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鳳 (上海市浦東新區農業服務中心航頭站 201316)
樊佳櫻 (上海市浦東新區農機技術推廣站 201202)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正在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拓展農業功能、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進程。農業是承載農民增收、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載體。鑒于上海市浦東新區航頭鎮農業呈現以種植業為主體、多種農業產業全面發展的現實,筆者通過剖析航頭鎮目前的農業發展情況、存在問題,提出了相對應的發展建議,以期進一步調整航頭鎮農業發展方向和戰略對策,促進其健康有序發展。
航頭鎮占地面積60 km2,位于浦東新區西南部,與奉賢區、閔行區接壤,素有浦東“金三角”之稱。航頭鎮共有村民委員會13個,村民小組243個;截至2016年底,有農業戶籍人口14 782人,農戶數22 747戶,其中純農戶數4 278戶,農業勞動力35 122人。目前航頭鎮有運行較好的合作社11家、家庭農場40家、農業龍頭企業8家、綠色食品認證企業3家、無公害產品生產單位22家,涉及農產品146個。
航頭鎮是浦東新區的主要蔬菜生產區,也是農業大鎮,農業呈現以種植業為主體、多種農業產業全面發展的態勢。航頭鎮基本農田保護責任面積2 024 hm2,占浦東新區總面積的7.39%;糧食種植面積1 101.9 hm2,占全區總面積的6.16%;經濟果林種植面積266.7 hm2,占全區總面積的7.63%;常年菜田面積504.4 hm2,占全區總面積的9.38%。另外,為達到浦東新區成為生態模范城區的目標,航頭鎮有序推進畜禽養殖減量化進程,目前規模化飼養場僅剩浦東雞保種場1家;羊飼養戶12戶,存欄數約1 900頭。航頭鎮水產養殖業趨于穩定,共有水產養殖戶47家,養殖面積46.7 hm2,其中持有水域灘涂養殖證的有9戶、養殖面積23.3 hm2,未持證的有38戶、養殖面積23.4 hm2。
政府對道路、明溝、曬場、糧倉、灌區改造、場地、庫房、看護用房等基礎設施的項目投入較少,糧食作物的田間排灌設施破壞嚴重,各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只能自行購買小型水泵進行灌溉及排水,離農業現代化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航頭鎮雖有11家合作社、40家家庭農場、8家農業龍頭企業,但總體帶動能力不夠強,缺乏現代營銷的意識和方法。同時,土地流轉也不夠規范,少數農戶將承包土地私自流轉給外來種植戶,導致部分家庭農場規模不成片、土地不集中。此外,由于土地經營權不穩定,導致良田廣種薄收,造成了一定的資源浪費。
目前,航頭鎮擁有的農業品牌有上海古鶴果蔬專業合作社的“長圣”梨和桃子、上海福茂食用菌有限公司的“玉之山”金針菇、上海農夫果園的“真一”獼猴桃和梨,品牌多、精品少,缺乏具有全國性知名度的農產品,這對市場開拓和宣傳都有不利的影響,使得農產品轉化增值能力弱,不能將品牌效應完全發揮出來。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方興未艾,要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關鍵在于人才和科技的支撐。而航頭鎮目前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知識單一、服務方式陳舊,面臨農業經營主體中科技人才短缺的難題。
大力支持經濟冷庫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并提倡冷庫共享,以延長綠葉菜、獼猴桃、水蜜桃等主要經濟作物農產品的存放時間,最大限度地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加強和完善農業信息、農業科技、地產農產品檢測、植保、農機、農資農藥、農產品營銷會展、農業保險、農業氣象預警等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建設,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
著力培育集約化、專業化、現代化的農業經營主體,鎮農投公司、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著重負責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流通及田間生產的服務,家庭農場負責田間作業環節的“兩頭統,中間分”。同時,進一步探索“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鎮農投公司+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1]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合發展模式,通過在農業生產領域分工協作、抱團發展,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率,帶動本地種養業農產品銷售,實現區域共贏。
浦東新區將在“十三五”期間按照“一帶、一心、一區、十園”的空間布局,建設10個農業示范基地園區。航頭鎮應主動借鑒集火龍果種植、采摘、觀光、科普于一體的合慶火龍果基地的創園經驗,充分利用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產業優勢,嘗試建設集種植、觀賞、采摘、冷藏保鮮配送、展示營銷、科技教育及深加工為一體的規模化特色產品生產展示和營銷配送基地。
航頭鎮應利用緊鄰迪斯尼的地域優勢,建議在原有的牌樓村、長達村2個美麗鄉村示范村的基礎上,加大投資力度,積極展示農村生態美和江南水鄉風光,進一步推進市級、區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的創建,增加與迪斯尼的呼應和互動,形成迪斯尼輻射區,使航頭鎮各村成為宜游、宜業、具有市民農園特質的美麗鄉村。
立足于航頭鎮農產品“整體性、聯盟性、共創性和可持續性”的設計和培育理念,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資源,通過3~5年的努力,著力打造2~3個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品質佳、叫得響、能夠展現航頭特色的農業品牌,利用品牌效應,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2]。
農業人才隊伍建設是實現現代農業高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件,應大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抓住“多方聯動、資源共享”這個機會,搭建健全的信息平臺和暢通的人才培養渠道,針對合作社農企高管、農村帶頭人、農技推廣人員等不同類型的人才,分層、分面、有針對性、側重性地提供支持,激勵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積極投身于航頭“三農”和“二次創業”中,提升農業人才的科技創新水平。
[1]彭海紅.大力推進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多樣化發展[J].前線, 2014(1):45-47.
[2]王煒.基于品牌視角的現代農業發展對策研究①[J].中國商論, 2016(27):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