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婷 徐建峰 張 益 周文賢 (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林業(蠶桑)站 215400)
蔡 平 (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學院,江蘇省蘇州市 215123)
咖啡木蠹蛾(Zeuzera coffeaeNietner)和梨豹蠹蛾(Zeuzera pyrinaL.)是蘇州地區常見的蛀干類木蠹蛾害蟲,近年來對重陽木、黃山欒樹、石榴、櫻花、木槿等園林樹木的危害嚴重,造成大量枝梢枯死,極大地影響了樹體生長和景觀效果。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自2015年起連續多年進行這兩種害蟲的田間調查和防治技術研究,積累了一些經驗。現將相關研究結果報道如下,以期為相關單位開展防治提供借鑒。
咖啡木蠹蛾亦稱咖啡豹蠹蛾、棉莖木蠹蛾,梨豹蠹蛾又稱六星豹蠹蛾、六星黑點木蠹蛾、豹紋木蠹蛾、胡麻布木蠹蛾,均屬鱗翅目(Lepidoptera)木蠹蛾科(Cossidae)豹蠹蛾屬(Zeuzera)[1-3]。前者分布于北京、新疆、甘肅、陜西、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云南、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市),后者分布于甘肅、河北、天津、河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云南、海南等省(市)[2]。
據記載,咖啡木蠹蛾的寄主有石榴、梨、蘋果、櫻桃、櫻花、貼梗海棠、垂絲海棠、桃、核桃、山核桃、薄殼山核桃、油柿、棗、懸鈴木、重陽木、香椿、刺槐、桑、泡桐、杜仲、楊樹、白蠟、無患子、欒樹、楓楊、烏桕、板栗、麻櫟、青岡、槭、榔榆、柳杉、水杉、檀香、番石榴、咖啡、荔枝、龍眼、桉樹、木麻黃、羊蹄甲、洋紫荊、相思樹、柑桔、枇杷、白蘭花、廣玉蘭、茶、山茶、山麻桿、紫穗槐、大葉黃楊、杜鵑、葡萄、金銀花、蓖麻、棉花等24科50 多種植物。梨豹蠹蛾的寄主有核桃、懸鈴木、珊瑚、棗、楓楊、石榴、梨、蘋果、桃、櫻花、梅、柳、楊、榆、丁香、油橄欖、油梨樹等[2,6]。
據調查,在蘇州地區咖啡木蠹蛾的寄主有重陽木、石榴、黃山欒樹、楊梅、杜鵑、木槿、桂花、櫻花、梅、日本早櫻和日本晚櫻;梨豹蠹蛾的寄主有黃山欒樹、石榴、重陽木、絲棉木、木槿、柿和日本早櫻,其中,黃山欒樹、木槿、絲棉木為新發現的寄主,兩種害蟲皆對黃山欒樹、重陽木、石榴危害嚴重。
兩種害蟲均以幼蟲蛀害新梢和多年生枝,造成枝條枯死,被害處以上的枝條易受風折,且受害植株的樹勢衰弱。
成蟲體長11~26 mm,翅展25~55 mm;全體灰白色,胸部背面有6個藍黑色圓點,翅脈間密布大小不等的藍黑色短斜紋,后翅外緣有8個近圓形藍黑斑點。雌蟲體型大于雄蟲,觸角為絲狀;雄蟲觸角基半部為羽毛狀,端半部為絲狀[2]。
卵橢圓形,長約0.9 mm,初產時為淡黃色,孵化前變為棕褐色[4]。
幼蟲初孵時體長1.5~2.0 mm,呈紫黑色,老熟時體長約30 mm,呈暗紫紅色;前胸背板黑色,后緣有刺突3~4列;中胸至腹部各節有橫列的黑褐色瘤粒狀突起,突起上著生1根白毛;腹部末端臀板為黑褐色。
蛹體長16~27 mm,長圓筒形,呈紅褐色;頭頂有尖的突起,腹部3~9節有小刺列,腹部末端有6對臀棘。
成蟲體長33~35 mm,翅展50~75 mm。全體為白色,胸部背面有6個藍黑色斑點,腹部具藍黑色橫紋;前翅密布藍黑色斑點,前緣、外緣、后緣及中室的斑較粗,其余較窄;后翅除后緣區外均密布藍黑色斑點,外緣中部的斑稍粗。雌蟲體型大于雄蟲,觸角為絲狀,前翅上藍黑色斑點多于雄蟲;雄蟲觸角基半部為羽毛狀,端半部為絲狀。
卵呈橢圓形,長約1.2 mm,初產時為淡黃色,后變為橘黃色。
幼蟲老熟時體長27~45mm,呈玫紅至暗紫紅色,尾部呈淡黃色;前胸背部具黑色斑,后半部密布黑色小刻點;中胸至腹部各節具有成橫列、黑褐色瘤粒,瘤粒上著生1根白色細毛。
蛹體長18~36 mm、長圓筒形、黃褐色。
