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曉松 張俊喜 仇學平 宋巧鳳 谷莉莉 胡 健 孫月照
(1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病蟲測報站 224005;2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省鹽城市 224002;3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植檢植保站 224002;4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鹽龍街道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服務中心 224056)
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位于江蘇中部偏東,地處江淮之間、里下河腹部、新洋港上游,是以稻麥輪作為主的農業大區,常年種植單季中粳水稻面積在40000 hm2左右。20世紀90年代前后,鹽都區水稻種植以雜交中秈稻為主,主要內源性害蟲有二化螟、大螟,外源性害蟲主要有褐飛虱、白背飛虱,主要病害有水稻紋枯病、稻瘟病,水稻經1次秧田防治、2~3次本田防治,即可控制病蟲為害,且此期間稻田蜘蛛等天敵種群數量多。進入21世紀以來,當地水稻種植以單季粳稻為主,主要病蟲害有灰飛虱(可引發病毒病)、稻縱卷葉螟、褐飛虱、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次要病蟲害有白葉枯病、干尖線蟲病、惡苗病、細菌性基腐病、稻薊馬、大螟、稻葉蟬、二化螟等。此期間由于化學農藥使用次數明顯上升,尤其是毒死蜱、阿維菌素等廣譜性農藥的大面積使用,害蟲天敵被大量誤殺,稻田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導致稻縱卷葉螟、灰飛虱、褐飛虱等重發;同時,隨著秸稈全量還田技術的推廣,田間病殘體增加,水稻紋枯病、稻瘟病等病害也呈加重趨勢;此外,由于害蟲抗藥性上升,農藥用量持續增加,環境壓力加大,給人畜健康和生態環境構成了重大威脅。因此,迫切需要對當地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體系進行改進提升。
稻田蜘蛛是水稻害蟲最重要的捕食性節肢動物,對稻飛虱、葉蟬等害蟲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是維持稻田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因素。鑒于此,自2009年起,筆者對里下河地區單季粳稻綠色防控模式進行了研究,例如,對稻田蜘蛛種群的主要種類及消長規律進行了調查[1],且對稻田生態系統中蜘蛛的特性和利用進行了研究[2-3],以期圍繞“保蛛控蟲、精準防病”,強化天敵在農田害蟲治理中的重要作用[4-7];在應急化學防治的藥種選擇上,避免使用對蜘蛛種群毒性較高的毒死蜱、阿維菌素等廣譜性農藥,選用鄰甲酰氨基苯甲酰胺類的氯蟲苯甲酰胺、昆蟲生長調節劑類的甲氧蟲酰肼、吡啶雜環類的吡蚜酮、氯化煙酰類的烯啶蟲胺等對蜘蛛影響較小的環境友好型藥種[8-11];針對穗頸稻瘟病防治,掌握在破口初期、齊穗期全面用藥2次,且對于田間葉瘟發生較重的感病水稻品種,將首次用藥時間提前至破口前5~7 d進行等。2012年起,對集成的里下河地區單季粳稻綠色防控模式進行了大田示范應用,應用面積不斷擴大,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現將里下河地區單季粳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模式采用的主要措施、取得的成效、主要經驗、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等總結分析如下,以期促進該防控模式的進一步推廣應用。
以“保蛛控蟲、精準防病”的防治策略為中心,采用農業措施、物理方法、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控相結合,通過保蛛控蟲、推廣抗病品種種植、覆蓋防蟲網、調節播種期、燈光和性誘殺蟲、最低限度地選擇性使用化學農藥等措施,科學控制水稻病蟲危害,降低稻田中農藥的使用次數和使用量,延緩害蟲抗藥性產生,減少環境和農產品中農藥殘留。
在水稻全生育期對稻田蜘蛛種群進行保護性利用。相關研究表明,當稻田蛛虱比在1∶3以下時,蜘蛛可有效控制稻飛虱種群的繁殖和為害;當蛛虱比趨向1∶5時,蜘蛛的控制能力逐漸減弱;當蛛虱比大于1∶5時,根據預測預報結果,應在稻飛虱低齡若蟲期選擇性使用對蜘蛛種群影響較小的農藥,以控制其為害。同時,遷入性害蟲褐飛虱和白背飛虱具有隔代暴發的特點,如五(2)代白背飛虱和褐飛虱蟲口密度較低,即可利用蜘蛛的控蟲作用和水稻的補償作用進行防控,不必使用化學農藥,同時這樣也有利于蜘蛛種群的擴大,只有當六(3)代、七(4)代白背飛虱和褐飛虱與田間蜘蛛種群蛛虱比大于1∶5時,才應采用化學防控措施。如2012-2016年中,該技術示范田都沒有使用化學農藥對五(2)代褐飛虱和白背飛虱進行“壓前”控制,水稻后期也均沒有出現“冒穿”現象,一直到七(4)代時白背飛虱和褐飛虱種群都被蜘蛛控制在經濟危害水平之下。
