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希玉 國興君 馬華興
泰山位于山東省中部,隸屬于泰安市。泰山實際海拔高度并不太高,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但就歷史政治及文化的地位而言,全國的許多大山與之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泰山素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長”“天下第一山”之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泰山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泰山”之稱最早見于《詩經》。《詩經》中收了一首歌頌魯僖公時國力強盛的詩篇《魯頌·宮》,這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是《魯頌》的第四篇,此詩以魯僖公作宮為素材,廣泛歌頌僖公的文治武功,表達詩人希望魯國恢復其在周初時尊長地位的強烈愿望。詩中寫道“泰山巖巖,魯邦所瞻。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于海邦,淮夷來國。莫不率從,魯候之功。”意思是把泰山這座魯國北面的大山當作魯國的靠山,一方面魯國因在其旁屢受禍患而擔憂,一方面魯國也因倚此大山而感到榮幸。
圖1 顯慶岱岳觀造像記碑
圖2 唐代詩人王翰像
“泰山巖巖”一詞還出現在泰山碑刻中。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并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對泰山仰慕備至,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余處古建筑群,2200余處碑碣石刻。在屈指可數的唐代泰山石刻中有一處與唐室及道教密切相關,為我們了解當時泰山道教活動及其與唐朝政治生活的關系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這處石刻就是現存泰山岱廟東碑廊內,以形制與內容而著稱于世的雙束碑,全稱《顯慶岱岳觀造像記碑》(見圖1)。此碑原立泰山老君堂院內,“文革”期間移岱廟保存,現存岱廟碑廊。碑立于唐顯慶六年(公元661年),為唐高宗以后六帝一后(高宗、中宗、睿宗、玄宗、代宗、德宗和武則天皇后)來泰山建醮造像的記事碑。碑座方形,高40厘米。碑身由二石并成,高皆236厘米,厚皆22厘米,左石寬50厘米,右石寬49厘米。頂覆高50厘米的屋脊形石蓋,將二碑身束在一起,故稱鴛鴦碑或雙束碑。銘文刻于碑身四周,每面刻四五層,每層刻l首或2首不等,共刻文30首。在南碑東面第四層《景龍造像記并頌》中有“泰山巖巖兮凌紫氛,中有群仙兮乘白云。”的詩句。該詩句為唐代邊塞詩人王翰(見圖2)所作,收錄在《全唐詩》卷882-24,題為《龍興觀金箓建醮(景龍二年)》。在詩人的筆下,泰山是眾位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之一,描繪了生活在泰山的神仙駕乘白云的悠然自得之情。
泰山不單單因為豐富的自然與文化遺產聞名于世,在泰山周邊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而泰山礦產資源的形成和分布,與泰山的演化過程密切相關。在太古代的泰山雜巖中,形成多種多樣的建筑石材,以及麥飯石、長石、石英石等變質礦產,其中泰山花崗石因賦有“穩如泰山”、“重于泰山”之意,北京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等中國著名建筑均采用泰山花崗石。在古生代時期,形成煤、鋁土、石灰石等沉積礦產,分布在泰山周圍的煤田,是山東省的主要煤產地之一。中生代形成了富鐵礦、銅、鈷、重晶石等內生礦產,分布在泰山的東麓及其南側的富鐵礦石量多質優,是山東省最大的富鐵礦產地。新生代形成了石膏、巖鹽及自然硫等沉積礦產,其中巖鹽分布于泰山南麓的大汶口西北及肥城市邊院鎮一帶,礦區面積36.44km2,儲量75.2億噸,平均含鹽量86.7%,最高98.99%,千米以上礦層總厚度為40米,單層礦床厚度最高達14.98米,為全國特大鹽礦之一。
圖3 山東省鹽業志
圖4 山東省鹽政地圖
說起泰山巖鹽礦床的發現,頗有點“無心插柳柳成蔭”意思。自1957年至1975年,前后跨度18年的時間,先后有山東省煤炭管理局,山東省地質局805隊、濟南二隊、綜合一隊,石油系統等單位,分別以找煤、石膏礦、自然硫、石油、基礎地質工作作為對象進行了地質調查、勘探和研究工作,卻無意中發現了巖鹽礦。1977年4月至1982年6月,山東省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展開了對鉀鹽、巖鹽、石膏礦的普查、詳查工作,證實了大汶口盆地不僅有一個特大型的石膏礦,而且還埋藏著大型巖鹽礦。山東省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通過普查和綜合分析,查明了礦區地質構造、礦層的分布、形態、產狀和空間位置,并確定了礦石的自然類型,圈定了礦區邊界。1984年9月,山東省地礦局正式批準了地質一大隊提交的勘探報告,報告顯示:該礦具有儲量大、品味高、質量好、易開采的特點。
圖5 1988年5月27日肥城縣探采結合井開鉆典禮
