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穎 王華弟 (浙江省農藥檢定管理所,浙江省杭州市 310020)
浙江省楊梅栽培歷史悠久,是我國楊梅主產區,其栽培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之首[1]。全省楊梅栽培面積為8.99萬hm2,產量達52.4萬t,產值近50億元,為臺州、溫州、寧波、麗水、金華等部分山區半山區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近年來,隨著楊梅栽培面積的不斷擴大,楊梅天牛等害蟲的發生與危害也日益加重[2~9]。楊梅天牛是楊梅樹主干、根頸上的鉆蛀性害蟲。在浙江省危害楊梅的天牛主要有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褐天牛(Nadezhdiella cantor Hope)和茶天牛(Aeolesthes induta Newman)等,主要以幼蟲蛀食楊梅枝干,造成枝干折斷或樹勢衰弱,甚至整株枯死。
目前,已有學者對楊梅天牛的發生與防治情況進行初步的調查研究[3-8],但尚未見對楊梅天牛發生危害規律與監測防控進行系統調查研究。為此,近年來,筆者對楊梅三種天牛的發生危害特點、監測調查與綜合防控技術進行了調查試驗研究,現將結果綜合整理如下。
在浙江黃巖、臨海、慈溪等楊梅主產區設立調查觀測點,觀測楊梅天牛的生活習性與危害特點,調查寄主植物、栽培管理、天敵因子等與害蟲發生的關系。
在各觀測點的楊梅園懸掛頻振式殺蟲燈、楊梅天牛性誘劑,誘集成蟲,開展取樣方法的調查試驗,確定調查項目和方法,制定預測預報方法。根據蟲源基數、寄主植物、栽培管理和天敵因子等,綜合分析害蟲的發生和危害程度。
開展人工捕捉成蟲、剪除蟲枝、清園培土、性誘和燈光誘殺、生物防治等試驗,綜合分析防控效果,提出防治策略和農業、生物、物理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技術。
成蟲體長18~36mm,漆黑色,有光澤,頭和腹部長有銀灰色細毛。背后鞘翅有白色小斑點。觸角鞭狀,3~10節各節基部1/3處有淡藍色毛環。雄蟲觸角超體長1倍,雌蟲觸角則稍長于體長,鞘翅基部密布顆粒,表面散布有許多白色短絨毛組成的斑點,呈不規則排列。
卵為長橢圓形,長5~7mm,乳白色,具光澤,孵化前為黃褐色。
幼蟲體長44~66mm,淡黃色,頭棕色;大顎發達,黑褐色;背板前緣后有一道橫向褐色曲紋,其下有一個“凸”形褐色骨化斑,足退化。
蛹為裸蛹,體形與成蟲相似,長29mm,乳白色,羽化前為褐色,老熟時呈黑褐色。蛹的生長歷期為13~20 d。復眼卵圓形,觸角伸于腹部,在第2節對胸足下呈環形卷曲。
成蟲體長26~51mm,黑褐色或黑色,有光澤,體表長有灰黃色絨毛。頭、胸、背面稍帶黃褐色。雄成蟲觸角超過體長的1/2~2/3,雌成蟲觸角較身體略短。
卵為圓形,長約8mm,初產時呈乳白色,后變為黃褐色,卵殼上有網狀花紋。
老熟幼蟲體長46~50mm,乳白色。
蛹為乳白色或淡黃色,翅芽端部可達腹部第三節末端。
成蟲體長26~36mm,暗褐色,具黃褐色絹狀光澤,體表長有黃色絨毛。頭部除復眼黑色外,其余均為黑褐色,前胸兩側稍突起,背板具皺紋,鞘翅肩部有下凹刻紋,末端呈圓形。
卵為長橢圓形,長約4mm,乳白色,一端稍尖。
老熟幼蟲體長30~54mm,乳白色,圓筒形,頭部黃白色,上顎黑褐色,胸足細小,前胸背板前緣分成4塊黃白色斑,中央兩塊并列橫置,兩側各一塊。前胸腹面密生細毛,各節背面中央均有隆狀突起。中后胸及腹節1~7節呈黃白色,第8~10腹節光滑,氣門為褐色且明顯。
蛹長23~30mm,乳白色。復眼黑色,羽化前為灰褐色。
