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芳 耿安紅 郭樹慶 崔必波 (江蘇省鹽城市新洋農業試驗站 224049)
江蘇沿海地區是江蘇省重要的油料作物生產基地,近年來,花生油由于具有預防動脈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的功效,且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油酸、卵磷脂、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白藜蘆醇等天然酚類物質[1-3],因此人們對花生油的市場需求不斷上升,江蘇沿海地區花生種植面積也呈穩步增長態勢。但江蘇沿海地區多年來種植的花生以小果型品種為主,存在產量不高、出油率低等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鹽城市新洋農業試驗站聯合江蘇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于2016年引進花生新品種“中花16”進行示范種植,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示范效果。為促進該品種在江蘇沿海地區的進一步推廣種植,筆者將介紹“中花16”的特征特性和在沿海地區的種植表現,并對該品種的高產栽培技術進行介紹。
“中花16”是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8130”為母本、“中花5號”為父本,經雜交系統選育而成的花生新品種。該品種于2009年通過湖北省品種審定(編號:鄂審油2009001)。該品種屬于珍珠豆型中大果花生,具有產量高、穩產性能好、品質優良、出油率高、早熟性能好等特點,2009年由江蘇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引入江蘇省并進行示范種植,2013年通過江蘇省非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鑒定,適宜在江蘇省淮南花生產區推廣種植[4]。
“中花16”出苗整齊,苗期長勢強,株型較為緊湊;主莖高44.4 cm,側枝長52.1 cm,總分枝數9.9個,有效分枝數7.1個;生育期短,適宜春播和夏播,全生育期春播為125~130 d、夏播約為115 d;葉色較深,莢果網紋明顯,果仁種皮粉紅;抗葉斑病、銹病,抗旱、抗倒性、耐濕性較強;單株飽果數11.6個,百果重190.1 g,百仁重82.9 g,出仁率74.1%;莢果長34.6 mm、寬18.1 mm,果仁長18.9 mm、寬11.7 mm;籽仁粗脂肪含量57.8%、粗蛋白含量24.1%[5]。
該品種春播可規避不利天氣對花生采收的影響,一般于4月15日播種,4月27日出苗,6月3日進入開花下針期,6月25日進入結莢期,8月28日進入飽果成熟期,全生育期123 d,較沿海地區當地花生品種的全生育期早13 d。該品種夏播可減少因花生種植對下茬小麥播期的影響,一般于6月10日播種,6月20日出苗,7月11日進入開花下針期,7月29日進入結莢期,10月15日進入飽果成熟期,全生育期117 d,較沿海地區當地花生品種早10 d。
該品種于2016—2017年在鹽城市新洋農業試驗站進行花生新品種展示示范種植,在2016年示范種植前期低溫寡照、后期雨水較多和2017年示范種植前期干旱、后期高溫的不利氣象條件下,產量均居參試7個花生品種的第1位,穩產性能突出。該品種在2016、2017年的產量分別為3 976.4、4 472.3 kg/hm2,分別較對照“泰花5號”增產11.4%、15.3%。
2017年在大豐區的三龍鎮、亭湖區鹽東鎮和黃尖鎮、射陽縣洋馬鎮進行了示范種植,平均種植密度為12.76萬穴/hm2,每穴平均產飽果18.8個,平均百果重為194.3 g,折算理論產量為3 961.9 kg/hm2,較沿海地區當地花生品種增產20.8%。
