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芬 趙佰亭 高俊嶺
【摘 要】針對當前的高校開環教育模式進行分析和探討,研究開環教學造成的教學過程受時間和空間制約制,師生間的零交互問題,提出了高校課堂立體式教學模式。高校課堂立體式教學模式從兩個方面來解決目前開環教學問題,一方面,教學要注重于實踐,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有所用,加強實驗的教學,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另一方面,當今時代電子產品和網絡的迅速發展,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構建無線式交互課堂,在線實時評價,在移動終端在線為學生答疑。
【關鍵詞】立體式教學模式;高校課堂;傳統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7-0102-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7.045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current mode of open-loo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studies the time and space restriction system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caused by open-loop teaching,and the zero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On the one hand,the teach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truly realiz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knowledge to practice,make use of the knowledge,strengthe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and increas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n the other hand,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products and network in modern times,teachers can use the Internet to build wireless interactive classes,conduct online real-time evaluation and answer questions for students online on mobile terminal.
【Key words】Three 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l;College classrooms;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0 引言
傳統的教學模式由兩個部分組成:學生和老師,這種教學模式可以看成是一種平面的教學模式。平面的教學模式即是老師授課教授知識,學生聽講被動的接受知識。如果在書本上學習的知識沒有在實踐中得到有效的應用,即便學習再多的知識也很難做出質的改變。經過近幾十年的摸索自動化專業已經形成了較成熟的培養模式和機制,但在應用在具體的實踐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可忽略的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1)在大課堂的教學當中,維持課堂紀律比較困難,主要涉及到的問題是出勤率。并且在課堂上確認出勤人數也會占用大部分的課堂時間。減少了課堂的有效教學時間。
(2)課堂互動偏少,教學任務重。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教師不能拿出時間與學生互動交流。并且學生數量眾多,教師也不可能可以關注到每一個學生。這些都不利于改進課堂教學效果
(3)課堂和教學使用PPT動畫演示,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課堂學習的樂趣,但是,也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教學演示的過程。很多情況下,學生需要知道具體的推導過程,就需要黑板演示推導,這些過程在逐漸消失。
現在,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正在興起,這種教學模式將移動終端與無線網絡的傳輸能力相結合。以智能網關為核心,聯接教師、學生、教學管理者,以用戶為中心構建新型的移動教學應用。
1 立體式教學模式設計
立體式教學模式將討論式教學和實踐因素加入到教學過程當中[1]。使教學環節形成立體模式。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具體的實踐相結合,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具體到某一門課,教師可以進行課內的實踐環節的同時,開設開放實驗項目。從而能形成課堂教學、討論小組、課內實驗、開放實驗、參觀典型的案例相結合的一種立體教學模式。立體教學模式有三個重要的要素:教師、學生和實踐[2],其體系結構如圖1