星天牛在浙江省1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樹干基部或主根蟲道內越冬。成蟲于4月~5月上旬羽化,5月中旬~6月上旬達羽化盛期,有時8~9月亦可見。成蟲羽化后在蛹室停留6~9 d,然后咬破蛹室,自羽化孔爬出,順樹攀爬而上,取食嫩葉及嫩枝樹皮,成蟲在無風的白天活躍,壽命為24~58 d。其卵多在夜間產出,6月為產卵盛期,產卵部位多在離地面33cm以上的樹干,每頭雌蟲可產卵80粒,產卵期為24~39 d,卵期為9~14 d。幼蟲孵化后,先在樹皮下向下蛀食,經3~4個月皮下蛀食后,進入木質部至一定深度再轉而向上。一般蛀道長約11~16cm,蟲道上部為蛹室,約5~6cm,其出口為羽化孔,孔口被變色樹皮所掩蓋。幼蟲于11~12月開始越冬,翌年春天化蛹,幼蟲期約為10個月,蛹期為17~19 d,長的可達一個多月。
褐天牛在浙江省2年完成1個世代,以幼蟲或成蟲在枝干內越冬,幼蟲期長達15~20個月。7月上旬以前孵化的幼蟲,于翌年8月上旬到10月上旬化蛹,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羽化為成蟲,并在蛹室中潛伏越冬;8月以后孵化的幼蟲需經歷2個冬季,到第3年的5~6月化蛹,8月以后成蟲外出活動,越冬蟲態有成蟲、2年生幼蟲和當年生幼蟲。
茶天牛在浙江省1年發生1代,以成蟲或幼蟲在被害樹干基部或根內越冬。成蟲于5月中旬外出交尾產卵。卵產于近地面的樹干皮下,尤其是老樹。初孵幼蟲在樹皮下取食,不久就蛀入木質部,先向上蛀10cm再向下蛀,形成大而彎曲的隧道,在道口常見到許多蛀屑與糞便的堆積,幼蟲期約10個月。
楊梅天牛的主要寄主植物有楊梅、柳、榆、槐、桑、棗、梨、馬尾松等,這些寄主植物上星天牛的發生危害及遷移,與楊梅星天牛的發生危害有密切關系。楊梅天牛在幼齡楊梅園內較少見,但在老齡楊梅園內蟲口數量較多,且同一園內樹齡不同,其危害程度也不同,一般以老齡楊梅樹受害較重。
楊梅天牛的發生與楊梅園的海拔高度、栽培管理等因素有關。一般低海拔和丘陵坡地發生較重;管理較差、樹勢衰老、生機不旺、莖干和根部露出,也有利于天牛的發生;楊梅園培土則不利天牛發生,不培土、莖干和根部露出較多,則有利于天牛產卵危害。
楊梅天牛的天敵種類多,包括天敵昆蟲、食蟲螨類、食蟲鳥類等,其中寄生類天敵昆蟲有繭蜂科、姬蜂科、姬小蜂科、跳小蜂科、腫腿蜂科、堅甲科;捕食性天敵昆蟲有步甲科、閻甲科、郭公蟲科、螳螂科;食蟲螨類有5種;食蟲鳥類有啄木鳥科、山雀科等。據統計,在浙江省楊梅主要產區,管氏腫腿蜂、黑螞蟻、中華螳螂、啄木鳥、大山雀等為楊梅天牛的主要天敵。
在開展楊梅天牛發生危害和主要影響因子監測調查的基礎上,制定了楊梅天牛的測報調查方法,確定了蟲口基數與危害、栽培管理與天敵等的觀察方法。
蟲口基數與危害的調查,調查時間為每年3~10月。調查方法:選擇當地主栽的“東魁”“荸薺種”“丁岙”等楊梅品種,進行果園普查和定點定樹系統觀察,在春秋季各開展一次果園的楊梅天牛發生危害普查,固定10株病株,每隔10 d觀察一次蟲害的發生與發展狀況。
栽培管理與天敵等的調查記載,調查記載寄主植物、楊梅樹齡、栽培品種、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用藥情況,觀察楊梅園天敵的種類與數量,記載氣象條件情況等。
根據楊梅園天牛的發生危害情況、寄主植物、楊梅栽培品種、樹齡、地勢與栽培管理、自然天敵等因素,結合常年天牛主要發生期的果園楊梅物候期,綜合預測楊梅天牛的發生危害趨勢。若松樹林等寄主植物上天牛發生危害重、楊梅園毗鄰種植寄主植物、楊梅樹齡在5年以上、楊梅園失管、樹勢衰弱、自然天敵種類少,則楊梅天牛有較重發生的趨勢。
楊梅天牛的防治應從農林生態系統總體出發,綜合運用農業、生物、物理防治措施,輔以必要的化學防治,綜合防控楊梅天牛的發生和危害。
