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燕 錢斌彬 管曉春 丁 寧 錢燕婷 沈生元*
(1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農委 215200;2江蘇省蘇州市高級人才太湖培訓中心 215200;3江蘇省種子管理站 江蘇省蘇州市 215000)
鮮食玉米是指在乳熟期采收食用或加工的玉米類型,主要包括糯玉米、甜玉米、甜糯玉米等[1]。鮮食玉米富含蛋白質、多種氨基酸、鈣和磷等多種礦物質營養元素,營養豐富,風味獨特,適口性好,易于消化吸收,已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青睞,成為了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品[2]。同時,種植鮮食玉米可比種植其他大田作物獲得更高的經濟收入。因此,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化,鮮食玉米在各地的種植面積迅速增加。據統計,全國鮮食玉米年種植面積已達6.67×105hm2以上,而江蘇省是鮮食玉米的主產區,鮮食玉米年種植面積達6.67×104hm2以上,位居全國前列[3]。
蘇南地區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中心,東靠上海,西連安徽,南接浙江,北依長江東海,是江蘇省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當地人民生活富裕,故蘇南地區成為了鮮食玉米的主要需求市場之一。同時,蘇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名聞天下的“魚米之鄉”“人間天堂”,故隨著鮮食玉米市場需求的日益擴大以及鮮食玉米經濟效益高的驅動,蘇南地區鮮食玉米產業不僅成為了近十多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還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種植方式逐步由傳統的家前屋后零星種植向規模化、基地化周年種植轉變,由傳統的春季種植向春提早秋延后的設施栽培以及間套作種植轉變。為進一步推進蘇南地區鮮食玉米產業發展,筆者擬對蘇南地區鮮食玉米生產現狀、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產業發展對策進行分析和闡述,旨在為蘇南地區鮮食玉米產業的持續、健康、高效發展提供參考。
近年來,蘇南地區鮮食玉米生產規模和種植區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種植面積從2000年的1.33×104hm2發展到2017年的3.33×104hm2,從原來的城市郊區種植擴展到各鎮區規模化種植。
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深入,蘇南地區大力調整鮮食玉米種植結構,不斷引進、試驗、示范及推廣各類鮮食玉米,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特”的轉型,不斷提高鮮食玉米的生產水平。
據統計,蘇南地區鮮食玉米種植平均每667 m2經濟效益達5 000~10 000元,經濟效益較高。同時,鮮食玉米秸稈可作養殖青貯飼料,實現綜合循環利用,間接增加了種植鮮食玉米的經濟效益。
近年來,蘇南地區鮮食玉米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具體表現為:(1)種植大戶數量增加較快,如2017年蘇南地區鮮食玉米種植大戶已近萬戶。(2)形成了鮮食玉米分批周年生產和分期上市的模式。(3)隨著鮮食玉米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出現了許多鮮食玉米加工企業,通過對鮮食玉米進行凍藏保鮮,實現了鮮食玉米的周年供應,滿足了市場需求。
目前,蘇南地區從農民到政府領導,在鮮食玉米開發種植上都存在著認識不到位的問題,特別是農民,春季種植的鮮食玉米是“休閑食品”,這種觀念還沒有改變。部分政府領導認為春季種植鮮食玉米只是小打小鬧,無法形成大氣候,沒有把鮮食玉米開發作為一種產業來培育,而領導的思想認識不到位,會直接導致資金投入的不足,從而阻礙了鮮食玉米產業化的發展。
目前,蘇南地區鮮食玉米仍以單家獨戶種植為主,零散種植,種植效益高低不均。同時,由于缺乏政府引導,鮮食玉米種植的隨意性、盲目性較大,導致形成了鮮食玉米種植品種多、亂、雜的局面,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由于種植區域分散,鮮食玉米栽培新技術的推廣難度大,大多數地區鮮食玉米種植技術不規范,主要表現為:(1)管理粗放。由于種植面積相對較小,多數農戶沒把鮮食玉米當作增收的主要產業來抓,種植后不及時施肥、灌水、防治病蟲害。(2)不按標準進行生產。沒有采用有效的隔離或錯期播種,導致鮮食玉米出現串粉,致使籽粒變色、變性,造成鮮食玉米商品性降低。
目前,蘇南地區鮮食玉米的種植成本較高,尤其是種子成本居高不下,且種子產地和生產商來自全國各地,種子質量參差不齊。同時,蘇南地區對鮮食玉米種植的相關扶持政策較少,阻礙了種植、生產、加工等整個產業體系的發展壯大,如現有的企業產業鏈太短,鮮食玉米加工企業缺乏。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政府為主體,健全營銷網絡,搭建信息化平臺,拓展市場空間,營造高效、優質、有序的現代營銷體系。具體措施為:(1)在抓好“政府抓展銷、企業搞聯銷、市場促營銷、農民經紀人跑販銷”等基礎上,引導龍頭企業和購銷大戶參與鮮食玉米營銷活動。(2)積極探索現代營銷手段,開辟直銷、產銷直掛、特色玉米產品銷售專柜等營銷服務方式,擴大營銷渠道。(3)引導鮮食玉米生產企業根據不同消費群體的需要,開發生產不同優質特色鮮食玉米產品,如有機玉米、綠色玉米、糯玉米、甜玉米、彩色玉米、高葉酸玉米等,豐富鮮食玉米產品,不斷拓展市場空間,進一步拓寬鮮食玉米消費市場,提升鮮食玉米產業化經營水平[4]。
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應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加強對鮮食玉米新品種的引種試驗,盡快篩選出適合不同區域種植的優良品種,并加強示范、推廣工作。同時,應以糯玉米為主、甜玉米為輔進行優質鮮食玉米品種篩選,并對特色鮮食玉米(如彩色玉米、高葉酸玉米)品種進行試驗、示范,以滿足不同群體、不同地區的消費需求[5]。
積極開展鮮食玉米有機、綠色優質安全栽培技術的研究,針對鮮食玉米的品種選擇、播期及茬口安排、肥水運籌、病蟲害綜合防治、采收加工等環節開展試驗研究。在此基礎上制定適合本地生產實際的技術方案,并積極示范推廣,以全面提升本地鮮食玉米生產水平。同時,積極探索降低鮮食玉米生產與加工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
通過適度加大宣傳,加強鮮食玉米優質安全生產技術的示范推廣力度,鼓勵農戶通過種植鮮食玉米來增收致富,并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加強鮮食玉米基地建設,從而培育、發展、壯大鮮食玉米產業。
為擴大蘇南地區鮮食玉米種植面積、提高農民種植鮮食玉米的經濟效益,應積極探索拓寬流通渠道,扶植、培育一批有加工能力的企業或廠商,帶動鮮食玉米生產向規模化發展。同時,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拓寬銷售渠道和創新銷售方式,并利用各種傳媒和網絡平臺向外發布供求信息,建立完善的網絡銷售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