2004年以來,陸續推廣種植了“徐稻3號”“鎮稻99”“連粳5號”“連粳6號”“連粳7號”“鹽稻8號”“鹽粳11”“淮稻8號”等抗(耐)水稻條紋葉枯病品種,灰飛虱帶毒率和田間條紋葉枯病發病率逐年降低。據江蘇省農科院檢測,2005年本地越冬代灰飛虱成蟲帶毒率為46.15%,一代成蟲帶毒率為57.6%,感病品種水稻條紋葉枯病的平均發病率為16.5%;2014年檢測結果,越冬代和一代灰飛虱成蟲條紋葉枯病帶毒率為0,田間基本查不到水稻條紋葉枯病病株。
在一代灰飛虱從麥田向水稻秧田遷移高峰期前,使用防蟲網覆蓋水稻秧苗,將灰飛虱阻隔在防蟲網外,防止灰飛虱為害秧苗、傳播條紋葉枯病和黑條矮縮病,同時防蟲網還可阻隔二化螟、大螟在秧苗上產卵。據測算,使用防蟲網物理隔離,可減少水稻秧田中農藥使用次數3~4次。
近年來,由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鹽都區直播水稻種植模式一直占有一定比例,且直播稻與移栽稻相比,落谷期相差30 d左右,基本避開了灰飛虱傳毒高峰,大大減輕了條紋葉枯病的發生和危害。同時,通過科學施肥、合理密植來增強水稻抗病能力,并營造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田間小氣候環境。如在水稻生產上,通過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分段施肥、重施基肥和促花肥、輕施分蘗肥和保花肥、適時擱田等技術,做到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能提高水稻群體質量,增強植株抗逆力,從而顯著減輕水稻紋枯病、稻瘟病、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病蟲害的發生程度。
利用大螟、稻縱卷葉螟的趨光性和趨化性,在水稻田間安裝太陽能殺蟲燈,放置稻縱卷葉螟、大螟性誘劑,誘殺稻縱卷葉螟和大螟成蟲,減輕田間蟲害發生程度。如在綠色防控核心示范區放置船形性誘捕器3334套、頻振式太陽能誘蟲燈1000盞。據2015年調查,單個船形性誘捕器半個月最多可誘殺稻縱卷葉螟92頭、大螟24頭,打破了害蟲性別平衡,降低了害蟲的繁殖力,減少了田間有效卵量,減輕了蟲害的田間危害程度。
水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是種傳系統性病害,一旦發生,無有效藥劑防治。通過推廣應用17%殺螟·乙蒜素EC、20%氰烯·殺螟丹EC浸種,可有效控制水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危害,達到防病增產的目的,且大大減少了田間盲目用藥。目前,該技術在當地水稻機插秧上應用達100%。
在防治稻縱卷葉螟、大螟等害蟲時,每667 m2用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WDG 5 g、200 g/L氯蟲苯甲酰胺SC 10 mL,可分別比常規每667 m2用48%毒死蜱EC100 mL的農藥有效成分含量減少99.48%和95.83%。在防治白背飛虱和褐飛虱、且田間蛛虱比大于1∶5時,選用烯啶蟲胺、吡蚜酮等環境友好型藥劑,在稻飛虱低齡若蟲期使用,既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又能保護稻田蜘蛛種群,維持生態平衡。注意,對不同殺蟲機理的藥劑要交替輪換使用,以防止害蟲的抗藥性急劇上升。
水稻綠色防控模式自2012年實施以來,鹽都區累計推廣應用總面積達1.69×105hm2,與原防控模式相比,水稻總產值增加6052.31萬元,總成本節省1908.36萬元,累計新增純收益7727.47 萬元。
水稻綠色防控模式與專業化統防統治相融合,可減少農藥使用次數2次左右,減少防治用工,降低生產成本,實現了節本增效,有效解決了農村勞動力短缺等問題,同時參與機防的農村留守人員還增加了勞務收入。
水稻綠色防控模式中農藥使用次數減少,對病蟲害的控制效果良好,延緩了病蟲抗藥性的產生,降低了稻米中的農藥殘留,有效控制了農業環境污染。
為全面實現農業部提出的“到2020年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鹽都區成立了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推進領導小組和技術小組,分工明晰,責任到人,采取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推進,確保水稻豐產、優質,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在水稻全生育期,嚴格按照《江蘇省農作物主要病蟲害預測預報與防治》中的辦法進行調查、匯總、分析,準確測定病蟲害的發生程度和發生期,并及時向全區發布病蟲發生趨勢預報,科學指導防治,為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充分利用電視時效性強、覆蓋面廣的特點,依托市、區的電視臺、廣播電臺等地方主要宣傳媒體,通過“串場星空”“植保專欄”等欄目及時發布領導重要講話、防治技術意見、專家技術指導等信息,近4年來在電視發布預報14期、播放專題8期、播放游動字幕7期,在廣播電臺廣播宣傳34次;同時還利用鹽都現代農業網、鹽都植保網和農信通等新媒體,每年發布病蟲情報28期左右,推送農信通短信,發送水稻病蟲信息7~9期,收信人達1800~2200人次。
