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濤 楊 進 秦玉金 (江蘇省揚州市植保植檢站 225101)
農藥是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投入品,科學合理地使用農藥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2015年農業部通過了《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力爭到2020年實現農藥使用零增長。2016年揚州市啟動了糧食綠色增產“1120”工程,其目的是通過“控、替、精、統”等措施實施生態防控,減少農藥使用,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其中推進生物農藥替代部分化學農藥,是實現農藥減量控害、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措施。近年來,揚州市在推廣生物農藥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推廣進程仍較慢,也遇到了一些制約瓶頸,如何破解難題求得突破,還需進一步探索和努力。為此,筆者分析了揚州市生物農藥推廣應用現狀,剖析了目前生物農藥在揚州市大面積推廣面臨的制約因素,并就如何進一步加快生物農藥在揚州市的推廣應用提出了建議與對策。
為緩解農業面源污染,近年來揚州市加大了生物農藥的推廣力度,生物農藥的使用面積、種類逐年增加,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的覆蓋率穩步提升。據統計,揚州市近5年生物農藥占農藥使用總量的百分比較上5年提高了2.8%;2016年全市生物農藥使用總量達857 t,占農藥使用總量的23.4%(商品量),為2006年的2.3倍,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的使用覆蓋率達83.1%,較2010年提高近10%。
目前農業生產上使用的生物農藥,稻麥病蟲防控中以農用抗生素應用較多(主要有井岡霉素、阿維菌素),其次為微生物類農藥(如蘇云金桿菌、短穩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和植物源農藥(如乙蒜素、苦參堿等);果蔬病蟲防控中以微生物類農藥應用較多(主要有蘇云金桿菌、短穩桿菌、多角體病毒),其次為植物源農藥(如苦參堿、印楝素)和抗生素產品(如阿維菌素)等。從生物農藥的使用源來看,生物農藥主要用于“三品一標”種植基地、綠色防控示范區及果蔬生產基地等,這些種植生產區域對農產品品質要求高。
為加大生物農藥的推廣力度,揚州市從2011年起連續7年組織實施了江蘇省農委果蔬生物農藥綠色防控補貼項目,累計補貼資金670萬元,先后購置和發放短穩桿菌、斜紋夜蛾NPV、乙基多殺菌素等生物農藥66.9萬t,覆蓋全市規模以上果蔬種植大戶的78%。此外,2016年揚州市啟動了糧食綠色增產“1120”工程,明確在項目實施基地優先選用1~2種生物農藥。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省、市財政資金發揮了積極的導向作用,對引導規模種植戶使用生物農藥、開展綠色生產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近年來,省、市植保部門逐年加大對生物農藥的試驗、示范力度,篩選出一批防效好、安全性高的生物農藥產品。2014~2017年,累計推介生物農藥生產企業15家,推廣生物農藥產品20多種。同時,揚州市結合省農業三項工程項目《水稻條紋葉枯病等重大病蟲綜合防治技術推廣》、揚州市科技計劃項目《水稻兩遷害蟲暴發成因及監控技術研究與應用》《茄果類蔬菜主要病蟲害測報及綜合治理技術集成與示范》等的實施,分別組織縣(市、區)植保部門對水稻紋枯病、兩遷害蟲及茄果類蔬菜病蟲開展了生物農藥藥劑試驗篩選,并整理、規范了與生物農藥相配套的應用技術措施,且在生產中進行了推廣應用。
揚州市堅持以示范方建設為抓手,按照縣有萬畝示范基地、鎮有千畝示范區、村有百畝示范方的要求,廣泛建立了水稻病蟲專業化防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區、示范基地,各縣也建立了核心方面積達13.33 hm2以上的蔬菜病蟲綠色防控示范區,且水稻、蔬菜示范區均做到了綠色防控措施全覆蓋,藥劑防治上優先選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據統計,2016年全市建立部級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示范基地3個、農企共建合作示范基地4個,建立省級稻麥、蔬菜病蟲綠色防控示范區12個,每個示范基地至少選用2種生物農藥,嚴格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
生物農藥大多受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因子的影響大,藥效發揮不穩定,且貨架期短,有效成分易降解、衰亡。同時,生物農藥因其特殊作用機理,用藥要求嚴格,而在實際生產中農民的文化認知水平有限,接收新技術的能力不強,對生物農藥的特性認知不夠,往往將其當作化學農藥使用,有的甚至為了省時、省工,將活體微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混配使用,嚴重破壞了藥效,難以達到預期的防治效果。
與化學農藥直接、迅速地消滅靶標的作業機理不同,生物農藥一般是通過生物性的調控來惡化有害生物的生存環境,實現可持續控制有害生物流行為害的目的,藥劑產生效果的整個過程比較緩慢,一旦遇到暴發性、毀滅性病蟲害時,很難擔當防控重任。此外,生物農藥價格比一般化學農藥要高,考慮到經濟效益和短期防效,普通農戶的選用積極性不高。
