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景濤 黃成志 雷樹凡 劉忠賢 蘇 建 黃文章(重慶三峽農業科學院,重慶市萬州區 40455;重慶市萬州區育種站 40400)
池塘水產養殖能增加農民收入,滿足市場對水產品數量持續增加的需求。但長期進行池塘水產養殖,會因飼料和養殖動物的排泄物等引起水質變差,導致水體富營養化,而水體富營養化帶來的魚類疾病也會明顯增多。因此,通常情況下,池塘水產養殖大約1個月即需徹底換水1次,但養殖水體排放會進一步加劇河流、湖泊的污染。國內外相關學者都已開始重視由池塘養殖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并進行了一系列的相關研究和探索[1]。目前,種養結合的生態修復方法是解決養殖水體富營養化的有效舉措[2,3],其中以稻田對各種養殖水體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為顯著[4,5]。在此背景下,筆者通過多年試驗探索,研究總結出一套適宜于水產養殖池塘“稻-魚”共生條件下的水稻栽培模式?,F對該技術模式的相關技術要點進行總結,并對其產生的效益進行分析,以促進該技術模式的推廣應用。
“稻-魚”共生水稻栽培模式是在池塘進行正常水產養殖的前提下,以浮床為載體在池塘水面進行水稻種植,將傳統池塘水產養殖與水稻種植相結合的新型水稻種植模式。由于池塘內水稻生長全程以水體中的營養元素作為養分,因此,對由于飼料和水產養殖動物排泄物造成的水體富營養化有明顯的改善效果。
選擇擠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作為浮床載體。XPS具有完美的閉孔蜂窩結構,該結構使XPS板具有吸水性極低(幾乎不吸水)、熱導系數低、抗壓性和抗老化性高等特點。“稻-魚”共生水稻栽培中所用XPS板宜選用規格為1.2 m×0.6 m×0.05 m的板,根據水稻種植密度可在每塊XPS板上均勻開圓孔10、15、18、21個,圓孔直徑為13 cm。選擇直徑適宜的塑料缽裝入栽培基質后放置于XPS板的圓孔中。
要求池塘深度為2.5 m以上、水深1.5~2.5 m,一般池塘水面的15%~20%可用于鋪設XPS板作為浮床并種植水稻。將XPS板(橫向或縱向)整齊放置后用尼龍繩相對固定,形成寬度為0.6 m或1.2 m的水稻種植小區,各小區之間預留空間作為后續的秧苗栽插、管理及稻谷收獲的通道。
每年4月下旬左右,池塘水溫較低,魚料投喂相對較少,池塘水體中的營養物質含量相對較低,為保證水稻苗期有充足的養分,可選用池塘底泥作為栽培基質。利用池塘底泥,不僅能為秧苗生長提供養分,還可以減少雜草對水稻生長的影響。
由于池塘浮床水稻僅固著于塑料缽中的少量泥土上,水稻生長后期容易因“頭重腳輕”而倒伏,因此,“稻-魚”共生水稻栽培時應選擇株高中等、根系發達、活力強、具有較強支撐能力的水稻品種,同時還應兼顧分蘗力、產量、米質、抗倒性、耐低肥等的品種。根據篩選試驗結果,推薦“萬優66”“豐優香占”“宜香優2115”等品種作為重慶地區“稻-魚”共生水稻栽培的品種。
水稻栽培方式可選擇傳統育秧移栽和人工直播兩種方式,移栽可以確保秧苗質量、基本苗數及種植均勻度等,進而提升水稻群體質量及產量;直播則可大大降低勞動強度,節省人力、物力。
由于旱育秧移栽后,根系生長具有一定的暴發力,根系優勢明顯,新根發生數和長度等性狀極顯著高于濕潤育秧,有利于水稻生長后期的抗倒及干物質積累。因此,池塘浮床水稻種植時推薦使用旱育秧移栽方式。
采用直播時,應當選用池塘底泥作栽培基質,播種時應保持基質為水分充足的稀泥狀,且基質在花缽中的高度不宜高出水平面,以免后期基質失水影響水稻種子萌發。水稻種子宜經過消毒催芽后直接嵌入栽培基質中,每個花缽播2~3粒即可。
由于水稻秧苗生長前期水產養殖池塘水體中的肥力不夠,易造成水稻前期分蘗不足及后期有效穗數偏少。鑒于此,移栽或直播時可適當提高種植密度,通過增加基本苗數來增加有效穗數,進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據試驗,當每塊XPS板開孔數為21個、秧苗栽插密度每667 m2為19 454穴時,稻谷每667 m2產量可達500 kg左右,比每塊XPS板開孔10、15、18個的產量明顯提高。
水稻在整個生長過程中以池塘水體中的養分為營養物質,不需要額外施用任何肥料。同時,為保證池塘養殖水產品的絕對安全,不能施用任何化學藥劑對水稻進行病蟲草害防治。但由于浮床種植小區間隔較大,通風透光性較好,稻瘟病等病害近乎零發生。對螟蟲等害蟲可通過安裝誘蟲燈進行物理防治。此外,使用池塘底泥作為栽培基質可顯著降低雜草危害。
水稻成熟后,可利用漁船或人工將浮床牽引至池塘邊對水稻進行收割,并及時晾曬稻谷并保存。
“稻-魚”共生模式下,水稻每667 m2產量為500 kg,按無公害稻谷8元/kg計算,扣除種子每667 m2投入30元、浮床每667 m2投入1 200元、人工每667 m2投入300元,每667 m2稻谷可凈收益2 470元。
“稻-魚”共生模式可改善水質,減少魚病發生,降低防治成本,每667 m2用藥成本約減少150元;水質的改善,能提升水產品質量,間接提高了水產品價值;此外,可避免或減少池塘換水,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能較大幅度地節約水資源。
“稻-魚”共生模式可以凈化養殖水體,減少面源污染,有利于促進重慶東北地區的水源保護工作。
“稻-魚”共生模式下的浮床水稻種植具有以下優勢:(1)可以改善水體生態環境,減輕面源污染。(2)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3)水稻種植全程不施用化肥和農藥,可提升大米質量。(4)池塘種稻可以增加水稻種植面積,提高當地水稻總產量。(5)池塘種稻在對養殖水體進行有效凈化的同時,各種養分也得到了循環利用,實現了池塘水產養殖和水稻種植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因此,該技術模式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1]宋超,孟順龍,范立民,等.中國淡水池塘養殖面臨的環境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26):89-92.
[2]周世玲,房巖,孫剛,等.浮床水稻對水中N、P的去除作用[J].廣東農業科學,2013,40:123-124.
[3]沈寅寅,施儉,包士忠,等.“稻-蝦-鱉”共生模式及技術要點[J].上海農業科技,2016(6):152-153.
[4]陳柏湘.稻田對池塘養殖廢水的凈化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9.
[5]馮金飛,李鳳博,吳殿星,等.稻作系統對淡水養殖池塘富營養化的修復效應及應用前景[J].生態學報,2014,34(16): 4480-4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