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對鄉村振興做出了戰略部署,省長劉國中(時任)就我省落實十九大精神,推進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建設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建設,必須充分發揮農民、農業科技人員、農業企業家的作用。
一是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未來的農民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職業。必須重點解決農民科技素質低和農民老齡化問題。第一,按照培育新型農民、職業農民的需要,整合各方面教育資源,深入開展農民喜聞樂見、容易接受的專業技術培訓,解決現有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不適應現代農業需要的問題。第二,進一步完善各項政策,培育和壯大農民合作社、農場主和各類大戶,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第三,應該充分釋放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和延包30年這個重大政策紅利,加快建立農村創業平臺,為返鄉大學生、復轉軍人及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提供有效服務。
二是充分發揮農業科技人才的創新引領作用。解決農業問題離不開科技人才的創新引領。近年來,省農科院圍繞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建設,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打破各自為戰的科研組織形式,以玉米、水稻等主要農作物育種為突破口,聚集優勢科技資源和人才優勢,由院士、高層次專家等農業科技領軍人才,牽頭構建“集團軍”式的商業化育種聯合攻關團隊,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品種和技術保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科技三會”和國家、省相關科技政策,加大政策傾斜與扶持力度,一方面鼓勵農業科技型人才到企業兼職兼薪,進行創業;另一方面引導他們真正走出科研、走入生產、走進農民,帶著項目和技術,到廣袤的農村實現自身價值,助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三是充分發揮農業企業家的創業拉動作用。企業家投身投資農業,不是掙農民的錢,而是解決農民解決不了的問題。就一個地方而言,引進一個企業家,就能引進一個企業;引進一個企業,就能帶動發展一個產業。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現代農業三個體系,必須強化相關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農業企業家深入農業農村創業發展。近年來,我院加強與農業企業開展院企合作,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和服務。省農科院以技術入股形式,先后組建了怡科生物、愛尼牧業等企業,開展生物防治以及國外肉羊引進與改良工作;與沈陽金豐春組建吉林農科航空技術有限公司,開展病蟲害飛防技術服務;與金墾農業合作,依托優質水稻品種,打造“吉林大米”品牌。大力推動院地合作,與通化、前郭、乾安、公主嶺、扶余等地方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現代農業科技園和產業園。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建設,資本要素是關鍵。必須解決農業如何增效、農民如何增收、政府怎么扶持及社會如何融入等問題。
一是關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省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和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污染少,環境優,具有發展現代農業的天然優勢。不僅持續鞏固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的應有地位,更要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及農業提質增效,著力打造安全、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大省、強省,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是關于財政資金支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相關財政和農業政策,重點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補貼、農業保險,特別是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方面,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提高財政資金利用效率,助推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為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項目支撐、平臺建設及人才隊伍建設,提供財政資金幫扶與政策傾斜,提供現代農業發展有力科技支撐。江蘇省投資400億,實施了農業現代化工程十大重點項目;省政府每年為我院提供的2000萬元創新工程基金,在我院人才培養、國際交流及自主創新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是關于社會資本進入。發展現代農業在匯聚社會各類人才投身農業的同時,必須大量有效地集聚各種社會資本資源。社會資本進入現代農業是解決農業投入不足,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重要途徑。必須強化社會資本進入現代農業后的市場導向和政府行為互動,逐步建立完善PPP融資模式的運行機制和利益回報機制,推動社會資本資源有效集中到農業產業上來,方能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和農業全產業整體發展水平。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建設,關鍵在振興產業,而振興產業的重中之重是品種、品質、品牌,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此,必須做好三件事:
一是優化品種。品牌的核心是品質,但有好的品種才能有好的品質和好的品牌。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紐帶,調整科研方向和路徑,打通一二三產隔閡,促進農業持續健康發展。重點培育適宜機收玉米品種、優質食味水稻品種、高蛋白大豆品種、專供出口小粒黃豆等專用品種,選育和改良松遼黑豬、延邊黃牛、草原紅牛、新吉細毛羊、蘇博美利奴羊、吉林蘆花雞(黑雞、人參雞)及宮廷黃雞等地方畜禽品種;開展高粱、谷子、花生、綠豆等雜糧雜豆研究,加強蔬菜品種選育,推動油豆角、蘆筍、秋葵、長白山山野菜等特色蔬菜設施化種植;擴大臘質玉米、鮮食玉米、功能型玉米等適銷對路、收益較高等農作物生產,助推乾安黃金小米、鸚哥綠豆和蕎麥等特色雜糧雜豆發展。
二是提高品質。品質是杜絕大路貨,發展安全、優質、綠色現代農業和開發生產中高端農產品的前提和保障。要堅持無中生有。引進適宜我省中西鹽堿地大面積種植的美國工業大麻,提煉大麻油,萃取CBD,生產工業纖維;引進俄羅斯昆蟲病原線蟲、木霉菌,重點解決我省主要農作物地下害蟲及秸稈降解等突出問題;引進俄羅斯紫花苜蓿,大力發展我省高蛋白飼料。要堅持有中生新。引進西班牙利比利亞黑豬,改良松遼黑豬;引進系列南非肉用羊新品種冷凍胚胎,移植改良我省肉用羊品種。要鞏固強化天敵防蟲、生物制劑防病綜合利用研究。持續推動我省每年投資近億元的白僵菌、赤眼蜂的廣泛應用,提高我省農產品質量和綜合競爭力。
三是打造品牌。品牌是企業的生命線,更是產業振興的重要基石。要加大科技含量,依靠科技打造品牌。著力強化科企合作,解決企業重點是農產品精深加工研發能力不足、開發新產品不夠等瓶頸問題,為企業發展壯大提供永續動力。要加強點、線、面聯動,打出吉林名牌培育組合拳。“點”上要打造一批能夠代表“吉林制造”的企業和產品;“線”上要培育一批能夠代表“吉林制造”的知名行業;“面”上要扶持一批優勢產業集聚的試點縣(市、區、村);重點打造長白山地域品牌,大力發展長白山食用菌、中藥材、山野菜及精氣神山黑豬等林下種植和養殖經濟;助推“吉林大米”白金名片的打造。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推動吉林農業“走出去”。依托俄羅斯遠東地區廣闊的優質農業資源,推動我省項目、品種、技術、人員(包括農畜企業、科技人員及廣大農民)走出去,廣泛種植非轉基因大豆等農作物品,既調整了種植結構,又彌補了為我省市場優質農產品不足問題,真正讓吉林省的農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