咖啡木蠹蛾在蘇州地區1年發生2代,以幼蟲在被害枝條的蛀道中越冬。翌年3月中旬越冬幼蟲開始取食,4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化蛹,第1代成蟲期為5月上中旬至6月下旬,5月下旬為羽化盛期,5月底至6月初開始出現第1代幼蟲,6月為幼蟲發生高峰期。第2代成蟲期為8月初至9月底,8月上旬開始出現第2代幼蟲,9月為幼蟲發生高峰期,10月底至11月初幼蟲停止取食,在蛀道內吐絲綴合蟲糞和蛀屑封閉兩端越冬[5]。
翌年春季旬均氣溫達8 ℃以上時,越冬幼蟲開始蛀食活動,在被害枯枝內繼續取食或轉枝為害,正在發葉的枝條被蛀害后,新葉和嫩枝很快就會枯萎[7]。化蛹前老熟幼蟲于被害枝干的上方橫向咬破蛀道,在樹皮上形成1個近圓形的羽化孔蓋,其邊緣與樹皮大體已分離,再于羽化孔蓋下方8~12 mm處橫向咬1個小孔口與外界相通,然后在羽化孔蓋與通氣小孔之間吐絲綴合木屑堵塞蛀道的兩端筑成蛹室,經過2~3 d的預蛹,進入不食不動的蛹期。
成蟲多在夜間羽化,羽化前蛹體借助腹部的刺列移動至羽化孔口處,再利用尾部蠕動產生的前進力頂破羽化孔蓋,蛹的大半外移出羽化孔。成蟲破蛹殼鉆出后順枝干短距離爬行,蛹殼多數大半露于羽化孔口外,待兩翅完全展開后即開始飛行。成蟲晝伏夜出,具趨光性、趨糖酒醋液性和趨嫩綠性。白天多在枝葉濃密、背陰的葉片背面或雜草叢中隱蔽不動,傍晚至次日日出前活動,活動高峰在21:00—22:30。夜間取食、交配交錯進行。羽化后當晚交配,一般只交配1次,部分交配2次。雌蟲交配后1~6 h開始產卵,卵多產在芽腋、嫩枝梢尖或葉片上、樹皮縫隙、被害枝干的孔道內。卵為單粒或數粒,10多粒粘結成卵塊。產卵期1~5 d,雌成蟲一生可產卵256~1 025粒,分多次產出。
幼蟲孵出后吐絲結網覆蓋卵殼或尚未孵化的卵,群集于網絲下取食卵殼,1~2 d后轉移擴散,從嫩枝的葉片主脈、芽眼、腋芽處蛀入,在木質部內取食3~5 d后,被害處以上的枝葉立即枯死。隨后幼蟲鉆出向下移至1、2年生枝條近基部處轉蛀,侵入后先環蛀一周,再由髓心向上蛀,并每隔一段距離咬出一個圓形排糞孔,初孵幼蟲糞便為粉末狀、黃白色,2齡后糞便為圓柱形、黃褐至黑褐色。被蛀枝條很快萎枯,且易風折。幼蟲一生多次轉枝為害,且隨蟲齡的增大,轉蛀的枝齡越高,造成多枝枯萎、折斷。林地自6月開始相繼出現當年被害枯死的新梢和枝組,尤以黃山欒樹受害最為嚴重底至;8月間重陽木被害枝組紛紛風折落地。幼蟲于10月底至11月初停止取食,在蛀道內吐絲綴合蟲糞和蛀屑封閉兩端越冬。
天敵有寄生幼蟲的長體繭蜂、繭蜂、串珠鐮刀菌和病毒。
梨豹蠹蛾在蘇州地區1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被害枝條的蛀道中越冬。翌年春季越冬幼蟲繼續取食,4月上旬開始化蛹,4月中下旬蛹開始羽化出成蟲,羽化盛期為5月上旬至6月上旬。5月卵開始孵化出幼蟲,初孵幼蟲先在表皮層蛀食,后蛀入木質部,低齡時為害當年生枝條,長大后轉蛀2~6年生枝干。成蟲活動、幼蟲蛀食習性同咖啡木蠹蛾[2]。
鑒于咖啡木蠹蛾和梨豹蠹蛾的生活習性相似,通常混合發生,可采取下列綜合防治措施。
春季樹木發芽后,凡未發芽的枝條一律剪除;兩種害蟲發生季節根據木屑、蟲糞、蟲孔來判斷枝條內是否有蟲,然后自最后一個蟲孔剪去枝條,一直剪到蟲道的最底端。
將修剪和風折的蟲枝放在紗籠(箱)內,待天敵寄生蜂羽化飛走后,集中燒毀蟲枝和木蠹蛾蟲體。
在成蟲發生期,每5 hm2林地或每間隔120 m設置1盞頻振式殺蟲燈,掛燈高度略超過樹冠,燈下設置糖醋毒液盆,每天傍晚開燈、次日凌晨關燈,誘殺成蟲。
兩種蟲害發生較重的林地,根據頻振式殺蟲燈測報的成蟲發生盛期(一般在5月中旬、6月上旬及6月下旬),用20%三唑磷EC 1 500倍液[8]、2.5%功夫菊酯EC 1 500倍液、40%速撲殺EC 1 000倍液、48%樂斯本EC 2 000倍液或75%滅蠅胺WP 3 000倍液樹上噴霧,每隔15 d左右噴1次藥,連噴2~3次。重點要針對當年生新梢進行噴霧,且上述藥劑應注意交替使用。若能連年采取以上措施綜合防治,則能有效控制這兩種害蟲的為害,且防治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