在綠色防控模式推廣方面,政府和相關部門協調推進,從培訓懂技術的農民合作社成員和家庭農場主入手,由點到面逐步推廣,進行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示范,并組織農戶現場觀摩,以提高綠色防控模式的技術應用到位率。同時,區政府、區農委和植保站召開綠色防控專題會議和培訓班累計達63期、培訓人數達2564人次,組織田間觀摩和現場指導8次、參與人數達318人次,印發水稻病蟲防治技術方單4期、總份數達42.5萬份,印發總體防治通告4期、總份數達2.2萬份。此外,通過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面對面地將綠色防控技術傳授給種田大戶,并利用田間測報和物資配送的時機,直接指導到農戶田間、地頭,每年受指導農戶達230~300人次,如各鎮(街道)農技服務中心人員在水稻穗期病蟲防治的關鍵時段,實行包干到村,技術宣傳、指導到田間地頭,有力確保了綠色防控工作的開展。
為提高綠色防控模式的實際應用和推廣效果,鹽都區采取了以抓綠色防控與專業化防治相融合的模式,做給農民看、帶動農民干,使當地水稻病蟲防治效果和增產效果顯著,省工省本優勢明顯,生態環境大為改善。截至2016年,鹽都區登記注冊的病蟲專業化服務組織達30個,從業人數達3289人,擁有各類機動機械達3377臺(架),在水稻生產上4年累計統防統治面積達91866.67 hm2次,統防統治覆蓋率達57.4%。
主要表現在:(1)鹽都區農村小規模種植農戶仍然較多,種地農民多為婦女和老年人,對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有一個認識的過程,部分農民仍依賴于農藥經銷商的宣傳,盲目用藥[12]。(2)鹽都區農藥經營渠道多元,主要有農業部門、供銷部門以及個體經營3個渠道,農藥經銷商往往只注重病蟲防治效果而忽視對天敵的保護和利用,而不合理用藥往往會造成稻田蜘蛛等害蟲天敵大量減少,甚至全軍覆沒。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對綠色防控知識的宣傳,不斷提高農戶的綠色防控意識。
由于農產品品牌建設不足,目前應用綠色防控模式生產出的優質稻米沒有真正實現優質優價。建議由地方政府牽頭,為采取綠色防控模式生產出的優質稻米創立品牌,同時建立大米溯源信息平臺,搭建消費者與農產品加工企業之間的誠信溝通橋梁,不僅能讓消費者購買綠色大米時買得放心、吃得安心,更能解決安全綠色稻米“優質不優價”的問題,進一步提升農戶應用綠色防控模式的經濟效益。
目前鹽都區的施藥器械以小型手動或電動噴霧器為主,專業化防治組織的規模與服務范圍仍較小[13],全程承包病蟲草害防治并不能達到全覆蓋,導致農藥利用水平整體偏低。因此,建議政府加大對農業機械的財政補貼,以全面提升鹽都區的高效藥械裝備設施條件。
[1] 成曉松,張俊喜,仇彩云,等.江蘇稻田蜘蛛種群及優勢種調查研究[J].上海農業科技,2010(1):130-131.
[2] 成曉松,張俊喜,胡春林,等.稻田蜘蛛種群消長規律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14):195-197.
[3] 張俊喜,胡春林,成曉松,等.稻田蜘蛛的特性及利用[J].浙江農業科學,2013(1):50-55.
[4] 程家安,朱金良,祝增榮,等.稻田飛虱災變與環境調控[J].環境昆蟲學報,2008,30(2):176-182.
[5] 祝增榮,程家安.中國水稻害蟲治理對策的演變及其展望[J].植物保護,2013,39(5): 25-32.
[6] 劉某承,白艷瑩,曹智,等.稻田病蟲害生態防控模式及其在西南地區的應用[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2,20(6):734-738.
[7] 張俊喜,王凱,李紅陽,等.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方法探討[J].江蘇農業科學,2016,44(9) :166-168.
[8] 張俊喜,胡春林,成曉松,等.九種農藥對稻田蜘蛛的影響及其對飛虱的防治效果[J].江西植保,2011,34(3):107-110.
[9] 成曉松,張俊喜,胡春林,等.不同肥料種類對稻田蜘蛛及飛虱種群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 2010(6):1134-1136.
[10] 秦吉洋,吳庭友,張橋,等.稻田蜘蛛對稻飛虱的控制作用及吡蚜酮對蜘蛛種群動態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0(6):179-181.
[11] 張俊喜,胡春林,成曉松,等.不同肥料種類對稻田蜘蛛及飛虱種群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0(6):1134-1136.
[12] 陳永明,林付根,王鳳良,等.鹽城市開展植保專業化防治服務的體會[J].中國植保導刊,2008,28(12):41-42.
[13] 林付根,陳永明,朱漢清,等.鹽城市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現狀與可持續防控[J].中國農業信息,2014(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