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鵬 吳立峰 (上海市農業科技服務中心 200335)
“三農”工作始終是我國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我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模式向現代化模式轉型的關鍵時期,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促進“三農”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手段。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投入的不斷增加,我國農業科技成果數量顯著增加,通過在《中國科技項目創新成果鑒定意見數據庫(中國知網版)》中檢索(2017)發現,農業科技成果數量達114 134條[1],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比例卻一直較低[2-4]。隨著2015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修訂出臺,國務院、農業部及各級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法規,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做出了明確的引導和規定,這為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為給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有序推進提供參考,分析了我國當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對策措施,以供參考。
農業科技創新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保障,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助推農業科技創新發揮源動力的催化劑、加速器和放大器,農業科技成果只有在生產上得到應用,才能真正地服務于“三農”[2]。然而傳統的農業科研項目研究與農業產業發展、市場需求存在一定的錯位,農業科研項目選題與生產存在一定的脫節,導致大部分農業科技成果與產業發展連接不緊密、創新性差、轉化價值不高甚至不具備轉化價值,從而使得農業科技成果整體轉化率偏低。據統計,我國每年有6 000~7 000項農業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的轉化率僅為30%~40%,遠低于發達國家(美日等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為70%~80%,德英法等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高達90%[4])。
新形勢下,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我國“三農”工作中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5]。然而,現行的農業科研管理考評體制與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大環境存在明顯的“滯后”現象。“重研究,輕轉化”“職稱科研”等現象較為普遍,科研院所對科研人員主要以其發表的科研論文數量、發行刊物的級別進行評價考核,對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考核參考的比重較低。同時,農業科研人員也往往缺乏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視,缺乏對成果轉化后引起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考量,僅注重成果和論文的“數量”,而忽視“質量”,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科技成果切實有效地實現轉化。
目前,大部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都是通過自主“協商買賣”來實現的,缺乏各類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服務機構的有效介入。現存的大學科技園、科技孵化器、產業化基地等中介機構大多存在市場、競爭和服務意識不強以及缺乏專業的農業科技成果價值評估、管理等復合型人才等問題,還未能真正滿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需要,且成果轉化的媒介作用未能充分發揮,與市場經濟和技術創新的發展不協調。
基層農技推廣是助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抓手。先進農業科技成果的及時傳播推廣,可以有效地發揮其促進農業生產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我國整體基層農技推廣工作來看,其農技推廣功能定位滯后于現代農業發展和市場發展的要求,技術延伸到產業發展的服務功能不強,在推廣機制、宣傳方式、重視程度等方面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確立以市場為導向、產業發展需求為基礎的農業科研項目立項機制,推動農業科研立項從“立項-研究-成果-再立項”的舊模式逐步向“市場-立項-研究-成果-市場”的新模式轉變,有效協調“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倡導產、學、研、用合作,以需求引導和規范供給,將科研項目立項方向與市場、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
采取符合農業科技創新特點和農業生產應用實際的成果評價方式,不僅以SCI、EI等收錄論文和授權發明專利數量作為評價標準,還需加大技術創新原創性以及潛在和現實經濟效益在獎勵中的權重[2]。要強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考核,要求農業科研項目承擔單位在項目申報時就要明確其對成果轉化的計劃與責任,且考核單位要將相關指標納入項目驗收、績效考評與后期評估的考核體系中。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發展面向市場的新型農業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機構”,即專業化成果轉化、孵化機構和中介服務平臺是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支撐。一要鼓勵發展各類農業專業化成果轉化中介服務機構,從而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代理、評估、金融、保險等方面的專業服務。二要搭建農業科技成果信息交匯與發布平臺,各涉農科研院所、高校可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成果信息交匯機制,在不泄露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的前提下,定期向社會發布農業科技成果和相關知識產權信息,并提供農業科技成果的信息查詢、信息篩選、信息對接等服務。三要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的建設,在轉化過程中,積極引入第三方中介服務機構為成果轉化交易提供法律咨詢、商務洽談、資產評估、質押融資、保險等交易配套服務。四要通過公開平臺實現農業科研機構及院校的農業科研成果與企業需求進行對接,從而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的深度結合,建立符合農業科技創新規律和市場運行規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基層農技推廣服務直接面向農業生產第一線,是農業科技成果“落地開花”的“橋頭堡”。要繼續完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強化農業科技推廣,支持農技推廣人員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合作,加強試驗示范、人才培養、培訓推廣等職能,落實基層農技推廣經費投入等,盡快建立能適應社會主義經濟新常態需要的多層次和多功能的科學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增強推廣活力,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建立農業科研人員流動機制,鼓勵農業科研人員到企業兼職、從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或離崗創業。相關涉農科研院所、高校應加快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評價機制,制定可操作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評價細則,完善農業科技人員職稱評價與晉升體系。要積極宣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好經驗、好做法,對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及時總結,并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宣傳推廣,以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宣傳力度,確保相關政策有效落地,營造有利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良好社會氛圍。
[1]周星星,劉建峰,尹艷.中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建議[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22):4412-4419.
[2]蔡彥虹,李仕寶,饒智宏,等.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2014(6):8-10.
[3]王樹進,李彩霞.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分析與對策[J].科技與經濟,2005,18(5):27-29.
[4]王丹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原因分析[J].中國農業信息, 2013(15):240.
[5]趙志剛,羅瑞萍.科研育種單位發展種業企業對策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09(16):34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