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蔣巧根 朱江濤 翟秋紅 (江蘇省無錫市農業委員會 214000)
桔小實蠅(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屬雙翅目、實蠅科,又稱果蛆、金蒼蠅、東方果實蠅等,是亞太地區蔬菜瓜果上一種重要的檢疫害蟲。桔小實蠅最早在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發現,在我國屬于外來入侵物種,據有關記載,桔小實蠅1911年在我國臺灣地區首次被發現,1937年我國大陸地區開始對該蟲有所記載[1]。目前,該蟲已成為我國危害性極強的果蔬害蟲,陸續在廣東、廣西、福建、海南、云南、貴州、湖南、四川等地發生,且其種群有不斷向北擴散和擴增的趨勢。2005年該蟲傳入江蘇省,并迅速擴散,對蘇南地區的果蔬生產造成了嚴重危害[2]。桔小實蠅食性雜,寄主范圍廣,能危害柑橘、石榴、芒果、桃、黃瓜、番茄、南瓜、茄子、絲瓜、辣椒等46科250多種蔬菜瓜果[3],且轉主危害強,故防治困難大。為提高桔小實蠅防治水平,筆者在介紹桔小實蠅蟲態特征及發生規律的基礎上,對當前桔小實蠅的主要防治方法進行了綜合分析。
研究表明[3-6],桔小實蠅屬全變態昆蟲,蟲態主要包括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
卵呈梭形,長約1mm,寬0.1~0.3mm,初產時為乳白色,后為淺黃色。
幼蟲呈蛆形,頭部細,尾部粗,由大小不等的11個體節組成。幼蟲期一般分為3齡,1齡幼蟲體長1.3~3.8mm,2齡幼蟲體長2.5~4.5mm,1~2齡幼蟲不會彈跳,3齡幼蟲體長7.8~11.2mm。3齡老熟幼蟲會從寄主果實中彈跳到表土化蛹。
蛹屬圍蛹,橢圓形,長約5mm,寬約2.5mm,初化蛹時為淡黃色,后逐漸變為紅褐色。老熟幼蟲彈跳到土層2~5cm中化蛹,土層濕度與成蟲化蛹的深度和成活率有密切關系。
成蟲體長6~8mm,雌蟲一般比雄蟲稍長,體色呈暗褐色;額上有3 對褐色側紋和1個位于中央的褐色圓斑,觸角細長,翅透明,前緣及臀室有褐色帶紋;胸部背面大部分黑色,但黃色的“U”字形斑紋十分明顯;腹部呈黃色,第1、2節背面各有1條黑色橫帶,從第3節開始中央有1條黑色的縱帶直抵腹端,構成一個明顯的“T”字形斑紋。
桔小實蠅一年發生多代,不同地區世代不一,且因地區不同,每年發生的代數差異較大,世代重疊,蟲齡分化嚴重。根據張彬等[3]研究發現,桔小實蠅在最適宜地區每年發生3~5 代,幾乎無越冬現象;在較適宜地區每年發生2~3 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在次適宜地區每年發生1代,但不能越冬;在可能適宜的地區,桔小實蠅可完成世代發育,但不能越冬;在非適宜地區,桔小實蠅不能完成世代發育。胡婕等[2]研究結果表明,桔小實蠅在江蘇省每年可發生4~5代,并以蛹在土層下4~5cm處安全越冬。
桔小實蠅是一種典型的蛀食害蟲,以成蟲產卵至寄主果實的果皮與果肉之間進行為害。一般情況下,桔小實蠅雌蟲每孔可產卵5~7粒[1],夏季卵經過1~2 d即進入幼蟲階段,幼蟲從卵中孵化后即鉆入寄主果實的果肉中吸取果肉養分,且其通常具有群集蛀食的特性,直接導致寄主瓜果腐爛、脫落,失去食用價值,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幼蟲老熟后鉆出果實,在表土化蛹,羽化后鉆出地面。同時,桔小實蠅幼蟲潛居在果實中,難以被察覺,易隨寄主果實進行遠距離傳播。此外,桔小實蠅雌蟲產卵還會引發其他病害,間接造成果蔬更大的經濟損失。
桔小實蠅每年發生代數不同,世代重疊,寄主眾多,具有轉主危害特點,且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能在一定范圍內在不同果(菜)園中任意遷飛,給防治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目前生產中對其采用的防治方法主要有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
主要包括合理安排果蔬的品種結構、合理種植布局、清潔果(菜)園、撿拾(摘除)蟲果、翻耕暴曬土壤等措施。由于桔小實蠅對不同成熟期的果實具有明顯的寄主特性,要避免把成熟期不同的果蔬種植在一個果(菜)園內[1]。同時,及時將撿拾(摘除)的蟲果,通過集中深埋、水煮或殺蟲藥液浸泡等方式進行處理,盡量減少蟲源。但農業防治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只能作為輔助措施。
主要包括用藥熏蒸、熱處理、冷處理、誘劑誘殺、果實套袋、輻射不育等措施。其中果實套袋能有效減少桔小實蠅對果實的危害,但需要一定的果袋和人工費用,且經過套袋的果實,產量會下降10%以上;輻射不育對防治野生桔小實蠅是一種較為環保的措施,且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在實際生產中,輻射不育桔小實蠅這一方法并不可行[7]。
