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鳳 夏蓮紅 曹月琴 王曉峰 顧明飛
(上海市閔行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201109)
為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培育單位面積產量高的水稻品種一直是育種技術人員和農業人員的不懈追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需求發生了根本變化,營養豐富、色香味俱全的優質米成為了消費者的新需求。為了迎合市場變化,水稻生產也由只重視產量向高產、優質并行轉變。水稻是上海市閔行區的主要糧食作物,為提升閔行區水稻種植水平,滿足當地居民對優質米的需求,筆者將對閔行區水稻生產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依此提出閔行區水稻生產的發展方向,對閔行區發展綠色、高效、優質稻米產業的思路和對策進行總結,以期促進閔行區水稻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閔行區位于上海地域的“腹部”,是上海近郊城區之一,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閔行區耕地面積迅速減少。據統計,2017年閔行區水稻種植總面積僅1 300 hm2,但良種覆蓋率達100%,水稻主要栽培品種雜交稻為“秋優金豐”“寒優湘晴”,常規稻為“松早香1號”“南粳9108”等,其中雜交稻種植面積占水稻種植總面積的95%,以“秋優金豐”的種植面積最大,約1 100 hm2。
閔行區水稻生產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如:水稻種植管理比較粗放;由于農戶一味追求高產的思想意識沒有轉變,在品種選擇上主要選擇產量高的品種,忽略了稻米品質,導致水稻生產與市場需求脫節;由于品種單一,收割時間相對集中,導致稻米價格通常較低,影響了農戶的收益;市場上的優質米供不應求,價格普遍較高,不利于優質米市場的健康發展。
隨著人們對稻米消費需求的變化,健康、綠色、口感好的綠色稻米已成為未來水稻生產的主要方向,而上海地區經濟發達,人均消費水平高,對生態優、口感好的優質稻米的需求量大,發展優質稻米市場前景廣闊;同時,隨著水稻種子市場化供應新體系的構建以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優質稻產業的構建提供了政策支持;再結合閔行區耕地少、水稻生產水平高的現實,緊緊圍繞發展綠色、高效、優質稻米產業的目標,提高單位面積水稻產值、穩定糧食生產、發展精品農業是當前閔行區水稻生產的發展方向。
優良的水稻種子是水稻生產的基礎,閔行區要發展綠色、高效、優質稻米產業,首先要改變傳統的育種觀念,優化水稻品種,確保優良種源,在培育高產水稻品種的同時,兼顧稻米品質的改善。閔行區在水稻品種改良和新品種研究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自20世紀70年代起,閔行區就開始進行雜交水稻育種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著手雜交粳稻研究,先后育成多個表現優良的水稻新品種。如1989年閔行區育成了上海市第一個通過品種審定的雜交稻“寒優湘晴”,其產量高、品質優(1992年經農業部優質米檢測,其12項米質指標均達部頒優質米標準)、抗性強,30余年來,該品種在上海及周邊地區推廣種植面積達5.33×105hm2,至今也是上海市的主栽雜交稻品種。隨后,閔行區水稻育種團隊還相繼培育出“閔優128”“秋優金豐”“閔優55”“秋優336”等優良水稻品種。
根據閔行區多年的水稻種植及育種經驗,優化水稻品種應從不同生育特性水稻品種的引進、篩選、繁育入手,合理搭配種植早、中、晚熟的水稻品種,以延長新稻米的供應時間,滿足市場對新稻米的需求;同時,要提高水稻制種技術,降低制種成本,規范制種生產規程,以確保水稻優良種源的供應。
閔行區經多年的摸索和發展,水稻機械化作業程度已達96%,成效顯著,但在栽培方式上大部分農戶仍延續傳統的做法,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優質稻的發展。為提高閔行區水稻種植水平,筆者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研究并完善與優質稻品種相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標準化生產技術、稻米儲藏方法,并通過高產示范點進行示范,以提高優質稻米的產量。(2)推廣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等技術,實現農業資源的再利用。(3)通過提高植物病蟲害預測準確度,加強監測預警,發揮植保統防統治的作用,并積極開展生物防治,科學合理噴施農藥,加大對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及配套技術的推廣,以降低農業面源污染。(4)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改變農民落后的水稻生產方式,實現科學栽培管理,以發展與生活、生態相和諧的綠色農業。
(1)為激發優質稻的市場潛力,要引導農民轉變傳統的農業思想,由“賣稻谷”變為“賣稻米”。(2)鼓勵農戶探索新的糧食生產模式,促使農戶根據市場需求合理搭配種植早、中、晚熟的優質稻品種,以滿足不同口感食味的市場需求。(3)在水稻生產上,堅持以綠色、質量、效益為目標,合理科學使用化肥和農藥,兼顧高產、優質與生態。(4)持續推進優質稻米標準化生產,從種源、種植、加工、銷售和安全監管全程可追溯等環節入手,全面實現綠色種植、綠色生產,加快綠色認證范圍。(5)通過開展優質米評比等活動,及時了解消費者的口感偏好和市場需求,減少閔行區水稻生產的盲目性,確保“市民吃得上,農民賣得出”,從而利用有限的耕地資源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提高農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