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琴 徐霞倩 (上海市浦東新區水產技術推廣站 201202)
劉海燕 (上海桂峰果蔬專業合作社,上海市浦東新區 2013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質的蔬菜和水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在大城市的郊區,蔬菜產業和水產業已成為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焦點。因此,從長遠或戰略的角度來看,研制和開發出一種適宜密度的水產養殖和蔬菜種植相結合的綜合性生產系統(魚菜共生系統)就顯得很有必要。
上海市浦東新區的魚菜共生池塘養殖技術是針對目前傳統的水產養殖技術的環境污染、水產品質量下降等問題,自主研發的池塘養殖技術。該技術有機結合了池塘養殖技術與蔬菜無土栽培技術,把水產養殖與蔬菜種植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了科學的協同共生,從而實現了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能正常生長的生態共生效應。本文以上海桂峰果蔬專業合作社的魚菜共生系統建設為例,對魚菜共生種養技術進行探究與實踐,以期實現水產養殖及蔬菜種植的共營共生。
2014—2015年,上海桂峰果蔬專業合作社進行了魚菜共生系統建設,以期通過此項目的實施,實現閉環式生態農業循環。主要建設目標為:完善灌溉系統,對主灌溉渠道進行末端加壓(增強灌溉揚程),實行水流循環,即蔬菜種植區域與水產養殖區域之間的水流交換,實現生態水循環和種養生態平衡;建成一個在自動托管模式下,能根據設定參數進行自動設施控制,實現管理員異地操控的農田管理系統,并提高農田管理系統的應用靈活性和可復制性。
建成上海標準蔬菜示范園(面積約13.33 hm2),其中連棟大棚共10座(面積約1.84 hm2),八型大棚41座,魚塘面積約2.9 hm2(魚塘深度2.6m,最大蓄水量約5.80×104m3),形成兩級過濾河道取水灌溉泵站、封閉式給水管道系統和微噴與滴灌相結合的節水灌溉體系。
通過對連棟大棚頂部回收的雨水及周邊河道水進行連續監測發現,雨水中的pH、全鹽量和菌落總數適合魚類養殖的生產需求。因此,可將棚頂的雨水通過管道匯入魚塘,再利用勾連管道保持魚塘水位穩定,并采用液位控制和高位溢流手段保持汛期的雨洪分流。
采用組合式漂浮種植框架,直接把蔬菜苗固定在定植板的種植籃上進行水培,定植板上按一定的種植密度配備噴泉式曝氣器,可使水體底層的營養物質通過上下流水循環直接被蔬菜根部吸收,從而形成水面生態蔬菜種植島。同時,浮島上配備的生物濾袋對河道補水具有一定的處理效果,有利于保持魚塘水質穩定。
通過應用氮磷鉀緩釋肥施用技術,可直接用魚塘肥水長期灌溉蔬菜。因此,在養殖區域建設4個分離且獨立、具備電控外遮陽和內保溫的玻璃溫室(面積均為300 m2),這些溫室不僅具備實施閉環式魚菜共生的生產條件,還配置溫濕度傳感系統、照度傳感系統和監控系統,能實現控制設備本地無人值守。
通過采用內嵌式噴霧栽植架和苗床式單層種植架,進行閉環式氣霧栽培蔬菜(氣霧栽培的環境控制標準為溫度16~30 ℃,濕度40%~80%,光照強度>8 000 Lux,二氧化碳含量400~2 000 mg/L)。同時,魚塘養殖的廢水經氣霧噴射后,會使水體中的有害氨氣、硫化氫、二氧化碳等氣體揮發,有利于保持魚塘水質穩定。此外,氣霧栽培的魚菜共生系統,可讓水中溶氧含量在噴霧過程中得以提高,有利于魚菜共生系統的整體小氣候環境得以改善。
種養田塊以精養魚塘為主,單個魚塘面積約1 hm2,要求魚塘保水性好。
在實施魚菜共生種養中,魚的品種可結合當地養殖習慣進行選擇,不用特意選擇魚類品種,以魚每667 m2產量達800 kg以上為好。浦東地區可以自然水域人工增殖放流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鳙魚)為主養品種,搭配養殖鯽魚、扁魚,主養品種與搭配養殖品種的數量比例為80∶20。本合作社的魚品種來自浦東新區升建、樂儂、塘之趣3個水產養殖場的繁育基地。魚的放養密度與傳統魚塘養殖相同,每667 m2放養2 000尾。魚種投放時間為3月中旬。
在實施魚菜共生種養中,宜選用根系量大、再生能力強、喜多濕、可在浮架上或水上生長、滿足本地市場需求的綠葉菜品種。春季可栽培空心菜、青菜,夏季可栽培空心菜,秋季可栽培生菜。
在綠葉蔬菜種植前需要對菜種進行催芽,并采用基質營養缽育苗。當菜苗長出4張葉片后,可直接把菜苗固定到水面浮架的定植板上,種植面積約占養殖面積的15%。蔬菜采收時應注意不同品種的采收標準,一般空心菜株高長到30 cm后即可采收,青菜和生菜在移栽后40 d即可采收。
魚菜共生技術的核心是養魚,種植蔬菜的目的是養好魚。因此,在魚塘日常管理中,要有專人巡塘,觀察水質、魚類活動和吃食情況、蔬菜生長情況,檢查有無魚病發生,觀察魚類是否有缺氧情況,防止池魚泛塘;同時,要做好養殖生產記錄,對魚種的來源、放養情況、投喂情況、防病治病用藥情況、休閑垂釣情況等進行詳細記錄;此外,還要定期做好魚體抽樣檢查,調控好池塘水質。
魚類收獲主要是垂釣和2月清塘時的捕撈。
在魚菜共生魚塘內,魚的排泄物為蔬菜提供養分,蔬菜又反過來將魚的生存環境過濾清爽,最終種植出的蔬菜無農藥添加、口感更好、貯存時間也較長,蔬菜的主要銷售渠道是電商和品牌包裝銷售,蔬菜的經濟效益比同等種植面積蔬菜園的增加約50%,再加上養殖魚的收入,每667 m2魚塘養殖純利潤比傳統養殖增加5 800元。
魚菜共生種養技術是以菜凈水、以水養魚、以魚種菜的生態循環模式,實現了魚、水、菜的和諧共存,凈化了養殖水環境,保障了養殖水域安全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提高了魚塘養殖綜合效益,有效利用了魚塘水面,節約了耕地,增加了市場蔬菜供應,為特色農業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同時,通過魚菜共生系統建設,探索了符合浦東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導向的“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端農業。魚菜共生種養技術體現了上海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不僅具有規模適度、特色明顯的優點,還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