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漫
比較近年的江蘇高考生物卷不難看出:試題風格基本穩定,難度適中,試題情境新穎,緊扣考試說明,注重學生能力考查。筆者作為一線教師,在做高考題、講評高考題、命制模擬試題的過程中,能充分感悟到江蘇卷的命題特色,同時發現試題也是“穩中有變”的,“微變”出新意,看似“微變化”,卻對教師在今后高考復習課的教學卻有諸多啟示。
1 增加實物圖形圖像,創設真實的識圖情境
江蘇卷注重考查學生對知識應用的能力,圖文和圖表的信息量大,考生需要讀懂圖,理解圖中含義,才能找到圖中隱含的條件、數據,進行圖文信息的轉換。例如2017年的全卷共有圖、表25幅。圖文和圖表相當于考官與考生對話的語言,不同類型圖文和圖表傳遞信息的功能不同。近年江蘇卷中增加了的實物圖形或圖像,呈現給學生真實的染色體照片、顯微圖像、標本圖等,讓學生仿佛置身實驗室,像生物學家一樣,面對原始的素材進行分析與判斷。這種變化說明高考更注重考查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染色體”的考查為例。近年試題中都有細胞分裂圖像,其中染色體的形態、數目變化規律是考查重點,也是復習重點,題中圖像以模式圖居多,學生得分率較高。2015卷29題和2017卷30題中還出現了染色體核型的顯微實物圖像;29題需觀察染色體的長短、形態、著絲粒的位置,判斷出每種同源染色體有三條,聯會紊亂,為三倍體高度不育;30題要求學生觀察顯微照片中染色體的行為,判斷哪個圖是花粉母細胞?有沒有出現單體?三體?這對只會看模式圖的學生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真實的聯會過程并不是如模式圖畫的那么規范,學生只有真正理解聯會動態過程,才能作出正確判斷。類似的圖像還有2016卷的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圖、2015卷的透明降解圈菌落圖等。
這些圖像的增加對教學的啟示有二:① 抽象的重要概念教學要盡可能形象化、具體化,如染色體、反射弧、細胞分裂、突觸等,不僅要借助模式圖,還要盡可能給學生真實的感性認識,避免學生形成認識僵化,本末倒置;② 要創設科學而真實的研究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避免機械地應試,真正地提高生物學素養。
2 實驗操作考查細化,強調“做”實驗中練技能
實驗考查比重大,是江蘇卷的一貫特點。例如2017卷實驗分值約占總分值的1/4,且考查面更廣,共涉及14個實驗,與實驗相關的核心知識點也都以不同形式進行了考查。
江蘇卷中實驗考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方法、實驗結果分析和實驗數據處理等。近年來對于實驗操作過程的考查有細化的趨勢,用紙筆測試間接考查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讓實驗技能強的學生更能準確答題。
例如2017卷26題(3)“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叢間產卵,可采用 法了解該蛙卵塊的密度。”大多數學生不假思索地答“樣方法”或“五點取樣法”,而曾經身臨其境地進行過野外實踐的學生,首先考慮到“10~30 cm的草叢間”是指較長的的矩形地塊,適合用等距取樣法。再如2016卷中“實驗室制作的腐乳不易直接食用?” “為獲到10 mL提取液,研磨時一次性加入10 mL乙醇研磨效果最好?” “酵母細胞呈球形或橢圓形,細胞核、液泡和線粒體的形態、數目清晰可見?”等選擇題中選項的設置,都是要求學生在“做”實驗的基礎上才能作出準確判斷。再如2015卷中“每塊血細胞計數板的正中央有1個計數室?” “用記號筆標記培養皿中菌落時,應標記在皿底上?”等實驗操作類判斷,對于實驗經驗豐富的學生非常容易,而對“背”實驗的學生來說就很難判斷了。
實驗操作考查細化對生物教學有明顯啟示,就是要加強和完善實驗教學,包括實驗室實驗、校園內外的各種實踐和探究活動。實驗教學是促成學生達成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支撐,學生在親手“做”實驗的過程中理解實驗原理、設計實驗過程、實施實驗操作、分析實驗結果等,才能真正提高實驗技能。實驗技能的提高不只是應試的需求,更是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