目前生物農藥主要用于果蔬生產,市面上的生物農藥以殺蟲劑為主,殺菌劑少,而病害比蟲害對果蔬生產的威脅更大,現有的生物農藥品種難以滿足農戶生產需求。同時,生物農藥在市場抽檢中不合格比例較高,影響了其信譽度,農戶選用時有所顧慮。例如,2016年揚州市抽檢農藥114批次、不合格產品13件,其中抽檢生物農藥41批次、不合格產品10件,不合格率高達24.4%;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為企業追求防治效果,在制劑中添加了隱形成分。
推廣安全、高效、綠色、環保的生物農藥,有計劃地替代化學農藥、減少農業面源環境污染,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揚州市應加快生物農藥推廣步伐,采取行政推進與政策扶持、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科技服務與監督管理“三結合”的工作機制,力爭到2020年,生物農藥使用量較2016年提高5%,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覆蓋率提高到85%。
推廣生物農藥作為實施生態調控、緩解農業面源污染、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措施,應將其納入各級政府農業工作的重要日程,建議政府將生物農藥推廣應用并入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263專項整治行動”計劃等政府中心工作的建設內容中,并將推廣情況納入對地方政府農業考核,從行政推動上強化對生物農藥的推廣應用。
通過整合綠色增產創建、重大病蟲防治、果蔬綠色防控等各項惠農資金,明確一定比例的經費用于采購和使用生物農藥,并通過項目實施區示范帶動生物農藥的推廣應用。同時,積極推動揚州市農藥“零差價”統供機制建設,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全作物的農藥統一配送,適當增加生物農藥的補貼品種及額度,經濟條件有限的地區可優先選用生物農藥進行“零差價”試點配送,通過政府補貼,提高生物農藥性價比,促使農資經營店及農戶積極選用。
依據化學農藥減量控害的總體要求,加快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品種的篩選步伐,增加“四主推”品種中生物農藥的比例,并加大宣傳和推廣力度,提高生產種植者的選用度。
加快水稻、小麥、蔬菜等作物綠色防控技術集成,以生態區為單位,以作物為主線,組建綠色防控技術創新協作組,在性誘劑、食誘劑、人工天敵、微生物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產品方面開展聯合攻關,從而形成與產品相配套的使用標準,以集成一批防效好、操作簡便的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全市每個縣(市、區)至少建設2個稻麥綠色防控千畝示范區、1個蔬菜綠色防控百畝示范基地。示范區(基地)可選擇建在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區、永久性蔬菜生產基地、“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基地、綠色食品原料基地等區域;同時要優先選用生物農藥,適度使用低毒農藥,并嚴格控制化學農藥用量和次數,使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率達到95%以上、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20%。此外,要把示范區(基地)辦成綠色防控樣板田,集中展示綠色防控新技術、新成果,輻射帶動農戶應用生物農藥。
要依托農技推廣網絡,借助“農民培訓工程”“科技三下鄉”“掛點服務”等形式,加大對生物農藥的宣傳和配套防治技術的推廣。重點培訓基層農技人員、農藥經銷商、專業化服務組織和規模經營種植戶,對其宣傳生物農藥的產品特性、使用技術、存放要求以及補助政策等,提高生產者的綠色防控意識、科學用藥意識和質量安全意識。
要按照政府扶持、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的原則,正確引導病蟲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資及藥械等企業合作,共建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并對實施綠色防控措施的專業化服務組織給予項目扶持和資金補助,以促進生物農藥的推廣應用。
執行新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加大對農藥生產、經營銷售企業的執法監管,強化農藥生產經營許可,建立健全農藥安全使用制度,進一步規范農藥市場,推動農藥市場持續好轉,為生物農藥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大力發展揚州市“三品一標”優質安全農產品的生產,持續開展“三園兩場”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積極推動規模化生產主體進行按標生產、綠色生產,以提高種植業認證農產品的產量占比。同時,通過品牌建設,激活農業生產中利用生物藥劑防控的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