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詠芳 蘇生平 潘秀萍 陸錦鳳 (江蘇省東臺市東臺鎮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服務中心 400,江蘇省東臺市蔬菜研究所 400)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我國各地城郊的土地被陸續征用、開發,原有的菜藍子基地相應萎縮,大量零散蔬菜基地和菜農應運而生。城郊零散蔬菜基地的出現,不僅加大了菜藍子基地對城鄉蔬菜市場的供應,壓降了菜價,保持了社會穩定,同時還為失地農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減輕了市縣財政重建菜藍子基地的負擔。同時,當前人們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確保城郊零散蔬菜基地進行無公害生產,對統籌城鄉發展、提高全社會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意義重大。為加強城郊零散蔬菜基地管理,推行蔬菜無公害生產,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無縫監管,筆者對城郊零散蔬菜基地無公害生產中存在的管理難點與隱患及其解決對策進行以下分析和思考。
根據安全監管部門抽樣檢測結果,由于城郊零散蔬菜基地多處于城鄉結合部,居民產生的生活垃圾容易形成局部面源污染,加之種菜人員缺乏技術指導和專業化監管,在無公害蔬菜生產中農藥肥料往往使用不當,出現了重金屬和農殘超標等安全隱患。總結起來,城郊零散蔬菜基地無公害生產中存在的管理難點與隱患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城郊零散蔬菜基地屬于分布不規范的自然蔬菜產地,大多分布在廠前房后、下水道邊、公路兩側,長期受工業和生活污水浸漬、汽車尾氣浸染,蔬菜生產環境較差。(2)城郊零散蔬菜基地的經營主體多為失地農民,其中90%以上是超過60歲的高齡農民,他們大多缺乏農產品安全意識,或沿襲傳統種植方式,或半路改種蔬菜,或沿用傳統的小菜地種植方式種蔬菜,且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有時還使用蔬菜生產上的禁用農藥,或農藥安全間隔期不符合規范要求。(3)城郊零散蔬菜基地大多為糧菜夾作或樹菜夾作,部分菜農雖在蔬菜生產上不使用禁用農藥,但在糧食作物和綠化樹木防病治蟲時使用了禁用農藥,這也給蔬菜無公害生產埋下了安全隱患。(4)城郊零散蔬菜大多用基地附近水洗滌后就包裝上市,但其基地周邊的水源多為工業污水或生活污水,洗滌后的蔬菜雖然表面泥土被清洗干凈了,但這樣的“污水菜”也破壞了蔬菜的品質。(5)城郊零散蔬菜基地大多屬于城鎮社區管轄,農戶多、分散度高、種植規模差距大,給無公害蔬菜的產地準出監督管理帶來了難度。以東臺市為例,蔬菜上市高峰時每天的菜農最多可達8000人,分散于50多個城鎮社區,且每戶種植規模在13~1300 m2不等。(6)城郊零散蔬菜上市銷售多為自由行為,不愿服從城市管理限點擺攤銷售的要求,有的在城鎮后街后巷亂竄,有的在馬路邊占道叫賣,不僅影響了道路交通,破壞了城市衛生環境,同時這部分銷售商也無法納入城市農貿市場準入監督管理抽樣檢測范圍。
在主動配合編制城市發展規劃的基礎上,通過宏觀調整,逐步將近郊一線基地(第一圈層)的蔬菜種植向中遠郊二、三線基地(第二、三圈層)實行戰略轉移,將污染嚴重的菜田和種植布局逐步轉向花卉、林果、草坪等綠色園藝產業。同時,加大政府資金投入,重點建設第二、三圈層蔬菜生產基地的水利設施,改善第二、三圈層的蔬菜生產條件,提高蔬菜生產水平。
對私自開發的菜園和拾邊菜地,要堅決且即時進行取締并恢復綠化植被。同時要利用業主委員會、社區居民自治委員會,將擅自破壞綠化、強占公用地種植蔬菜的行為納入市民道德評議內容,讓社會公評公論,共同監督和維護美觀和諧的居住環境。
加強對城郊零散蔬菜基地的普查力度,對基地內的水質、土壤等要定期進行檢測,對不符合蔬菜種植條件的菜地,要交給城管和社區管理機構,限期并監督改種其他農作物。
通過由公安、市場監督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3家組成的執法組,采取定期和不定期聯合執法行動,開展對城郊零散蔬菜基地的蔬菜和城區菜場及流動菜攤的蔬菜進行抽樣檢測,一旦發現有毒蔬菜,當場就要進行處理;對情節嚴重的,在依法懲處的同時交由媒體曝光。
重點在城鄉統籌和疏堵結合上做文章。(1)凡農貿市場,都要求與鄉鎮蔬菜生產基地結對共建、信息互通;(2)各級財政設立菜藍子安全專項基金,對組織時鮮蔬菜安全產銷的項目進行定向獎補,重點獎補有利于無公害產品農貿市場創建的關鍵設施、裝備和科目;(3)對宣傳媒介,要限令完成一定數量、無公害產品農貿市場的公益性廣告,或采取財政獎補的辦法,鼓勵其加大廣告宣傳力度,以形成強大的宣傳陣勢。