3 生物技術豐富了題干信息,彰顯學科發展的特征
生物學研究的發展離不開生物技術,高中生物選修1和選修3教材中有大量與最新生物技術相關的內容,江蘇卷對生物技術應用的考查比重也在增加。但囿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研究視野,考查內容大多是以課題研究成果為背景,作為題干信息呈現的,如基因定點編輯、細胞松弛素誘導三倍體、固定化綠球藻凈化污水。這些命題方式一方面是輔助學生理解技術原理,明確題意,另一方面給學生創設新穎的科研情境,突顯生物學科不斷發展的時代特征,考查學生對最新生物學發展的敏感性。
2017卷中多題呈現教材新穎的生物技術情境。例如31題在考查微生物培養的同時,考查了“比色測定法”的苯酚濃度設置和殘留液稀釋倍數的計算,這是教材沒有的實驗技術,但學生通過題干信息了解比色法,再思考答題。這樣的試題是對實驗教學中“照單操作” “機械模仿”現象的“鞭撻”,強調實驗設計的重要性。再如23題介紹了“用無機催化劑鎳將其中的半胱氨酸還原成丙氨酸,得到*Ala-tRNACys”,并提示“tRNA不變”,這些知識教材中沒有,但不影響學生答題,而是拓寬知識面,避免其死記“一種tRNA只能運載一種氨基酸”,并感知生物技術進步帶來的變化。
每年的高考題都會給教師對教材中的概念帶來新認識,糾正思維定勢。可見教師應多關注生物學研究的最新動態,并適當應用于教學中,或選擇最新科研成果為背景的習題,拓寬學生視野,也對其能客觀分析和評價生物技術產品打下基礎。
4 非選擇題中有選擇題,增加評價的公正性
近年江蘇卷的非選擇題中出現了選擇題,這種命題形式的微變化,是為了明確答題方向,也是為了增加評價的客觀公平,實質上對學生思維要求更高。2017卷的28題、29題、30題和33題都出現這種形式,學生在答題時不能確定是單選還是多選,學生需綜合思考,才能避免錯選或漏選。
例如28題(3)“1 000 m持續全速游泳影響女子運動員胰島素水平,合理的解釋有 ”學生需分析坐標圖而選擇出“a.胰島B細胞分泌活動受到抑制”和“b.收縮肌群對胰島素的利用量增加”,再根據所學知識排除c、d答案。再如33題考查PCR技術,對學生而言不陌生,首先考查了對PCR原理的理解程度,其中“如果PCR反應得不到任何擴增產物,則可以采取的改進措施有 ”(① 升高退火溫度;② 降低退火溫度;③ 重新設計引物),需要學生考慮:沒有產物可能是哪些環節失誤?退火的目的是什么?退火溫度的設定依據是什么?該題進一步考查學生對引物作用機理的認識,學生思考不全面則容易漏選。
這種問題情境的設置,看似是方式的微調,實質是對學生思維品質的考驗,可見教學應更注重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網絡,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5 數據分析與數學計算,注重思維的邏輯性
近年來江蘇卷的數據分析與數學計算類試題變得更加靈活,題量雖不大,但要求學生有較強的推理和計算能力。
很多探究實驗類試題都是通過分析坐標圖像中的實驗數據信息,考查學生推理判斷能力。例如2017卷13題“探究NAA對扦插生根影響”要求學生觀察到兩個因變量的數據;29題“光合作用實驗”要求學生從曲線“斜率”的變化推理出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關系。
數學計算主要是在遺傳題中。例如2015卷30題和2017卷的32題都是較難的遺傳學計算題,要求學生要先判斷個體的基因型,再算出基因型頻率,再逐代推理計算子代的基因型或表現型的概率。這些計算都是建立在理解遺傳定律的基礎之上的,解題過程就是環環相扣的邏輯推理過程,是生物學知識與計算能力的綜合考查,是對學生思維習慣和思維方法的考驗。
數據分析和數學計算類試題的設置對生物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更重視學生理科思維方法的訓練,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高考題的研究是生物教師教學研究的常態工作,從研究中反思教學過程的不足,是更新教學理念、改善教學策略,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