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四十年里,西方學者多次認為中國就要垮了。直到今天,中國經濟還是沒有垮。那么,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獨特性是什么?我們究竟做對了什么?
中國經濟變革有四大動力:一是制度創新,中國的制度創新不是頂層設計的結果,所有的改革都是從“違法”開始的;二是容忍非均衡,中國從集體貧窮到讓容忍一種非均衡的發生,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三是巨國效應,中國的人口紅利讓很多企業形成了巨大優勢;四是技術破壁,技術革命不可逆,是一種新動力。
一、四十年發生了什么
1978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占全球1,8%,當時的中國是一個極其貧窮和微不足道的國家。今年中國是全球的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占到全球14,8%。
1978年,中國人均GDP只有384美元,在全球200多個國家中排在倒數第七位。今年中國人均GDP將達到9281美元,這個數字代表中國已經步入中等收入國家。
1978年,中國沒有超過200米的高樓大廈,今天全世界10幢最高的大樓中有8幢在中國。
1978年,中國沒有一家私營企業,全都是國企且在世界五百強中微不足道。2017年,世界五百強企業中,中國企業數量已經達到了115家,其中有超過25家是民企。
1978年,中國一年的汽車產銷是10萬輛。今天,中國是全球第一大汽車產銷國。2017年中國的汽車產銷量達到2940萬輛,汽車成為了很多中產階級家庭的標配。同時,所有和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相關的基礎生產資料,中國都是最大的消耗國。
二、中國現象
40年前鄧小平帶領中國擺脫了階級斗爭,被《時代周刊》定義為當年的年代人物。
1984年,《時代周刊》有一期封面是一位中國年輕人拿著可樂站在長城上,封面標題是《中國的新面孔》。1984年中國開始了城市體制改革,中國的馬路上出現了很多的廣告牌、出現可口可樂……
2013年,《時代周刊》出版了以《中國的今天非常危險》為封面標題,孩子吹泡泡為配圖的雜志。但僅僅四年之后,《時代周刊》刊發了一篇《中國贏了》的文章——因為美國總統要訪問中國,為了拿我們2000億美金的訂單,不得不討好我們一下。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的每條街道、每個家庭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個變化是如何發生的呢?怎么解釋?幾乎所有的歷史學家都無法作答。
20多歲的費正清博士畢業后來到了中國,他在上世紀40年代中期寫了《美國與中國》這本書,這是西方學者第一次把中美對照起來的一本書。當時費正清認為中國正在發生一場現代化運動,這場現代化運動最基本的特征是中國決定放棄自己所有的傳統和制度,并將西方的文明和制度以及語言作為一個對應體。他認為中國所有的變革是對西方文明不斷沖擊后作出的反應,在很長時間里,這個沖擊反應模式是西方學者對中國的現代化的共識。
上世紀90年代初,在費正清去世之前,他寫了《中國簡史》這本書。他在這本書中說:對不起,我錯了。在經過50年的閱歷和觀察后,費正清認為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不是一個沖擊反應的結果,而是自身內在的基因變革和發展沖動的結果。因此,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具有自身的內在性和動力源。
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在去世前的最后四年寫了《變革中國》這本書,有三個結論: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二戰以后人類歷史上最為成功的經濟改革運動;中國的經濟總量在未來十幾年內超過美國是一個大概率事件;中國經濟的發展無法用西方的制度經濟學來解釋,中國改革的成功是人類行為的意外后果。
三、中國經濟的四個動力
1、制度創新
這四十年變革,是無數多的產業制度、宏觀制度不斷被創新,不斷被重新設計的結果。制度變革,一定是這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源。
中國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的放權讓利改革,稅收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金融企業改革,哪一項改革不是突破現有法律的結果?
2、容忍非均衡
如果時光回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好象也其樂融融,每天敲鑼打鼓、喊口號,每天餓肚子,每個人都一樣窮。
1978年以后發生了什么?每個人的心都變得很躁動。有的人開始聽鄧麗君的歌,有的人要考大學,有的人到南方開始倒賣盒帶。如果用句很經典的話叫: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就是開始容忍一種非均衡的發生。
1978年以來是哪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是那些智商最高的,學歷最高的人嗎?不是。因為當年這波人在政府里,在軍隊里,在高校里,在國有企業里,大家都挺安逸的,沒有離開。誰先富起來的呢?是那些不識字的,犯了前科的,農民或者投機倒把分子。所以,容忍非均衡的結果,不是最優秀的先富起來了,而是那些最想致富的人先致富了。
與此同時,國家開始把平均主義的大平臺徹底打翻,中央提出東南沿海優先發展戰略。然后對外企進行超國民待遇。設立了很多特區、開發區、實驗區、自貿區、自由港等,這就是一些允許先富起來的地區和區域。在這些區域中的人和企業,就獲得了優先發展的機會。
3、巨國效應
在1978年,城鎮人口只占18%,今天將近60%。1990年,中國還沒有所謂的中產階層,今天有2,3億。
今天中國有阿里和騰訊兩家互聯網企業,2017年交替成為亞洲市值最高的公司。馬云和馬化騰的智商比硅谷、倫敦、巴黎、東京同時代的60后、70后更聰明嗎?好像也不是。隨著互聯網人口增加,中國一定會出現一到兩個亞洲市值最高的公司,無非是誰的問題,因為我們有太多的互聯網人口。
4、技術破壁
任何一個國家不斷進步迭代都依靠兩種能力。一是制度變革,但制度是可逆的。有一個東西不可逆,叫做技術。今天中國很多產業變革,金融產業變革,通訊產業變革,媒體產業變革,是制度變革所產生的嗎?不是,所有牌照仍然牢牢的抓在相關部門手里。但是,技術使得很多牌照變成了一張廢紙。所以,技術破壁是一種新的不可逆動力。
回過頭來看,這四十年來,中國發展是一輪接一輪浪潮的結果,在八十年代,中國的制造業發展是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產業大轉移的結果。隨著歐美國家勞動力人口成本的提高,能源價格的上漲,白領人口的增加,沒有人愿意做工廠,怎么辦呢?把大量的工廠搬遷到亞洲地區。恰在此時,中國打開了國門,搞改革開放。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中國勞動力成本也開始提高,制造業開始出現飽和,這個時候出現了互聯網?;ヂ摼W經濟,中國趕上工業革命的末班車,同時趕上了互聯網革命的頭班車。從九十年代中后期以后,互聯網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沖擊波,它改變了人和消費的關系,人和商品的關系,人和服務的關系,人和金融的關系。從去年開始,它又改變了人和資本的關系。
在全球制造業產能背景下,中國又出現了供需崛起和供需錯配。我們所關注的商業模式,都跟這部分有關。同時,瞻望未來,我們看到了很多技術革命,看到了新能源革命、材料革命、基因革命,而這些革命又跟中國的資本和內需的增長,發生了重大應和。
非常慶幸,我們真的生活在一個好的商業時代。
所以,我們經歷了恍如隔世的四十年,當這個時代到來的時候銳不可擋,萬物肆意生長,塵埃與曙光升騰。江河匯聚成川,無名山丘崛起為峰,天地一時無比開闊。
(綜合《中國新聞周刊》《人民日報》《陜西日報》《半島都市報》《今日中國》《上海灘》《創業家》、人民網、新華社訊等)