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陽 杜興斌 李 剛 李茂柏 陳 虹 張劍鋒
(1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浦東新區 201203;2上海市種子管理總站,上海市閔行區 201103;3上海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上海市閔行區 201103;4上海市奉賢區良種推廣中心 201499)
節水抗旱稻是同時具有水稻高產優質和旱稻節水抗旱特性的一種新型水稻類型[1]。“滬旱61”是由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共同選育的節水抗旱稻新品種,2016年通過上海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編號:滬審稻2016005號)。“滬旱61”于2016、2017年在上海市金山區廊下鎮、崇明區港沿鎮、奉賢區青村鎮等地示范種植210 hm2,表現出節水抗旱性好、抗倒性強、生育期適中、田間清秀、青稈籽黃、米質優良等特點。為進一步推進“滬旱61”在上海郊區及周邊地區的推廣種植,現將該品種在金山區、崇明區、奉賢區的示范種植表現及配套栽培技術要點簡要總結如下,以供參考。
2013—2014年“滬旱61”參加上海市常規粳稻組區域試驗,全生育期161.6 d,株高95.1 cm,有效穗數321萬穗/hm2,穗長14.3 cm,每穗總粒數132.7粒,結實率90.4%,千粒重25.8 g。兩年區試平均產量為9.69 t/hm2,較對照品種“秀水128”增產3.75%。
2015年“滬旱61”參加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9.67 t/hm2,較對照品種“秀水128”增產2.2%。
2016年“滬旱61”在金山區廊下鎮南陸村節水抗旱稻種源基地種植3.47 hm2,在水直播旱管栽培方式下,平均產量為9.15 t/hm2,比對照品種“秀水134”增產5.4%[2]。
2017年“滬旱61”在金山區廊下鎮南陸村的一漏水田內,采用機穴播旱管栽培方式種植13.3 hm2,平均產量為9.34 t/hm2;在崇明區港沿鎮惠軍村的一低產田內,采用機穴播旱管栽培方式種植20 hm2,平均產量為8.72 t/hm2;在奉賢區青村鎮石海村河道整治新改田內,采用水直播旱管栽培方式種植6.67 hm2,平均產量為8.01 t/hm2(2017年產量偏低的原因主要是水稻生長前期遭遇連續高溫,生長后期遭遇持續低溫陰雨)。
近幾年由上海郊區示范種植可知,“滬旱61”全生育期為160 d左右,與“秀水”系列水稻品種的生育期相當,屬中熟晚粳稻品種;該品種田間表現為株型緊湊,葉片挺拔,生長勢強,根系發達,有效穗數多,穗大、粒多,結實率高,青稈籽黃,熟期轉色好;該品種綜合抗性好,抗旱性綜合評價3級,經田間調查病害發生輕,種植期間未出現倒伏。
2016年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測測試中心檢驗,“滬旱61”的整精米率71.6%、精米率76.0%、堊白粒率34%、堊白度3.0、膠稠度68 mm、直鏈淀粉含量15.6%、蛋白質含量8.4%,米質達國家優質稻谷3級標準。
播種前選晴天曬種1~2 d,然后浸種催芽,一般浸種36~48 h,浸種期間要換1次水,浸種后催芽8~12 h(采用機穴播播種方式,種子催芽至破胸露白即可播種,芽長不超過2 mm;采用人工撒播播種方式,催芽至芽長半粒谷、根長1粒谷時即可播種)。
建議在5月底至6月上旬進行播種,播種量為60~75 kg/hm2,采用機穴播播種,行距20~25 cm、穴距12~14 cm,每穴播7~8粒種子[3]。
“滬旱61”采用水種旱管栽培方式,其中除草是關鍵,可采用“一封一殺”的除草方法。(1)封草。水直播田田塊平整后,用50%丁草胺乳油2 250~3 000 mL/hm2兌水450 kg/hm2均勻噴霧,用藥后田間保持淺水層3~5 cm,封閉3 d,然后放水播種,要求田間平整、不露泥頭;機穴播播種后5~7 d,趁田間濕潤時用30%芐嘧·丙草胺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兌水450 kg/hm2均勻噴霧。(2)殺草。如前期封閉效果不佳,雜草仍較多,水稻田則需進行二次封殺。二次封殺可于稻苗3葉后至7葉前進行,以牛筋草、千金子為害較重的田塊,可用噁唑酰草胺2 250 mL/hm2兌水450 kg/hm2均勻噴霧;以馬唐、狗尾草、稗草為害較重的田塊,可用50%二氯喹啉酸可濕性粉劑1 200~1 500 g/hm2兌水450 kg/hm2均勻噴霧;若田間闊葉雜草發生較多,可添加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900 mL/hm2,具體施藥量及施藥方法可咨詢當地植保人員。
“滬旱61”播種后,可采用旱管方式進行水分管理,整個生育期內田間可不保留水層,以田間不出現大裂、葉片不卷曲為限。播種后若遭遇連續高溫無雨天氣,則要及時灌跑馬水,確保種子及時出苗,以防出苗不齊、大小苗嚴重而延長生育期。分蘗期、孕穗期和灌漿乳熟期是該品種對水分最敏感的時期,要確保土壤濕潤,如遇干旱,應及時灌(澆)水,確保水稻正常生長。
重施基肥,建議施復合肥525~600 kg/hm2;播種后40 d內,視苗情進行追肥,如苗勢弱,分蘗期追施尿素75~150 kg/hm2。孕穗期要根據土壤肥力情況適當追施尿素,一般尿素用量不超過75 kg/hm2,具體施肥量宜根據土壤肥力情況適當增減[4]。
根據當地病蟲害預報情況,及時防治螟蟲、稻飛虱、稻瘟病、紋枯病等病蟲害[5],特別要注意對稻曲病的防治。稻曲病應以預防為主,一般用2次藥,第1次在全田1/3以上莖稈的最后一張葉片全部抽出(俗稱“大打包”)時用藥(距出穗時間5~7 d),此時正是病菌初侵染高峰期;第2次在破口始穗期用藥,以鞏固和提高對稻曲病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