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意識形態工作的一個基本經驗,就是緊緊圍繞這一根本任務,在政治認同、理論認同、歷史認同、現實認同和未來認同上下功夫,努力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權。首先是政治認同,就是要創造性地解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政治的科學內涵問題,從而把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落到實處。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基本原理,創造性地賦予講政治在今天的三大基本內涵:一是自覺維護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政權意識和執政意識。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歷史意識和服務人民的宗旨意識。三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黨性立場和階級意識。其次是理論認同,就是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解決黨的理論建設和理論指導問題。我們黨最重要的建黨經驗就是堅持“思想建黨”,始終把思想建設放在黨的建設的首位,把思想領導權視為最重要的領導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反復強調理論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堅定不可分割,馬克思主義是各級領導干部推進工作的看家本領。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對待馬克思主義方面堅持“兩個堅信”的基本態度,即針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傾向,鮮明地提出堅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沒有過時,它在今天仍然適用,否定這一點就丟掉了根本;針對照搬照抄的本本主義錯誤傾向,提出堅信馬克思主義要隨著實踐、時代和科學的發展而發展,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必須根據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之所以在今天沒有過時,就因為它適用于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轉變的整個歷史時段,無論今天的歷史條件發生了多么巨大的變化,我們仍然處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所涵蓋的歷史時段。同時,這些基本原理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具體歷史階段中的運用,總是要表現為不同的形式和特點,因而必須與具體的歷史實踐相結合。因此,必須強調理論和實踐相統一是黨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著眼于對實踐進行新的理論概括,不斷開辟理論的新視野新境界,用不斷創新的理論指導實踐,推動實踐創新發展,把堅持和創新更好地統一起來。第三是歷史認同,就是要解決新歷史條件下凸顯出來的,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歷史統一性問題,解決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問題。歷史從中得出了兩個結論,即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發展中國,不能把革命和現代化對立起來。因此,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一致性,堅決反對把革命和現代化、改革開放前后三十年歷史加以割裂的錯誤傾向。第四是現實認同,就是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改革開放以來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必須高舉的旗幟和堅持的偉大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先進性,已經在實踐中顯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和無比廣闊的前景,就是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因而它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中國人民的創造熱情,凝聚中華民族的團結奮斗精神,提升中華兒女的民族自尊心和國家認同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取得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獲得人民的廣泛認同,成為我們繼續前進的堅實立腳點。第五是未來認同,就是要解決當代中國發展和人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人類文明的未來關系,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奠定堅實的基礎。從引領人類文明發展的先進性上看,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歷史的必然。真正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社會形態,不是資本主義社會,而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仍然是人類文明進步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有可能通過加強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沖破資本主義主導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這不僅事關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命運,也事關世界人民的發展出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的歷史邏輯的匯合,它不僅屬于中國人民,也屬于世界社會主義事業,其所煥發的勃勃生機必將推動世界社會主義發展。
(來源:《光明日報》2017 年9月27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