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強薇+王菁+強玲霞
摘 要:績溪縣作為古新安、古歙州、古徽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安徽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該地區保留了許多宗祠建筑和宗祠文化,尤其以龍川的胡氏宗祠為代表,被稱為“古祠一絕”。擁有雄厚宗祠文化底蘊的績溪在新農村建設中充分利用資源,打造特色產業,促進經濟的良好可持續發展,并且可以在宗祠文化中發掘利于社會道德建設的作用,這對于宗祠文化的發展和我國其他相同情況的地區,具有很好的指導和借鑒意義,也為我國鄉村建設提供新思路。同時,在這背后也存在著一些經濟與道德上的問題,我們將探索如何利用宗祠文化引導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與道德教化,建設具有宗祠文化特色的新農村。
關鍵詞:胡氏宗祠;經濟;文化;建設
績溪縣是位于安徽省南部、黃山東麓的山區縣,隸屬宣城市,縣域面積1126平方公里,轄11個鄉鎮81個村(社區),人口18萬人,文化積淀厚重,擁有豐饒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各種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耀若群星,遍布徽嶺南北。境內現有文化遺存三百余處,其中祠堂一百三十余幢,有“木雕藝術殿堂”美譽的龍川胡氏宗祠,早在1998年就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贊為“江南第一古祠”。宗祠位于龍川中部,與鄉賢祠、胡宗憲少保府、水街共同構成了景區的主要旅游部分。宗祠內的建筑保存完好,處處體現出以“和”為貴的傳統儒家思想,是徽文化思想的經典之作,被譽為和諧之源,因此宗祠文化在此地根基深厚[1]。如今鄉村建設如火如荼,績溪縣則利用宗祠資源,開發特色經濟,創建和諧文化,促進社會穩定,使得宗祠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依然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保持著獨特的魅力。宗祠文化含義廣泛,包括宗法制的精髓,同時延伸出建筑文化、宗族文化、禮文化、姓氏文化等,在社會發展中的多個方面都具有推動作用。但同時,龍川地區在經濟、文化建設方面仍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績溪宗祠文化作為傳統徽文化的重要部分,由來已久,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在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克服文化所帶來的弊端,取其精華,發揮正面作用。在相類似的鄉村地區,可以以宗祠文化為主線,利用其發端的各種文化進行經濟、社會建設,同時對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起到了十分積極的意義,可謂一舉兩得。
一、底蘊厚重,傳承至今
績溪自古以來便是鐘靈毓秀,人才輩出,如紅頂商人胡雪巖,明朝抗倭名將胡宗憲,近代學者胡適,前國家主席胡錦濤等。這片厚重無華的土地以及獨特優秀的宗祠文化,孕育了一代代淳樸勤勞的人民。宗祠是指族人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而由建筑生發出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宗法制度文化,是地區族人在階級社會中為了方便宗族管理而形成的。績溪原屬徽州地區,是徽州文化圈的重要分支,與徽州其他地區相同,宗族是重要的社會基礎,且受到理學思想的極大影響,宗族文化滲透到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風俗習慣等各個部分。胡氏宗祠的宗法制度因為與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不相適應,已經消失殆盡,但是與宗祠文化有關的姓氏文化、建筑文化以及文化本身的教化作用依然存在,其精華也依然適用于現代生活和未來建設。據當地人介紹,胡氏宗祠附近幾乎都是本族人,只有一家丁姓是外來人,但是世代單傳,且與胡氏族人生活時間較長,因而并沒有顯示出顯著差異,故而,姓氏顯現出的血緣親屬關系使得居民之間的關系密切,同宗同族的歸屬感是其他鄉村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宗祠是宗法制度文化的載體和象征,胡氏宗祠的完好保存無疑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很好的條件,除此之外,與宗祠一處的還有鄉賢祠和少保府,三處建筑相互補充,呈現出當地徽州文化的基本輪廓。宗祠文化包含的家風家訓文化和教育作用都還存在于當地,都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鄉村建設中可以為之利用的重要部分。
二、政策扶持,資源豐富
近年來,績溪縣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到,緊緊圍繞“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國最佳休閑養生目的地”兩大定位,全面實施“生態立縣、文旅強縣、創新活縣、和諧興縣”四大戰略,著力構筑“大生態、大文化、大旅游、大景區、大產業、大交通、大平臺、大品牌”格局,落實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徽而古”大特色將貫穿于其中。[2]這些合理規劃為宗祠文化的保護和發展都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平臺,形勢向好。
績溪龍川圍繞胡氏宗祠為中心,整個村落除一家丁姓人家以外,基本為胡氏為主,人口數量較少,村落規模小,受外界文化影響較小。同時,龍川村落依川而成,一條水街貫穿,緊鄰龍須山,當地人仍以農耕為重要生產方式,擁有良好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色與自然風光構成了龍川地區獨特發展條件。
