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權
(東豐縣黃河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吉林東豐136321)
截至2016年底,全縣注冊各類農產品商標580個,覆蓋糧食、蔬菜、食品、食用菌、畜禽、醫藥保健、林果等特色產品。其中知名品牌包括“馬記”“強身”“神益”“皇家鹿苑”“佰晟源”“吉林鑫源”等28個,“三品一標”農產品數量達到63個。
截至2016年底,全縣共有蔬菜種植面積2.4萬畝,食用菌種植面積56萬平方米,兩瓜種植面積0.56萬畝,“稻花香”等優質水稻種植面積3.7萬畝,林果業面積0.9萬畝。農產品加工企業130余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157家,家庭農場230家,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
鵬翔牧業的“豐井”牌肉雞系列產品及“馬記牌鹿茸”等被授予“吉林省名牌產品”?!榜R記”牌梅茸等7種梅花鹿產品被評為“國家級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六嫂”牌系列食品在歷屆長春農業食品博覽會屢獲金獎。吉林鑫源米業的“鑫源”牌等三個品牌的大米銷往吉林、遼寧、北京、四川、云南等五個?。ㄊ校摦a品在2014年中國·長春農博會上被授予“吉林名牌產品”稱號。
某些企業和部門對農業品牌建設意義認識不足,投入力度不夠,沒有注入地方特色文化和豐富農產品的文化底蘊,忽視了農業品牌文化內涵的研究挖掘。
目前,抓農業品牌建設除企業自身外,政府職能部門主要有農業、供銷、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還涉及中介機構,很難形成相互聯系、溝通、協調、共創、共享的機制。品牌創建渠道、程序各不相同,評比標準和創建重點不統一,品牌建設工作的合力尚未形成,農產品公共品牌尚未建立。
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雖然已達到130余家,但年產值超過億元的只有7家,年產值超過千萬的42家,多數企業產值都在幾百萬元左右。再加上一些企業設備老化、技術人才落后等諸多因素,使一些企業存在缺少名牌引領的實際問題。
一是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程度較低,龍頭企業原料基地缺乏統一、優質、標準化、原料基地,農產品規模、品質有待提高;二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三是農產品質量檢測覆蓋面仍然較窄,質量安全追溯制度還沒有建立,無法真正從源頭上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四是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相對薄弱,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企農利益聯結機制尚不穩固,制約了標準化、規?;a,進而制約了農業品牌建設。
一是健全領導機制。建立農業品牌建設領導小組和部門聯席會議制度,主管縣長任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二是建立長效投入機制。建議財政部門設立不少于500萬元的農業品牌建設專項資金,企業在利潤中提取5%左右的農業品牌發展基金,主要用于全縣農業品牌建設及組織實施;三是建立考核獎勵機制。將農業品牌建設納入全縣政府有關部門和農村各鄉鎮工作考核內容,出臺明確的獎勵扶持政策。
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逐漸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形成“企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企農利益聯結機制,盡快建成一批穩定、優質、標準統一的農產品原料基地。擴大企業“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數量與生產規模,積極探索現代綠色生態農業發展新格局,擴大區域化布局、多元化投入、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品牌化發展、科技化支撐、綜合化開發成果。
加強優勢特色農業品牌整合,提高全縣農業品牌產品的規模和實力。引導企業、農村經濟組織樹立“品牌就是競爭力、品牌就是生命力”的理念,促進品牌創建,提升市場競爭力。實施“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共建,走品牌集合之路,形成規模優勢,不斷提高品牌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開展網絡品牌形象建設與品牌產品營銷,創新品牌農產品營銷方式。
不斷完善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和農產品質量標準,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監管、執法三大體系,提高農產品檢測能力,努力實現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檢測,確保質量安全。規范生產經營行為,重點打擊侵犯商標、違法使用標識等行為,保護農業品牌擁有企業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為農業品牌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