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華 (上海市崇明區林業站 202150)
我國國土資源遼闊,森林覆蓋率達20%以上,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受生產管理、科學技術和加工工藝等因素的影響,大量林業資源被浪費,不僅對自然生態平衡造成嚴重影響,更限制了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為解決此問題,使林業資源的管理和開發更具合理性,筆者擬對我國當前林業資源管理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對林業資源管理在現代林業中的意義進行介紹,并提出加強林業資源管理的有效對策,以期確保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目前在林業資源管理方面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資源儲備量小,且利用率不高,特別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非常突出;此外,受地理條件的影響,我國東部和西部在林業資源分布上不均衡,在林業產業結構上缺乏合理性。這些問題不僅限制了我國林業資源管理水平的提升,還導致社會發展對林業資源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林業資源各方面效益的發揮,使林業產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被削弱[1]。
雖然我國在林業資源方面的管理有所欠缺,但我國林業產業的發展潛力卻不容忽視。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國針對林業資源方面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且我國天然森林覆蓋面積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與此同時,我國人工森林的發展更為迅速,再加上管理得當,林木的消耗越來越小,使林業資源已逐漸呈現可持續發展的狀態,而這種發展也能反過來促進林業資源的有效管理和有效控制。
林業資源不僅是林業產業發展的基礎,而且對建設現代生態文明而言,其意義也非常重大。加強對林業資源的管理,能使我國林業產業發展的健康性和穩定性得到保證;同時,由于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林業資源造成了大量的消耗,也因此產生了非常嚴重的生態問題。而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升,人們對生態問題越來越關注,要對我國的生態問題加以改善,就需要在進行林業現代化建設時,加強對林業資源的管理,對相關的造林技術進行有效應用,做好林業資源恢復工作,從而對生態系統加以恢復[2]。
3.1.1 扦插造林法
該造林方法主要是將林木營養器官作為造林的基礎條件,是對林木營養器官的一種應用。該繁殖方法相對簡單,與傳統育苗形式相比,具有更高的育苗成活率,能夠將母體中的遺傳性狀很好地保存下來,且樹苗在初期階段成長較為迅速。但使用該方法進行造林活動時,對土質的要求較高,同時還易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母樹等。與其他造林技術相比,該技術在大范圍的造林工作中并不適用,僅在對柳樹、松樹和楊樹等樹種進行繁殖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適用性[3]。
3.1.2 播種造林法
又稱直播造林法,即直接在需要造林的土地上撒播樹木種子。與其他造林技術相比,該造林技術不需要進行育苗處理,造林的整個過程較為簡單,但該造林技術同樣對土質的要求較高,同時還需要相應的幼苗撫育管理措施,對幼苗加以培育,且該造林技術并不是適用于所有樹種(僅對較容易發芽且種子顆粒較大的樹種才能適用,如核桃、山茶等)。此外,在應用播種造林法時,一定要對造林地的土壤情況進行考察,確保土壤的自然條件較好,不容易被人類活動所影響[4]。
若造林地在土地較肥沃的平原地區,可以考慮采用林蔬造林或林糧造林的模式進行造林活動,即將蔬菜或糧食種在林下。在進行造林時,要注意樹種的選擇,最好選擇生長周期較短的速生類工業原料林樹種或具有良好美化作用或綠化作用的經濟林樹種,而經濟林樹種最好選擇市場前景好且品質優良的樹種,如核桃、板栗、檸檬、銀杏、臍橙、桃、李、柿、棗等。
在高山丘陵地區,對森林中長期處于空置狀態的土地可采用封山育林和人工補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造林活動。該方法不僅能對坡耕地的植被進行恢復,還能使森林的覆蓋率得到有效提升,達到快速成林的效果。
在草原淺丘地區進行造林時,可采用林藥、林草的造林模式。林草造林模式,即在丘陵區域將草種在林下(針對盆周山地,可以對草帶和林帶進行結合配置)。該植樹種草模式是一種長期、短期效益相結合的應用,能改變土壤結構,具有控制水土流失和恢復植被的作用,還能有效改善所在地的生態環境。同時這種造林模式可以為地方的養蓄提供草料,對當地畜牧業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還可實現對農業結構的調整,使土地產量得到提升,且養殖的轉化能夠推動產業鏈的延伸,使當地可以在短期內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林草造林模式,應以因地制宜作為樹種選擇的基本原則,以保證適地適樹,選擇的樹種應具備落葉少、葉片易腐爛的特點,如馬尾松等。林藥造林模式,在造林之前,要對立地的基本條件和退耕地的具體類型進行考慮,從而作出對林藥模式的合理選擇。若造林地區為山地黃壤區,可以選擇濕地松或馬尾松與沙參或山藥等結合種植;若造林地區為陵紫色土區,可以結合應用柏木與連翹、黃姜、美國西洋參、山藥、沙參、三顆針等藥材[5]。
目前,我國東部和西部的林業資源分布不夠均衡,在林業產業結構上缺乏合理性。基于此,應在今后林業發展過程中,注重林業資源的優化分布。在產業結構上,可積極建設綠化苗木培育基地,重點培育適銷、經濟、新穎的新品種,精心組織技術力量,完善標準化生產體系,開展精細化管理。同時,加大資金投入,全力支持林業產業的發展和創新,對于收益狀況良好的森林區域,實施以林養林制度,以擴大林業資源的儲備量。
綜上所述,林業資源對于我國的林業產業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保證林業產業發揮各類效益的核心內容,能夠推動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應針對林業資源進行有效管理,并通過對造林技術的科學應用,使林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從而提升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同時,林業部門在對林業資源進行管理的過程中,要對各項造林技術加以掌握,并結合造林地區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造林模式,從而保證造林方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以期在保證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推動林業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