剪除楊梅樹上的病蟲枝,保持樹干光滑,4~8月清除樹根基部雜草,杜絕天牛成蟲鉆入危害。在天牛成蟲鉆出羽化孔時,人工捕捉成蟲,一般在5~6月晴天中午及午后或傍晚進行,此時成蟲多棲息枝端,在樹枝上交尾。利用天牛成蟲體型較大、行動遲緩、受振后假死墜地的特性,直接搖樹,待成蟲假死墜地后捕殺。4~8月發現樹干基部有幼蟲蛀食排出木屑,可用細鋼絲鉤殺幼蟲,或在蛀入孔塞入藥棉殺滅幼蟲。
清除果園周圍雜草、殘枝落葉,及時中耕除草,破壞楊梅天牛的棲息與產卵場所。加強栽培管理,樹干根莖部定期培上厚土,以提高星天牛的產卵部位,便于清除卵粒。在冬春季涂白枝干,堵塞樹干上洞孔,以減少楊梅天牛產卵。
開發楊梅天牛的性引誘劑,在果園邊緣、山頂、林道旁設置誘捕器,或懸掛頻振式殺蟲燈、黑光燈等,誘殺天牛成蟲。
保護好山林自然資源,充分利用天敵昆蟲、食蟲螨類、食蟲鳥類等防控楊梅天牛,亦可應用腫腿蜂、堅甲、病原線蟲等進行生物防治。
對楊梅天牛進行監測調查是綜合防控楊梅天牛的基礎,目前國內對松木天牛等已有較多研究[10~12],但對楊梅天牛發生危害規律與監測調查的研究較少,且尚未見有關楊梅天牛測報方法的報道。本研究在探明楊梅天牛的生活習性和發生規律、影響發生的主要因素的基礎上,制定了楊梅天牛的預測預報方法,確立了蟲口基數與危害、栽培管理與天敵等的調查觀測方法,為測報調查技術規程的制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楊梅天牛為鉆蛀性害蟲,在防治上應采取農業、物理、生物和藥劑防治相結合的方法,綜合控制害蟲的發生危害。由于楊梅在我國屬小宗作物,目前在楊梅天牛類害蟲防治上尚無登記藥劑。因此,建議有關部門要制定楊梅天牛的應急防治措施,加快防治藥劑的篩選和登記應用,切實保障楊梅的豐產豐收。
[1]戚行江.楊梅病蟲害及安全生產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87-88.
[2]王華弟,沈穎,黃茜斌,等.浙江省楊梅病蟲害種類與發生規律及其綠色防控技術[J].南方農業學報,2017,48(4):640-646.
[3]龔潔強,王洪祥.臺州市楊梅主要病蟲害發生現狀及防治對策[J].浙江柑橘,2002,19(2):33-34.
[4]陳宗良.慈溪市楊梅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J].植物保護,1996,22(2): 26-28.
[5]來燕學,沈幼蓮,勞沖,等.寧波市楊梅蟲害種類及其發生規律[J].浙江林業科技,2003,23(2):38-40.
[6]劉又高,厲曉臘,金軼偉,等.楊梅病蟲害種類及其防治措施[J].中國南方果樹,2006,35(4):46-48.
[7]何麗娟,趙敏,李永麗,等.浙西北楊梅主要病蟲害及綜合防治技術探討[J].果樹,2014(1):244-247.
[8]廖建江,彭小剛,何紅鳳.星天牛對楊梅的危害及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 2010(14):154.
[9]饒建民,朱云成.星天牛對楊梅的為害與綜合防治[J].中國果業信息,2002,18(5):44.
[10]譚亮魁,王文凱,李傳仁.中國天牛綜合防治研究進展[J].湖北農業科學,2008,47(2):232-237.
[11]劉輝芳,王志剛,黃大莊.中國林木天牛天敵應用現狀[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 2002,25(S1):224-226.
[12]陳井榮,彭小忠.松墨天牛防治技術綜述[J].農業災害研究,2014,4(1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