教師要對于知識內容體系進行系統的規范,針對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開設課堂討論,讓學生們自己查閱資料,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也活躍了課堂的氣氛,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討論中來,提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在課堂上,學生需要完成課內實驗,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適當的參加一些開放的實驗,教師也要帶著學生們去參觀典型的案例,讓學生們知道自己所學的東西到底應用在何處。不僅如此,教師也可以把自己的科研實踐帶入到課堂中,為學生講出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課程。最終的考核以實踐實訓的方式,讓學生真正的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總而言之,立體式教學的具體體現的方面有[3]:
(1)課堂上討論小組與上課教授相結合
(2)學生課上實驗、和實際案例相結合
(3)課程教學和實踐環節相結合
2 立體式教學模式特點分析
在傳統的教學當中,師生的交互受到限制,只能局限于課堂。現如今,可以通過“互聯網+”,將傳統意義上的固定在學校的教室解放為可移動的,開放式的教室。教師不用必須站在講臺上板書,或者是播放PPT,而是通過移動終端與學生實現交互。學生可以完成在傳統課堂上完成的一切事情,能看、能聽、能互動。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用自己常用的終端設備和同學、老師進行互動、交流和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平臺全方位的了解到每一位同學的學習情況,根據情況,及時有效的改變教學方法。還能對一些學生就具體的問題進行單獨的輔導。
智慧教室不僅是提供基于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互聯網+”智慧教室,還支持教師在辦公室、家中、分校區等不同的場景中實現課前備課、資源快速檢索、課件上傳、課表推送提醒、定時自動下載課件、在線教學、線上布置聯網平臺,課后作業等功能,通過互聯網平臺,無論教師在何時何地,都可以通過身份認證實現教學桌面的同步和數據漫游[4]。
學生也同樣不受到空間和時間上的局限性,不論是在家里,在宿舍還是在課堂上,只要通過互聯網,就能夠隨時的進行在線學習,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同學之間的互相交流或者是在線的娛樂。學生的課表和教學內容都會提前在學生的終端上提示。學生需要完成課前本地預習,不僅如此,也要能實現課堂學習、交互、討論、記錄筆記和課后的復習。學生可以自由下載教師分享的教學資源,在線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也可以留言與同學互相討論。進而形成學生課程的互聯網學習體系。
3 立體式教學模式實現
以iPad為例,課堂主要的組成部分有智能教學網關[5]、老師iPad、學生iPad終端。老師和學生通過自己的iPad進行交流,實現在同步在線的教學互動。互動教學通過“智能網關”來實現與教室內多媒的控制和師生交互。網關是智慧教室的核心設備,可以存儲上課的課件,教室可以直接使用遙控器來控制課件的播放。智能網關可以處理和播放課件,從而實現了教師的移動授課、無線投屏、課堂錄播、遠程音頻互動功能。課程的分組討論,提出問題可以與之相結合,真正的打破課堂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老師可以選擇在線備課,根據課表信息智能教學網關設備,自動的完成閑時自動下載在本機的內存上。授課的老師課堂上可以通過遙控器播放課件教學,通過iPad進行無線投屏,學生通過自己的iPad接收老師實時共享的學習資源,并完成老師提出的課堂問題,
同時iPad課堂還可以相應的引進一些移動應用。為了方便學生記錄筆記,可以引入云筆記功能。照片、截屏、錄音和文字的方式可以很方便記錄上課的筆記。最終要的是可以通過網絡隨時瀏覽其他同學的筆記,同樣,自己的筆記也可以分享給同學。iPad課堂包含教師端、學生端。系統將根據登錄的身份自動識別是老師還是學生
教師端的APP有課上和課下兩種模式。課上模式,最主要的是完成教學任務和完成課上的考勤,所以主要的功能主要包括課件的無線投屏、與學生端同步的跟屏、白板同步顯示、提出課堂問題、問題討論的分組。教師端提供了在線交流或者線下提問的功能。學生完成作業之后,系統將會自動核對答案,并將作業的數據統計情況反饋會教師端。從而對學生有針對的教學或者提供個性化輔導。
4 結論
針對師生交互受限于時間和空間(課堂、校園),手機與老師搶奪學生,失敗的總是老師這一問題,總的來說,可以由以下解決方法:
(1)加強實踐環節。為了更好的教學,發揮老師解答問題的實時性,要加強實踐環節的建設。實踐的課時量加大,合理的安排實踐。
(2)構建無線互動式課堂。普通的課堂交互是基于同學直接提問,教師直接給出答案的。這樣一來,師生之間互動問答將會收到各方面的限制。而無線互動式課堂打破了種種限制,使得教師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授課,同學們也可以隨時隨地的向教師反應情況。
(3)構建在線實時評價統計。及時的反饋一堂課是否成功是非常必要的。同時,也可以讓同學知道自己的薄弱之處。
【參考文獻】
[1]王軍茹,劉麗華,王巧玲,等.“樓宇自動化”立體式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3(1):112-113.
[2]陳青,邵玉祥.基于立體教學模式的程序設計基礎課程建設探索與實踐[J].軟件導刊,2015(2):186-187.
[3]張蓉,左曉園.試論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的實踐與改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161-163.
[4]陳堅.基于iPad移動網絡教學系統的功能分析與應用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7(22):62-64.
[5]宋新華,薛海華,宋斌.數控仿真軟件在數控教學中的應用—以車削零件加工為例[J].價值工程,2015(22):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