2016年沿海地區雨水較多,特別是6月下旬至7月下旬,當地天氣以陰雨為主,為典型的低溫寡照類型,降雨量較往年同期偏多40%左右。田間調查結果表明,“泰花5號”因漬害出現了零星死苗現象,而“中花16”依舊生長旺盛,說明該品種的耐漬能力強。9月25日以后,沿海地區又出現連續陰雨天氣,斷斷續續有20 d左右,直接影響到花生的正常收獲。田間調查結果表明,“泰花5號”果實發芽現象較重,而“中花16”僅表現為零星果實發芽。
2017年天氣狀況為典型的高溫干旱類型,7月10日至8月12日,沿海地區天氣進入“燒烤模式”,溫度之高、持續時間之長為多年少見。田間調查結果表明,“泰花5號”的葉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萎蔫,而“中花16”的葉片未出現明顯的萎蔫,說明該品種的抗旱能力明顯好于“泰花5號”。
經測定“中花16”百仁重達85 g左右,花生仁大小均勻,商品性好;果仁炒制后香甜酥脆,食味性能佳。同時,“中花16”果仁炒熟后壓榨,出油率最高可達47.6%,比“泰花5號”高5%左右。
江蘇沿海地區種植“中花16”,春播宜在4月中下旬播種、夏播不遲于6月15日。播種前先曬種,一般在剝殼前選晴天帶殼曬種2 d,剝殼后剔除霉變、發芽和未成熟的種子,留下飽滿的果仁作種子。“中花16”要求足墑播種,若墑情不足,需造墑并催芽播種,以提高播種質量,力爭一播全苗。
“中花16”宜選在排水良好、土壤肥力中上等的沙壤土田塊種植。“中花16”春播時種植密度為12.0萬~12.5萬穴/hm2、夏播時種植密度為13.0萬~14.0萬穴/hm2。該品種采用壟作栽培,一般壟底寬80~90 cm、壟面寬55~60 cm、壟高15 cm,1壟種植2行,壟上行距30~35 cm、墩距16~18 cm,每墩種植2苗,且花生播行至壟面邊緣要留出10 cm,以便花生下針結果。該品種采用壟作春播,一般先播種后覆膜,地膜可選用無色地膜,出苗后打孔放苗。采用壟作夏播,一般先覆膜后打孔播種,地膜選用黑色地膜,以利于控制雜草發生。
江蘇沿海地區的土質多為沙壤土,不利于保肥、保水,加上花生高產栽培采用地膜覆蓋技術,花生生長后期不便于追肥,且若肥料一次性投入,會造成花生生長前期植株旺長、易倒伏,后期脫肥早衰、葉斑病加重、落葉早、莢果充實性差,影響花生產量和品質。因此,“中花16”種植中可選用控釋期為3個月的硫包膜或樹脂包膜尿素與普通尿素按1∶1的比例混合,再與磷、鉀肥配合施用,其中,高肥力地塊需較晚發揮肥效,可適當加大緩釋肥的施用比例,一般純N用量為180 kg/hm2、P2O5用量為150 kg/hm2、K2O用量為150 kg/hm2;中、低肥力地塊需較早發揮肥效,可適當降低緩釋肥的施用比例,一般純N用量為120~150 kg/hm2、P2O5用量為90~120 kg/hm2、K2O 用量為 75~90 kg/hm2。此外,有條件的地方可施用有機肥,有機肥宜在耕地前施入,化肥宜在起壟時一次性集中施入壟內。
除草、化控、防治病蟲是“中花16”田間管理的主要任務。具體方法為:(1)“中花16”覆膜栽培,需在覆膜前及時噴施除草劑防除雜草;同時,地膜雖有防止雜草生長的作用,但在花生生長期仍會有雜草從膜下長出,需及時除草。(2)“中花16”生長中后期若出現生長過旺,要及時進行化學調控,防止倒伏,一般當花生株高超過40 cm且植株長勢較旺時,可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750 g/hm2兌水600~750 kg/hm2進行葉面噴施,以控制植株旺長。(3)可用種子包衣劑包衣防治蠐螬等地下害蟲,一般用吡蟲啉懸浮劑等混配而成的種衣劑600 mL/hm2兌水3 750 mL/hm2拌干種225 kg,晾干即播;或用辛硫磷微膠囊劑或毒死蜱顆粒劑37.5 kg/hm2于起壟前撒施在壟上,以有效防治蠐螬等地下害蟲。(4)葉斑病、網斑病、根腐病等病害一般在病害發病初期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殺菌劑連續防治2~3次,每次防治間隔7~10 d。
于“中花16”植株下部葉片落黃脫落、上部葉片呈黃綠色、飽果率達75%~80%時及時收獲,收獲后及時干燥,防止果仁霉爛、發芽和變質,待果仁充分干燥(含水量在10% 以下)后入庫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