隨之,地方政府將巖鹽礦的開發提上議事日程。據1992年6月出版的《山東省鹽業志》(見圖3)記載,泰山巖鹽礦的開發始于1987年7月,由隸屬于泰安市郊區的鹽業公司籌建泰安鹽業化工廠,當時是已投產的山東省唯一礦鹽生產廠家,這一點在1992年的山東省鹽政地圖(見圖4)中也得到證實。該廠設計年產量僅為5萬噸,1989年9月投產,至1990年3月,共生產精制鹽3350噸,平均含純達99.45%,優級品占85%,一級品占15%,這是泰山巖鹽產品品質的首次記載。
圖6 肥城縣第一眼探采結合井鹽芯
在《山東省鹽業志》第十四篇《鹽區企業》第八章—泰安鹽區中,生產廠家僅兩家,除泰安鹽業化工廠外,還有一家肥城縣精鹽廠,該廠隸屬于肥城縣,當時正在籌建中。肥城縣政府1988年3月成立鹽業化工開發指揮部,進行了地質儲量升級工作,并于1988年5月27日在肥城縣邊院鎮東向村舉行首眼探采結合井開鉆典禮(見圖5、圖6),揭開了肥城縣巖鹽開發的序幕。同年8月,肥城縣鹽業化學開發公司正式成立,負責籌建肥城精制鹽廠,通過了肥城精制鹽廠初步設計審查(見圖7),設計年產5萬噸。直至1992年4月,肥城精制鹽廠竣工投產。在當時來說,該廠的竣工投產是肥城縣的一件大事。1992年6月25日,在泰安市、肥城縣主要領導的陪同下,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姜春云,省委秘書長韓喜凱,副省長王玉璽到廠視察工作(見圖8)。從《山東省鹽業志》《山東省泰安市鹽業化工廠大汶口鹽礦試采初步設計》《大汶口盆地東向-漕河涯礦段巖鹽礦儲量升級勘探報告》《山東肥城精制鹽廠廠志》等資料中可以印證,泰山巖鹽資源的開發利用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
在泰山巖鹽開發最初的十多年時間里,最早的兩家巖鹽開發企業中的泰安市鹽業化工廠破產后,新組建了山東岱岳制鹽有限公司,隸屬于山東省鹽務局(山東省鹽業集團有限公司),產能由原來的5萬噸發展到40萬噸。肥城精制鹽廠于2000年10月上收劃轉為山東省鹽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省鹽務局)直屬企業,產能由5萬噸發展到30萬噸。得益于優質的泰山巖鹽資源,兩家企業的產品質量始終優質穩定,其中肥城精制鹽廠投產僅6年的時間,食鹽產品便打入北京市場,并于1998年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定為綠色食品,成為全國鹽產品中的第一家。2000年3月,北京市鹽業總公司總經理劉德良、黨委書記王昶到肥城精制鹽廠考察時轉告企業,該廠產品被指定為“兩會”專用鹽。兩家企業的“東岳”、“魯祥”品牌均為“山東省著名商標”,所生產的食鹽均為“山東名牌”產品。2017年11月,山東肥城精制鹽廠的“魯祥LuXiang及圖”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泰山巖鹽的品質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
上世紀八十年代到本世紀初近20年的時間里,雖然巖鹽產能比開采初期擴大數倍,但是泰山巖鹽在整個泰安市國民經濟中所占的地位較低。泰山巖鹽真正的大開發熱潮是近幾年才形成的,在十多年前的2006年,泰安市所轄的岱岳區設立了省級工業園區—泰山·泰安大汶口石膏工業園,這是國內第一家以巖鹽、石膏開采加工科研為一體的工業園區,而同樣作為泰安市下轄的肥城市,則設立了肥城市現代鹽化工產業園區。短短幾年的時間,截止到2017年底,兩個工業園區進駐了12家巖鹽開發企業,產能達1000多萬噸,產值達到30多億元,稅收10多億元,成為泰安市的一個支柱產業。在2017年9月19日召開的泰安市巖鹽資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專家研討會上,中國鹽業協會理事長茆慶國指出,泰安市已成為全國井礦鹽產能最大的市。同時,泰山巖鹽資源的開發帶動了相關旅游業的發展,像是位于大汶口石膏工業園天樂城的鹽海神湯,成為中國中東部地區最大的鹽浴養生休閑中心,融入鹽海漂浮、鹽屋、泥療、鹽灘等多項潮流養生項目。
圖7 肥城精制鹽廠初步設計審查會
圖8 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姜春云視察肥城精制鹽
泰山巖鹽最大的優點是品質高,山東肥城精制鹽廠、山東岱岳制鹽有限公司生產的各類精制鹽全部達到優級以上標準,其中氯化鈉含量達到99.5%以上,粒度(0.15-0.85mm)達到90%以上,白度在80度以上,被客戶譽為“魚子鹽”,意思是顆粒像魚子一樣。另外,肥城海晶、光明巖鹽、德州實華、泰山鹽化工、勝利化工等公司的產品全部達到優一級標準以上。更值得一提的是山東肥城精制鹽廠生產的藥用氯化鈉產品,氯化鈉含量達到99.9%,號稱“千純鹽”。
從1987年算起,短短三十年的時間,泰山巖鹽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蛻變。三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三十年在泰山巖鹽開發利用的進程中承載了太多的榮光與自豪,泰山巖鹽已經成為繼泰山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山四寶(泰山參、赤靈芝、何首烏、穿山龍)以外,泰山新的一張靚麗名片。
1.姬秀麗.從《全唐詩》看唐代詩人的泰山信仰[J].滄桑.2010.
2.山東省鹽務局.山東省鹽業志[M].齊魯書社.1992.
3.胡圣君.閆建新.武仁明.山東大汶口盆地東向鹽礦簡介[J].中國井礦鹽.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