主要包括天敵、寄生性真菌和病原線蟲等措施[1]。這些生物防治方法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但在目前實際生產中還不成熟,應用方式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防治效果也有待進一步驗證。
主要包括針對桔小實蠅幼蟲(果實中幼蟲和落地幼蟲)、成蟲和蛹的化學藥劑防治。蔣巧根[8]和陳景輝[7]等的試驗結果表明,化學防治效率高、操作簡單易行,是實際生產中控制蟲源、減少蟲量的重要措施。
(1)對果實內幼蟲的防治。用內吸(內滲)性農藥噴施后,受害果實中幼蟲活體有所減少,但仍有相當數量幼蟲成活。這是因為在正常用藥條件下,果實受藥后,因生物稀釋作用,使得農藥濃度不能達到殺滅全部幼蟲的標準。且由于果實內一旦有幼蟲,就失去了經濟價值,故殺滅果實內幼蟲不宜作為防治桔小實蠅的方法。(2)對落地幼蟲的防治。桔小實蠅寄生到果實后,在自然情況下,一部分幼蟲在寄主果實落地前就已老熟,彈跳至表土化蛹,一部分幼蟲在寄主果實落地后才老熟,從蟲果中鉆出入土化蛹,且在半年以上的時間內,果(菜)園內外一直有桔小實蠅入土化蛹,一次施藥只能殺滅部分桔小實蠅幼蟲,要殺滅大部分的桔小實蠅幼蟲,必須反復進行多次施藥,這在生產上操作困難,故對落地幼蟲的防治同樣不宜作為防治桔小實蠅的有效方法。
桔小實蠅的蛹是圍蛹,耐藥性很強,正常用藥量無法殺滅土壤中的蛹,土壤中的蛹仍可正常羽化出飛,且在半年以上的時間內,果(菜)園內外一直有桔小實蠅入土化蛹,既沒有合適的施藥量,也沒有適宜的用藥時間,故也不能通過土壤施藥滅蛹來達到防治桔小實蠅的目的。
通常情況下,桔小實蠅自羽化起需要13 d左右來補充營養(蛋白質和糖),以完成交配產卵。產卵前的成蟲并不會對果實造成危害,只有當其獲得必要的營養補充后才開始交配產卵,產卵時以產卵管刺穿果皮,卵產于寄主果實的果皮與果肉之間,卵孵化成幼蟲后,以幼蟲取食果實為害。同時,桔小實蠅口器為刮吸式口器,足上有剛毛和吸盤,如對植株噴藥,桔小實蠅口器和足上會直接受藥;噴藥后遷入果(菜)園的桔小實蠅在補充營養以待交配產卵和停息時也都會接觸到具有誘殺作用的化學藥劑,且桔小實蠅習性活潑,在噴藥后的果(菜)園中會反復受藥。因此,從桔小實蠅的生活規律和習性出發,針對桔小實蠅生活發育史中具有補充營養以待交配產卵的生物學特性,以及口足特殊的生理構造,可進行食物引誘劑和化學藥劑相結合的綜合防治,且不斷成熟的果實本身即具有引誘作用,只需化學藥劑防治即可達到毒殺桔小實蠅成蟲的目的。但要注意的是,在果蔬上防治桔小實蠅的化學藥劑必須是低毒高效的,且采摘前10 d不能噴藥,以確保果蔬上的農藥殘留低于國家綠色食品規定的標準;同時,要找準施藥關鍵點,把控好果實變色的時機,確保從果實開始變色至成熟期果(菜)園內沒有具有繁殖能力的桔小實蠅成蟲,以避免桔小實蠅的危害。
目前,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桔小實蠅的危害,但效果不穩定、不徹底,甚至有些措施在生產實際中無法實行(比如輻射不育等),故在實際生產中作用并不顯著,只能作為輔助防治措施選用。而對桔小實蠅成蟲的化學防治措施,其防治效果明顯高于對桔小實蠅幼蟲和蛹的防治措施,且長年采用食物引誘劑和化學藥劑相結合的綜合防治,可實現果(菜)園在果實成熟期沒有產卵能力的桔小實蠅成蟲,從而實現保護果實的目的。
[1]潘雅.桔小實蠅對食物糖含量的影響研究[D].廣州:華南農業大學,2016.
[2]胡婕農龔偉榮農褚姝頻農等.江蘇地區桔小實蠅的發生特點與綜合防治技術[J].植物檢疫,2011,25(1):47-49.
[3]張彬,劉映紅,趙嵐嵐,等.桔小實蠅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8,24(11):391-397.
[4]王玉玲.桔小實蠅的發生與誘殺防治研究進展[J].環境昆蟲學報,2013,35(2):253-259.
[5]林進添,曾玲,陸永躍,等.桔小實蠅的生物學特性及防治研究進展[J].仲愷農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7(1):60-67.
[6]劉雪芳,黃紅宇,徐彩虹.桔小實蠅的發生與防治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4):120,126.
[7]陳景輝.桔小實蠅綜合防治技術的初步研究[J].華東昆蟲學報,2004,13(1):107-110.
[8]蔣巧根,朱江濤.桔小實蠅化學防治方法的研究[J].上海農業科技,2012(1):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