首先,要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促成適齡農民分流,并通過各級勞動部門積極組織公益性技能培訓,幫助離地農民從事第二、三產業。其次,要籌措公益性項目資金,結合社會保險全覆蓋及適度納入低保幫助,對老弱病殘人員進行妥善安置,讓其生活無憂。其三,對既無法獲取社保養老又不能進廠就業的部分失地中老年菜農,可通過社區組織幫助,為其尋求新的工作機會,例如綠化養護工、環境保潔工等;對實在沒有辦法解決的菜農,要引導低保基金進行困難補助,但也要與棄農行為掛鉤;對累教不改、仍搶地種植的菜農則不予照顧。
“農夾區”是工業化、城市化不完善的產物,是城市規劃建設的副產品,對其處置的關鍵是預防,即在擬開發前,要求按整體規劃開發到位。對不能一步到位的,要實施整體征用,土地閑置時要全部進行綠化覆蓋,且征用的補償費要依法限期到位;對因政府監督管理不到位造成部分地塊征用后丟棄的,要由政府買單,在閑地全部實施綠化覆蓋。
要加強對城郊零散菜地上菜農進行宣傳,如無公害生產管理法律法規、無公害生產技術等,特別是投入品的采購、使用、日常保護等。同時,協助城郊零散菜地上的菜農做好產銷銜接,引導他們到無公害產品農貿市場及專區銷售。此外,對符合條件的菜地,鼓勵其進行無公害產品認證,或通過組織建立專業合作社,集體實施無公害產品認證。
加強城郊蔬菜基地建設,有利于穩定菜價,滿足本地市場供應;有利于整治城郊蔬菜零散種植現象,克服亂種亂賣的盲目行為,從源頭上控制蔬菜質量,確保農產品安全生產;有利于蔬菜基地基礎設施改善,消解城市污染、污化蔬菜現象,提高優質蔬菜生產能力;有利于培育種植大戶,促進城郊農民增收。在切實提高城郊蔬菜基地生產能力方面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研究表明,我國常年蔬菜基地面積人均需擁有13 m2,按縣城20萬人口推算,需設有260 hm2左右的常年蔬菜基地,而目前全國范圍內蔬菜基地遠不能滿足市場所需,如蔬菜生產大市東臺市的常年蔬菜基地僅有86.67 hm2。因此,蔬菜基地的規劃必須從長遠考慮,杜絕今年建明年撤的現象發生,必須嚴格保護蔬菜基地,確需征用的,必須按照先補后征的原則,按征補比1∶1.5的標準在后備基地中補足。
對規劃的蔬菜基地要給予資金扶持,建設排灌、道路、供電等基礎設施,對鋼架大棚、竹木大棚等栽培設施加大補貼力度,基本做成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網、農用電接田頭的上規模、高標準、設施栽培的蔬菜基地,以提高其生產能力。同時,建立風險保障機制,農業、工商部門要為基地提供生產、技術、銷售的優質服務,以提高菜農利益。此外,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外來資本和本地工商資本進入菜藍子工程,并通過土地流轉,創辦蔬菜公司或蔬菜專業農場,建設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
對符合無公害蔬菜生產標準的種植戶,要允許且鼓勵其創建自己的品牌,經有關部門驗收合格的即可掛上無公害或放心菜的牌子,使其實行優質優價。同時促成農超對接,讓名優蔬菜登上大雅之堂。
農業部門要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使蔬菜基地在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都按照無公害蔬菜的標準組織生產。同時,推廣使用無公害農藥,并指導菜農使用防蟲網、頻振式殺蟲燈、誘蟲器等防治蟲害,降低蟲口基數,減少用藥次數。此外,推廣微型耕作機、噴滴管、霧化器等節水灌溉機具,并根據市場需求,積極引進新、優、特蔬菜品種,豐富菜源,滿足居民對時新、營養、多味、健康蔬菜的消費需求。
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對農業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導,建立健全農業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并將網格化監管體系延伸至“農夾區”,相應建立集物業管理與蔬菜產地巡查于一體的協管隊伍。同時,要堅決取締違法開發的零星菜地,禁止雙高農藥進入基地,嚴格規范使用綠色農藥。此外,引導菜農建立田間管理檔案,記載使用農業投入品的名稱、來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使每一批蔬菜可追蹤溯源,并對生產中和銷售前的農產品開展不定期檢測,做到檢測工作制度化,逐步實行新鮮蔬菜市場準入制,從源頭上控制蔬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