績溪龍川景區目前的定位以“胡錦濤主席祖居地”為品牌,綜合胡氏宗祠、鄉賢祠、少保府、水街四個景點為主要部分,采取門票制,單價為84元。由于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色,吸引了一定數量的游客,且游客多以集體出游為主,包括學校組織和單位、公司組織,對象多來自于附近省市區,短途客流多。景區附近的居民多利用景區帶來的人流,發展旅游住宿和餐飲服務。
但是其中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首先,績溪縣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除了宗祠文化以外,還包括府第、牌坊、徽劇和“無績不成街”的徽商文化,旅游開發中,如果沒有很好的思路來規劃統籌,就會讓旅游開發陷入不溫不火的尷尬境地。面對豐富的文化資源,當地卻是獨立成塊,不能形成一個完整合理的整體品牌,導致整個旅游區的知名度低,收效甚微。同時目前績溪縣對于胡氏宗祠文化旅游的開發形式較為單一,重點還是停留在旅游觀光方面,不能吸引長途旅客,這也是宣傳的一個弱勢??兿奈幕Y源和自然資源都是極其豐富的,而面對如此豐富的項目,沒有進行合理的整合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其次當地的經營模式是進行外包,交由其他公司企業進行管理,村委會協助,當地居民從中獲得的利益有限,這對于調動當地居民的積極性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旅游區內雖然使用門票制,但是只有胡氏宗祠、鄉賢祠和少保府三個景點有嚴格的檢票制度,出入口管理漏洞較大。居民區與旅游區混雜在一起,又不能很好地統籌安排,導致景區人員混亂。此外,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有往返于縣城和景區的公交線路,平均每20分鐘一個班次,但在景區周圍并沒有設置公交站牌,所以交通設施仍需要改進。同時,路燈、垃圾桶、消防設施等基礎設施都有很大的不足,不能為景區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endprint
三、增強品牌效應,提高軟硬實力
徽州在宗祠文化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其宗祠之大、數量之大,而居于全國首位。胡氏宗祠作為徽州宗祠中具有特色、保存較為完整的一部分,應當借助徽文化的影響力,打造徽州古祠品牌,依托地理優勢,融入徽文化經濟圈,成為徽州文化旅游的重要一脈,與其他徽文化基地合作,形成多中心經濟區,構建一體化產業,規劃完整旅游路線圖??兿h目前所規劃的“徽而古”的概念即是很好的品牌,定位好自己的旅游經濟方向,通過融入更大的文化經濟圈,擴大自身影響力,以更大的廣告效應吸引游客。同時績溪縣可以借助宗祠文化,與其他宗祠旅游基地交流合作,創辦相關文化節。目前我國對于宗祠文化的研究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在此方面為學者提供學習交流平臺,為學術研究提供便利,同時也是開發旅游形式的一個重要舉措。再者,胡氏宗祠在社會教化、歷史教學等方面都具有實踐教育的作用,因此績溪縣可以將胡氏宗祠打造成為教育基地,通過對傳統文化、歷史文化、儒家文化、徽州文化等主題開展各式各樣的主題日,吸引學校、企事業單位和私人企業到此學習,增加當地文化底蘊的同時,為文化旅游提供更多樣、更具有競爭優勢的品牌效應。
而面對著強有力的廣告效應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績溪縣應當做好合理規劃,對于胡氏宗祠旅游區的游客容量做好專業評估,對未來可能接納游客的最大數量做出準備,以基礎設施為重點,在供水供電方面績溪縣目前已經做得很好,但是應當引進更多酒店、商業網點加入,為長途旅客提供便利,吸引更多異地游客。
四、支撐文化建設,打造品牌文化
目前,國家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設美麗和諧鄉村,促進城鄉共同發展,在此背景下,文化建設問題的解決也已經迫在眉睫。
作為宗祠大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鄉賢文化應當是當地政府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重點部分,隨著各地鄉賢文化熱度的不斷提升,面對保存較為完整的資源,當地應當加強鄉賢文化對鄉村道德建設的引導作用。當地的鄉賢祠中有胡氏宗族中的優秀先賢,或者有君子之品德,或者博學理政,都是當代社會教育中可以化而用之者,結合徽州古訓,其影響力和教育深度都是可觀的。在鄉村建設中,可以以鄉賢文化為引導,既可以減輕推行阻力,落實建設成果,又可以豐富鄉村文化建設內涵,融入鄉賢文化中的古典文化氣息,讓鄉村文化建設在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中尋求新道路。
其次,宗祠文化映射到每個家庭的家風、家訓、家規文化也是現代鄉村建設的一個重要著力點。近年來,黨和國家都大力倡導優秀家風、家訓、家規的建立,胡氏宗祠地區的家族文化以及受到現代文化的影響,消磨大半,但是宗祠文化長久的影響力使得當地具有優秀的家族文化基礎,因此當地應該利用深厚的家族文化基礎,倡導徽州獨具優勢特色的家風、家規、家訓,剔除原有的封建意識和階級弊病,取其中的謹嚴有志、艱苦奮斗、不畏困難等優秀部分,與當代的“中國夢”“不忘初心”等重要精神文化相結合,傳統與現代交融,形成更具時代活力的家族、宗祠文化,塑造優質“徽州人”文化品牌。
宗祠文化的現實價值還體現在文化生活上,胡氏宗祠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不再發揮其祭祀、宗族尊嚴權力的象征作用了,但是其仍是提供居民游客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當地可以借鑒西遞地區,在宗祠中進行民俗文化表演活動,讓人們回味傳統歷史文化的同時,更豐富了精神文化。
參考文獻:
[1]束晨陽.基于古村落保護的鄉村旅游規劃——以安徽績溪龍川村為例[J].中國園林,2008,(08).
[2]朱靜東.徽州龍川胡氏宗祠的木雕裝飾藝術研究[D].蘇州大學,2010.
[3]黃世福.徽州宗祠文化的宗教性探析[J].學術界,201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