
(3)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難點。
例如,在“保護生物圈”的內容學習時,教師一般制定的教學難點為“認同保護生物圈從我做起”,這是一個情感目標的難點。但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學習時都能認識到人與生物圈的“一榮俱榮” “和諧共處”的道理,教學內容上舉出實際保護環境的例子,而學生在理解這些事例上有一些困難,這個困難的產生是與學生的經歷、活動及內容的理解有關,因此教師重新確定教學難點為“舉例說出保護環境的對策和方法”。又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實質”內容時,教師一般確定教學難點為“闡述光合作用的實質”,這一難點太難也太大,要讓學生通過一兩節課證明光合作用需要什么物質,產生什么物質,需要大量的實驗材料,不現實。不如將難點確定得小一些,便于在實驗中證明,如確定難點為“闡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這樣實驗簡便,便于活動的開展以及實驗材料的難以獲得。當然,教師重新確定難點的過程中,其實也是調整了教學策略以突破教學難點。
科學制定教學重點、難點是為了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以便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好地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這是課堂有效教學的根本。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6.
[2] 汪忠.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七上)[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4:15-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