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煜娟
黑夜盼天明,久雨盼陽光。跌慘了的A股市場盼望正能量,期盼著更多的正能量。
筆者在這里所說的正能量,絕不是什么牛市論!人們應還記得,今年年初股指走上3500點上方時,牛市論甚囂塵上。可是,曾幾何時,股指就義無反顧地一路跌到了如今2500多點這般模樣。9月下旬,當股指從2644點逐日摸高,終于在國慶前夕觸及2800點的時候,雖然沒有牛市論,樂觀的預測卻也是不絕于耳。可是,市場非常無情,誰曾想到A股市場竟然是說翻臉就翻臉。
好在這次的暴跌,可謂禍有魁首債有主,多少可以歸咎于受美股暴跌的影響。試看全球股市,哪里不是哀鴻遍野?只不過人家暴跌的時候,我們正在放假。假期一過,既然人家還沒有跌夠,我們不補跌一下,多少也有點說不過去。人們只是沒有想到,這一跌不要緊,居然連被視為“政策底”或“熔斷底”也給跌穿了。這又意味著什么呢?
其實,股市從來就是只有市場底,沒有政策底。對于這次政策底的破位,清醒的市場人士早就有所預見。只不過他們的言論一般不會出現在官網上,通常只是在微信之類的私聊之中,尚能偶見些細微的端倪。在筆者看來,假話、虛辭、牛論,其實很多都是負能量,而未必是正能量。實話實說才有可能帶來真正可靠的正能量。什么時候,我們的市場預測不再被什么假、大、空的趨炎附勢之辭獨霸天下了,我們的投資者或才有可能不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備受誤導。
值得慶幸的是,人們在股市里雖然沒有聽到什么短期救市的政策信息,但來自國家層面振興經濟的利好政策卻并不少。央行大幅降準,不是像以往那樣的0.25、0.5,而是一出手就是超預期的1。資金寬松的受益對象雖然主要是小微企業,但整體經濟宏觀面的改善對于資本市場無疑也是間接的幫助。降準只是“先手棋”,期待后面跟“大招”。就在央行宣布本次降準后不久,財政部部長劉昆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積極財政政策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文章,提及未來仍將加大減稅減費力度,補齊短板。消費是最終需求。10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年)》,對促進消費、釋放內需潛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
不久前,萬科的一次內部會議上,突然掛出了一幅醒目的標語:“活下去”。萬科顯然感到了形勢的緊迫,時間的緊迫。萬科拿地突然提速,這也向人們傳遞了一個重要信號。對于股市來講,“活下去”,不也是一個形勢緊迫、時間緊迫的現實需求嗎?
據說有專家學者權威人士近期擬向監管層建言,提議再次建立萬億級平準基金,并進一步放寬保險資金和養老金的入市比例。股市說到底還是資金市。大資金的入市,包括外資入市比例的提高,固然有可能會對市場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不過,如果只是著眼于投機性抄底,而不是去進一步推動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和市場整體投資回報機制的改善,也未必能夠帶來更多的正能量,對于股市的長治久安也不見得會有太大的好處。
股市有其自身的糾錯機制。股票在流通中體現的是價值,更是一種“預期”。對于投資者來說,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目前我們已經有了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理所應當,還應該進一步推出積極的資本政策。積極的資本政策,并不是除了監管、監管、再監管,還是監管、監管、再監管,而是要讓我們的資本市場擁有更多的正能量。健全資本市場法治體系、改革股票發行制度、支持創新創業、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擴大對外開放、拓展長期穩定資金來源、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切實維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利益,這就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不懈的奮斗目標,更是防御重大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題中應有之義。當然,對于風雨飄搖中的股市來說,何嘗不也是提振信心、穩定市場所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